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越 楊可玉 古晨陽 高圣杰 楊惠芳

摘要:互聯網金融普遍跨界經營,是一個技術和業務創新異常活躍的領域,世界各國均面臨著互聯網金融風險帶來的挑戰。其作為一種新興行業有著潛在的新生風險,又由于我國金融市場不夠成熟、存在固有弊端,互聯網金融市場逐步暴露出各種問題。本文通過借鑒一些發達國家對于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的經驗,梳理國內外對互聯網金融的研究脈絡與動態,提出利于對我國當前互聯網金融風險體系管理的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風險識別;風險管理
1.國內外文獻綜述
國外對于互聯網金融這塊的相關研究時間較早,首先在操作風險方面,Karne Furst(2002)發現電子金融的運營能拓寬銀行的負債渠道。對于信息不對稱引起的安全風險;Klafft(2008)指出由于信息不對稱使得互聯網金融較之于傳統金融業在資金交易過程中將面臨的風險更大。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在我國的穩步發展,不斷有學者對于互聯網金融風險進行研究。楊群華(2013)提出我國應當以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的安全、風險和監管三大體系為切入點,來有效防范和盡可能的規避互聯網金融的特殊風險。鄧建鵬(2016)認為應當使用軟法形式治理我國互聯網金融產業,而不是直接通過立法對其進行監管。岳霖(2019)提出“四位一體化”的社會共治體系概念,認為對于互聯網金融產業而言,更需要充分利用社會監管資源。
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多基于本國情況,由于國情的不同,因此在借鑒時應注重理論實踐以更好的提出適合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監管的相關建議策。
2.互聯網金融的現狀
我國的的互聯網金融發展態勢十分迅猛,主要包括第三方互聯網支付、P2P 網絡貸款、眾籌、互聯網金融門戶、互聯網基金銷售、金融機構創新型互聯網平臺六種模式,互聯網金融早已逐漸滲透進傳統金融的各個領域中。
3.互聯網金融風險類型的識別、評估
3.1互聯網金融風險類型的識別
建立一個風險識別框架,以系統科學的角度分析問題。 第一,需要明確風險誘因。第二,確定風險活動類別并明確具體的風險事件。第三,建立一套科學的風險指標體系。第四,確定風險暴露敞口。
3.2互聯網金融風險的評估
通過科學的量化管理技術,并分析風險損失影響的范圍,有效評估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程度。風險評估是風險識別的延續,是風險管理的核心部分。
以操作風險為例,度量方法主要包括基本指標方法,標準方法和高級度量方法。其中基本指標法以銀行為整體來衡量經營風險。它僅分析銀行的整體操作風險水平,而不分析其組成。它根據總收入計算操作風險資本要求。
K是指操作風險資本要求,GI為過去三年中每年正的總收入,n為過去三年中總收入為正的年數,α是銀監會規定的系數。
使用標準方法的銀行是數據收集和分析功能有限的銀行。這種方法將金融機構劃分為不同的業務領域。對于每項業務,所需資本為β乘以敞口系數。 具體計算公式為:
KTSA是操作風險資本要求,β是每個業務線的相應系數,通常給出系數值,GI是單個業務線的總收入,n是業務線類型的數量,并且公式分母3表示過去三個連續會計年度。
企業通過審視自身經營情況,建立符合國家和行業標準的高水平經營風險量化體系,還可以分析出低頻高沖擊事件和高頻低沖擊事件的風險。
4.規避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策略及相關政策建議
4.1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和平臺風險預警機制
建立金融風險信息的共享系統,是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對信息的一種有效控制,可以使得金融機構較為有效地規避一些風險。如有發生資金項目流動時,資金項目雙方關系人可在互聯網上完善雙方信息,由專業的平臺,對信息進行分析審核,若信息無誤則進行系統錄入,同時增加信用這一欄,可實時查詢借款人的信用狀況,減少不必要的風險。
4.2引入保險機制
引入保險機制,可以是一大創新。較之于傳統金融行業,互聯網金融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和獨立性。在如今互聯網金融的模式下,借款人能夠通過便捷的網絡在各大借貸平臺上快速有效地籌集到大筆資金,而在傳統的金融行業中,則無法如此有效地實現。但是在效率的背后又是誰在做擔保呢?答案是否定的,沒有擔保。那么這種模式的背后就隱藏著的風險,即信用違約和欺詐風險。引入保險機制,利用該機制來完善風險管理,一方面可降低借款人的信用投資風險,另外一方面可進一步提高互聯網金融的獨立性。
4.3加快構建金融安全網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需要金融安全網的支持。假設在出現金融危機時,有金融安全網的存在,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支付系統的順利操作,且危機解除的速度較快,這樣就可以及時有效地避免了風險,減少了財產的損失。金融安全網強調首先安全,其次強調普及,使得在風險管理過程中,保障更多的投資者權益。
4.4強化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力度
在互聯網金融的模式下,存在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在該模式下進行理財。該模式便利了消費者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不良的影響,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力度刻不容緩。
4.5提高金融機構及企業的風險防控意識
加強金融機構的風險防范意識是非常有必要的,重點突出強化金融機構的內部管理工作,從而使金融市場形成穩定的局面,有效避免風險的沖擊,發揮金融風險管理的積極作用。強化金融機構的內部管理工作,首先要做到的是提高金融機構工作者對金融風險的認識度,可通過培訓授課實訓等等多種教育方式來操作。
參考文獻:
[1]楊群華.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特殊風險及防范研究[J].金融科技時代,2013,21(07):100-103.
[2]鄧建鵬,黃震.互聯網金融的軟法治理:問題和路徑[J].金融監管研究,2016(1): 64-73.
[3]岳森.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及治理體系建設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9(08):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