韓吉文
摘 要: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幾千年來滋養著無數的中華兒女,也深刻的塑造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民族性格,在21世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今天,其仍然也必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古詩詞作為其中的優秀組成部分,理應在教育教學中予以特別重視。本文中筆者結合相關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和當前本地區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實際情況,從日常吟誦培養語感、創設情境情感交流、拓展視野豐富理解以及整合信息技術等方面就提升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質量進行了一定的對策性分析。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分析
伴隨著全球化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各國在加強相互合作的同時,彼此間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等在內的競爭也日益劇烈,文化作為國家競爭力中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得到重視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生存延續發展之根,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在新的時期更需要我們予以傳承。古詩詞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體現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通過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學生在吟誦經典古詩詞、感受古詩詞意境和體味古人情懷的同時,也能很好的提升個人的詩性思維和審美意識等素養,更好地成長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也有利于更好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本文中筆者結合本地區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實際情況及相關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就古詩詞教學質量的提升策略進行了如下的思考,具體分析如下:
一、認清存在問題,重視詩詞教學
一是古詩詞教學面狹窄滲入性不強。古詩詞素養的培養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古詩詞教學也需要長期的堅持并時時的在語文教學中有所滲透和體現,其既考驗著教師古詩詞素養及古詩詞教學能力和水平,也有助于學生對古詩詞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古詩詞價值的實現。但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看到部分教師僅在古詩詞單元或模塊進行古詩詞內容的講解和學習,而在其他單元學習中則很少涉及;二是古詩詞教學功利性明顯。如上文所提及的,古詩詞及古詩詞教學有其重要的價值,但在高中階段學習中,很多師生認為學習古詩詞就是為了應付考試,學生背誦的目的是為了試卷中的名句默寫能拿到分數,教師的要求和講授除了背誦更多就是側重于應試技巧;三是教學方法單一,信息化手段使用不夠。講授法是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最經常使用的方法,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和能力不夠;對于信息化手段的使用往往局限于使用幻燈片且大多為年輕教師,而能夠利用信息化技術營造詩詞學習氛圍和提升學習效果方面則普遍較弱。總的來說,當前的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更關注的是如何應試,卻忽略了對學生通過古詩詞學習進行審美和感受能力的培養。
二、注重日常吟誦,培養詩詞語感
古詩詞的魅力不是能通過對詩詞的肢解或機械式的解讀或翻譯就能感受到的,詩詞中所包含的情感、意境既是通過詩詞本身的音韻等體現,更需要吟誦詩詞者情感的融入和細細的品味方能有所體悟,這種氣韻之美和美感的流出及語感的培養需要日積月累的堅持。為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需要做一位詩者,鼓勵學生大膽反復的吟誦和體會,并將個人的感受不拘一格的予以表達,其原因就在于對大多數學生而言,由于詩詞基礎較為薄弱,加之感悟能力的不足,不可能很快地就古詩詞中所蘊含的意境和情感充分地理解,加之對古詩詞意蘊的理解往往因吟誦者當下心情、個人經歷和情感遭遇的不同因人而異甚至因時而異,教師需要充分地尊重學生對古詩詞所持有的獨特感受與理解,而不是追求統一的定式,限制學生的詩意想象,適當地留白往往有可能使吟詩者與詩人實現跨越時空的心靈溝通和呼應。
三、創設情境氛圍,注重情感交流
古詩詞中蘊含著詩人豐富的情感,但其中的很多情感未必能被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所體味,更何況是生活閱歷和社會經驗都相對欠缺的高中學生,為此,我們需要在古詩詞教學中創設一定的情境和氛圍,讓學生盡可能了解詩人的經歷,設身處地的感受詩人的境遇和感受,才有可能在詩詞的吟誦中走近乃至走進詩人的生活,跨越時空的限制,實現某種程度的情感共鳴。在古詩詞教學情境的創設中,最為主要的是對詩人生活時代和生活經歷的了解,畢竟不同的時代塑造和影響著這一時代人們的性格命運,也影響著詩詞的創造風格,以唐朝為例,盛唐時期國力強盛,這一時期的詩詞往往能讓人有積極自信豪邁開放等感受,詩人也多灑脫自然,而伴隨著國力的衰弱,唐中后期的詩詞往往多充滿著無奈和嘆息,甚至是悲愴凄涼。為此,在古詩詞的教學中高中語文教師一般都會介紹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但往往輕描淡寫,僅作為一種程序式的介紹,并未深入,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詩詞更真切的感受和體悟,為此,我們有必要在古詩詞教學中,給學生留置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了解作者的生活時代和個人際遇。另外,在情境創設和氛圍營造方面,還應該充分地發揮信息網絡技術的作用,在本文第五部分我們將重點論述,在此暫不贅述。
四、拓展個人視野,豐富詩詞理解
個人經歷、知識積累以及眼界視野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包括古詩詞在內的各種文本的閱讀體驗,為此,我們有必要引導和鼓勵學生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豐富個人經歷、增加知識積累和拓展眼界視野。相對而言,最為簡單直接的方法即是大量的閱讀,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于絕大多數高中生而言,受時間精力尤其是經濟條件的限制,很難在學生時期以行萬里路的方式拓寬眼界,閱讀則是其最為可取的方式之一;當然這種閱讀并非心血來潮時的隨意翻閱,應該有計劃有目的的長期堅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感受不同詩詞者對于人生和社會的感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以詩解詩的效果。當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高中生如果能通過旅游等方式實地感受詩人生活的地方,自會有更加豐富的體會,不過借助于信息網絡技術,學生通過查詢搜集整理相關的資料,或者欣賞與詩人相關的影視資料,也有助于學生在古詩詞知識方面的積累,豐富其在學習過程中對于詩詞的理解。
五、整合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率
與信息網絡技術的整合是當今時代包括教育教學在內的各個領域都需要研究的課題,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自然也包括在內,在上文的論述中,我們也多有提及。其原因就在于,借助信息網絡技術,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增強學生的感知體驗能力,利于學生對詩詞意境的理解。如對于很少走出大山的孩子來說,即使想象力豐富,卻很難真正想象出“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壯懷激越、“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凄涼感傷以及“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的氣勢磅礴。而借助于信息網絡技術的呈現,學生們則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真切的感受詩詞所描繪的意境,如教師常用的幻燈片配樂模式、再如近些年來在觀影或游戲中使用的VR虛擬技術等,都可以大膽地在詩詞教學中嘗試應用,以幫助學生實現各位真實和個性的情感體驗。當然,借助信息網絡技術,我們也能在課堂之外與學生進行更為通暢和便捷的交流,實現更大時空內的學習體驗。
總之,在日常的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應該大膽創新、積極摸索、勇于實踐,讓古詩詞走進學生內心,在古詩詞的吟誦和熏陶中,提升學生個體的詩詞鑒賞和審美素養與能力,幫助其實現更高質量的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秀坤.關于高中語文古典詩詞教學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06):118
[2]王興慧,白映星.淺論高中古詩詞教學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J].學周刊,2020(22):133-134
[3]何昌霞.信息技術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0(07):89
[4]尚郭德.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探究[J].高考,2020(2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