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中國經濟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建立一支能滿足制造業轉型升級需求、結構合理的創新型人才隊伍,是有效應對下行壓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新舊動能;跨境電商
在新舊動能轉換之際,各高等院校應主動出擊,積極應對,以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服務新舊動能轉換,為其提供強大的人才與智力支持。為此,各高職院校在應用型高質量人才培養路徑探索的過程中,應緊密結合當前人才培養的情況,對未來相關專業的運行前景進行剖析,以期更有效的為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提供重要的發展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經濟逐漸趨向可持續化的方向發展邁進。本文以國貿專業人才培養為例,針對其跨境電商方向人才培養現狀進行探究。
一、引言
隨著中國進出口貿易往來不斷增加,外貿的內容和形式也演變出多種形式。在疫情期間,這種轉變帶來的影響尤為突出。受疫情的影響,我國傳統外貿業遭遇重創,企業大量出口訂單被取消。但新動能化“?!睘椤皺C”。疫情期間,各個電商平臺進一步滲透到生產和生活中,在危機中展現強大潛力。部分企業將出口從線下轉向線上,紛紛以跨境電商為突破口,一方面通過跨境電商平臺尋求新的客戶,另一方面通過平臺開展零售業務。海關總署披露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進出口三大貿易方式中的一般貿易進出口下降2.6%,加工貿易進出口下降8%,唯有跨境電商進出口逆勢增長了26.2%。
在此背景下,對外貿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要有應變思維,能對當下局勢快速反應,同時還要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意識。因此,對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現狀進行深入研究,探尋符合發展實際的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方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國貿專業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現狀
1.課程體系設置
大多數學校國貿專業依舊按照傳統貿易的需要來設置課程,主要包括西方經濟學、國際貿易概論、國際貿易實務等,未結合社會發展的大方向設置,從而導致學生所學課程并不能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 學生的就業率也得不到一定的保證。盡管一些學校嘗試進行課程調整,例如有些學校增加了包括跨境物流、電子商務理論與實務在內的物流和電子商務的部分課程,但這些課程的授課往往只停留于表面,授課內容和形式沒有產生根本性的變化,僅僅課程名稱上出現“跨境”二字,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并掌握這些專業知識,難以滿足跨境電商的要求。
并且,國貿專業的實踐課程,一般分為校內和校外兩大模塊,校內模塊側重于情景模擬、案例分析、專題討論等學院派風格,校外模塊側重于到企業參與頂崗實習、參觀、畢業實習、生產實習等具體操作,二者之間形成了以強化國貿專業知識重復應用、加強記憶和操作熟練程度等作用。但模擬軟件最大的缺陷就是其構建了一個特定的理想交易環境,其所有流程都是提前設定好的,不能根據具體交易環境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學生只需按照老師的要求進行操作即可,學生無法逃離這個設定好的“安全舒適圈”,所以此類實訓一方面無法真正提高學生具體工作技能,另一方面也無法提高應變和創新能力。
2.師資隊伍建設落后
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教師雖然具備扎實的外貿理論知識,但是缺乏跨境電商實踐經驗,在教學中對于跨境電商領域所涉及的知識僅僅停留于理論階段,缺乏實踐性內容,在教學時無法通過系統操作向學生進行講解,學生也無法對電商平臺后臺進行實踐操作。部分院校加大了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但建設成效不佳,國貿專業跨境電商方向教學質量始終得不到有效提升。
3、校企合作深度有限
校企合作是職業院校未來高效發展的必然選擇。但更多的校企合作形式上轟轟烈烈,實際的合作難免良莠不齊,浮于表面——有的學校確實和企業合作得很好:企業教師進課堂授課,學生到對口企業實習;而更多的學校卻僅僅是簽署幾張協議,象征性地合作。甚至一部分職業院校的校企合作,只是和幾家用人單位的合作,而并非著眼于改革培養模式、專業課程。
三、國貿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突破
1.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
學校在教授國貿專業知識外,還要更多地將課程向跨境電商方向引導,增加網絡營銷、物流管理、跨境電商實訓等課程。同時,適當增加攝影、PS 等課程作為專業選修課 , 使學生更加符合跨境電商對人才的綜合需求。此外 , 為適應新時代國際經貿需求,響應國家“一帶一路”的倡議,還需加強商務英語教學,開設小語種課程 ,培養跨境電商人才的語言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往能力。
同時,對于跨境電商平臺操作技能的培養,學校 可以和簽約企業合作,電商操作課程引入真實平臺和初級賬號,課程老師由企業資深人員代理,賬號運營和服務統統交由學生經營,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進行實戰演練。
2.實踐型教師團隊創建
一方面利用現有的校外資源,聘任成功創業者、外貿經理、企業家等各業高端優秀創業精英,擔任本校創新創業課程兼職教師;另一方面,安排本校專職教師下到企業,掛職培訓,真正了解現代企業的所求所需,以實際工作內容為基本要求,在課堂上切實培養符合企業要求的學生。
3.產教深度融合
“產教深度融合”,比“校企合作”的要求更加深入,高職院校應找準方向,堅定信念。”
高職院校所希望的就是:合作辦學,校企雙方長期合作,揚長避短,共商人才培養機制,共建專業及課程體系,共同開發課程標準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建設學校和企業兩個課堂,讓學生在學校里能感受到現代企業的氛圍,在企業中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合作就業,學校推薦高素質學生到企業就業,企業幫助學校讓更多學生成為合格員工;合作發展,學校為企業培養、培訓人才,提供技術支持,企業幫助學校提升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實現校企共贏。
參考文獻:
[1]韓艷.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的校企合作路徑創新與實踐[J].高教研究與實踐,2020,39(1):13-17.
[2]田琦,胡裕波.跨境電商背景下傳統國際貿易人才培養的重組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9.
作者簡介:李敏(1983.1-),女,漢族,河北邯鄲人,學士,講師,從事國際經濟與貿易、跨境電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