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麗
摘要:公立醫院不僅需要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還要發揮成本核算與成本控制的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科室成本、藥品成本、材料成本等,為醫院的正常運營和穩健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關鍵詞:公立醫院;成本核算;成本控制
1.公立醫院加強成本核算與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對于公立醫院來說,加強成本核算與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成本管理工作是公立醫院適應市場經濟形式的必然舉措。公立醫院經營性質的特殊性,使得醫院在重視社會效益性的同時,也必須要注重經濟效益。只有掌握合理的成本控制手段,才能夠將更多的資源應用到價值增殖環節,增強公立醫院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其二,成本管理工作是公立醫院順應科學發展觀的有效方法。公立醫院作為事業單位的重要組成部分,響應國家政策號召,積極推進科學發展觀。在內部管理工作中,加強對成本項目的統計、核算和分析,反映醫院經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意見,實現公立醫院科學化管理;其三,成本管理工作能夠使公立醫院適應國家醫療體制改革環境。國家為了扶持醫療行業的發展,對公立醫院有一些實質性的政策補貼,這使得醫院的醫療服務費用要低于行業平均水平。但我國目前的醫療補助缺乏明確的標準,也不能滿足公立醫院正常運營的基本需求。因此,公立醫院必須要重視成本管理工作,有效降低醫療成本,確保資金鏈運行的穩定性。
2.公立醫院成本核算及成本控制的相關建議
2.1樹立成本理念,強化責任意識
一方面,公立醫院需要設置完善的成本管理小組,設置專門的成本核算崗位,主要負責各科室成本項目采集與匯總工作;同時,公立醫院的管理層人員應當與財務部門人員共同參與預算管理相關事務,在預算執行過程中,對各種科室的預算執行進度和成本支出情況進行精準核算與監督控制,依據成本分析結果對責任部門提出整改意見,確保成本控制工作的嚴肅性,也能夠實現對成本支出環節的全過程監管[1]。另一方面,公立醫院應當采取科學的手段,將成本控制理念下達和滲透到部門與崗位層面。例如:醫院可以將成本控制結果與臨床科室醫務人員的工資績效直接掛鉤,避免不必要的醫療支出;或者,采取成本定額控制的方法,對醫院物資采購、行政管理、耗材消耗等成本費用設置支出定額,著重強調成本控制工作,使醫院各層級人員都能充分意識到低成本運營的管理理念,樹立“人人有責”的成本管理意識,才能夠將成本控制工作落實到醫療服務和內部管理工作當中。
2.2規范成本核算,提供科學依據
首先,公立醫院要健全成本核算流程體系,將不同職能科室劃分成獨立的核算單元,分別計算醫療成本、醫院成本以及科室直接成本等。通過對醫療服務業務和行政支出管理費用的初步歸集,可以計算出科室直接成本;對醫療技術科室費用、醫療輔助科室費用以及行政管理科室費用等內容進行分項和逐級結轉,計算出醫療成本;通過對公立醫院的固定資產折舊費用、無形資產攤銷費用、庫存物資消耗費用等項目的歸集和分攤,計算公立醫院的醫療全成本。其次,公立醫院要設置合理的成本分攤標準。通常情況下,醫院的成本分攤一般需要將成本費用項目分攤到醫療技術費用、醫療輔助費用和管理費用這三個領域當中。以三級分攤法為例,公立醫院的一級分攤主要以行政管理費用分攤為主,這一部分的費用一般按照不同科室的人員占比在醫技類科室、醫輔類科室和臨床科室中合理分攤,并依據不同科室的占地面積在物業管理部門中分攤。例如:臨床服務類科室人員經費分攤(一級間接費用)=行政管理科室總成本(直接成本)*臨床服務類科室人數/(醫院總人數—行政管理科室總人數)。
二級分攤則是針對醫療輔助費用的分攤,需要結合醫療輔助類科室收入情況、工作量、建筑面積、對外服務項目等基數,分別在臨床科室和醫技科室分攤。例如:醫療技術類科室人員經費分攤(二級間接費用)=(醫療輔助類科室人員經費直接費用+醫療輔助類科室人員經費所分攤的一級間接費用)*醫療技術類科室人數/(醫院總人數—行政管理類科室人數—醫療輔助類科室人數)。
三級分攤一般以醫療技術類科室成本分攤為主,且包含一級分攤與二級分攤部分,采取收支配比法在臨床科室中進行分攤,分別形成門診部門與住院部門的成本支出項目[2]。例如:臨床服務類科室人員經費分攤(三級間接經費)=(醫療技術類科室人員直接費用支出+醫療技術類科室人員經費分攤一級間接費用+醫療技術類科室人員經費分攤二級間接費用)*臨床服務類科室人員數量/(醫院總人數—醫療輔助類科室人數—醫療技術類科室人數—行政管理類科室人數)。
例如:某醫院臨床類科室(A科室)直接成本總計71020420.15元,科室人數合計546 ,應分攤的管理費用合計6225096.93元;醫療技術類成本總計20093607.66元,醫療技術類科室人員351人;醫療輔助類成本總計4901621.84元,醫療輔助類科室人數為17。第一步,編制A科室二級成本分攤表。其中,醫療業務成本(二級成本)為8222917.41元,人員經費(二級成本)為3833718.8元,衛生材料費(二級成本)為503476.84元,藥品費(二級成本)為3797420.84元,固定資產折舊費(二級成本)為9242.95元,提取醫療風險基金(二級成本)為5165.09元,其他費用(二級成本)為16963.99元,并將相關成本費用分攤到醫療輔助類科室的門診部和供應室當中。第二步,編制A臨床科室三及成本分攤表。將相關費用分攤到醫療技術類科室當中,涉及部門包括影像中心、放療中心、檢驗科、抽血科、病理科、B超室、心電圖室、藥品部等。通過三級成本分攤結轉以后,該醫院在2018年1月份,A臨床科室的全成本核算結果為9245643.14元。第三步,醫院將此次成本核算結果應用到了醫療服務項目成本、病種成本、診次成本、床日程本等核算工作中,并對醫院的成本結構進行全面分析,不僅為后續的成本控制工作提供信息,還作用于最終的成本考核環節。
2.3完善補償機制,保證收支平衡
新醫改政策推進更強調公立醫院的公共服務性質,國家給予一定政策扶持的同時,公立醫院也需要完善內部補償機制,確保收入與支出的平衡性。具體來說,補償機制的建立應當符合國家醫改政策的要求。由于財政補貼項目的具體金額由國家政策決定,公立醫院在這一方面的可操作性較少。但公立醫院可以對財政補貼資金進行統籌安排,編制資金支出計劃,基于醫院的價值鏈開展醫療資源配置工作,將有限的資金與資源投入到價值增值環節,降低無效益消耗,有效提升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同時,公立醫院要建立完善的醫療服務費用定價體系,在順應“醫保控費”政策的基礎上,針對醫療服務制定合理的價格,建立分級診療體系,并采取多元化的服務方式拓寬收入渠道,例如:遠程治療、家庭醫生等,提升公立醫院整體的經濟效益[3]。此外,新醫改政策要求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為了適應政策環境、回歸醫院服務本質,公立醫院應當加強藥品方面的管理工作,規范自身的管理行為,充分發揮醫院的社會效益。
3.結語
在醫療政策不斷改革、醫療領域市場競爭越發激烈的環境下,公立醫院要充分認識到成本核算與成本控制工作的重要性,搭建有效的成本管理框架體系,推進公立醫院盡快實現成本精細化管理。
參考文獻:
[1]李瓊.新制度下對公立醫院全成本核算及控制的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18,000(003):212.
[2]徐利.對公立醫院成本管理的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 2018,No.369(19):127-128.
[3]高娜,劉愛云.醫改進程中公立醫院成本核算與控制體系創新的策略研究[J].經濟師,2018,000(007):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