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東
【摘要】目的:探討消化性潰瘍和慢性胃炎采取中醫治療的療效。方法:本次90例研究對象是2019月11月-2019年11月來我院就診的消化性潰瘍和慢性胃炎患者,經電腦隨機法將其分為兩組,各45例,觀察組與對照組分別采取中醫治療與西醫治療,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比對照組治療有效率更高,分別為95.56%和80.00%,組間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結論:對消化性潰瘍和慢性胃炎患者采取中醫治療,能夠保證臨床效果,改善患者不良癥狀,恢復脾胃功能,提升治療總有效率,保證預后效果,有臨床實踐價值。
【關鍵詞】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西醫治療;中醫治療
慢性胃炎是消化內科疾病中的常見癥狀,中醫范疇為“胃脘痛”、“痞滿”,消化性潰瘍也是其中的一種慢性疾病,主要發病原因是不良的飲食習慣和負面情緒,若采取常規西藥治療,雖能起到一定療效,但副作用明顯,長期治療無法保證臨床效果。給予患者中藥治療,能夠標本同治,改善患者不良癥狀。從中醫理論來講,可給予消化性潰瘍和慢性胃炎施治完整辨證,調整和恢復患者脾 胃功能,保證臨床效果。本次我院圍繞消化性潰瘍和慢性胃炎采取中醫治療的療效展開研究,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90例研究對象是2019月11月-2019年11月來我院就診的消化性潰瘍和慢性胃炎患者,經電腦隨機法將其分為兩組,各45例,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對本次試驗均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存在嚴重肝、臟等嚴重疾病患者,哺乳期患者,不配合治療患者。觀察組中女患24例、男患21例,年齡區間26-62歲,平均(44.58±1.15)歲,病程區間4-16月,平均(10.15±2.31)月,疾病類型中消化性潰瘍和慢性胃炎各24、21例;對照組中女患25例、男患20例,年齡區間27-63歲,平均(45.28±2.64)歲,病程區間3-17月,平均(11.05±1.20)月,疾病類型中消化性潰瘍和慢性胃炎各26、19例。分析所有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對照組采取西醫治療。
給予患者止痛治療,Hp感染患者采取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奧美拉唑聯合治療,保護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一個療程為20天,共采取3個療程治療。
1.2.2觀察組采取中醫治療。
中醫辨證論治方法的基礎通用方為柴胡疏肝散,中藥成分包括白芍15克,枳殼、香附、川芎、陳皮、柴胡各12克,甘草6克,在依據每位患者的實際病情,加減藥方。若患者存在明顯氣滯癥狀,增加綠萼梅6克,加佛手、木香各12克;若患者存在胃脘灼熱癥狀,增加蒲公英20克,浙貝母、加黃芩各15克,若患者存在胃痛喜暖畏寒癥狀,增加九香蟲6克、肉桂10克、高良姜15克,若患者伴胸脅疼痛癥狀,應增加玄胡、加川楝子各12克,若患者長時間胃痛,表現出絡滯瘀停癥狀,應增加五靈脂、加蒲黃各12克,若患者出現暖氣頻繁癥狀,應增加代赭石10克、加旋覆花30克,若患者存在嘈雜吞酸盛癥狀,應增加烏賊骨20克、黃連15克、吳茱萸3克,若患者存在脾胃氣虛癥狀,應增加茯苓20克,白術、太子參各15克,若患者存在大便干結、口燥咽干癥狀,應增加麥冬20克,南沙參15克,百合、石斛各12克,若患者存在呃逆癥狀,應增加柿蒂、丁香10克,將所有中藥成分用清水浸泡,之后煎煮,1次200ml,于早、中、晚各服用1次,1個療程為20天。
1.3 觀察指標
評估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實現標本同治,完全改善不良癥狀為顯效;基本消失不良癥狀,基本恢復脾胃功能為有效;仍存在不良癥狀,沒有改善脾胃功能為無效。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100%[1]。
1.4 統計學分析
研究數據用SPSS23.0軟件整理,(x±s)和[n(%)]分別代表計量資料、計數資料,用t和x2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評估兩組患者治療效果
觀察組45例患者中,有24例顯效、19例有效、2例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95.56%;對照組45例患者中,有16例顯效、20例有效、9例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80.00%,組間數據對比,差異顯著(t=5.074;P=0.024)。
3 討論
近幾年,隨著我國不斷發展經濟水平,人們開始改變飲食習慣,不斷提升群眾生活水平,導致很多疾病都在大幅度升高發病率。很多消化內科疾病均屬于慢性疾病,醫藥治療是常見的治療形式,雖能獲取一定的治療效果,但經治療后很容易反復發作。若采取中醫治療,雖然需消耗一定的診治時間,但能夠鞏固和控制病情發展[2]。一般情況下,消化性潰瘍和慢性胃炎兩種疾病均屬于常見的消化內科疾病,中醫認為造成慢性胃炎患者的主要原因是日常飲食不節及情感不暢,并且會關聯到患者的脾胃濕熱癥狀,而消化性潰瘍患者的發病原因為不良的飲食習慣和負面情緒,會導致患者脾胃受損,并表現出肝胃不和癥狀,嚴重情況下,患者還會表現出痞塞不通、胃脘寒熱癥狀。對消化性潰瘍和慢性胃炎患者采取中醫藥治療,能夠依據患者脾胃寒熱虛實等實際情況,進行處方用藥,標本同治等辨證施治,逐漸恢復患者脾胃功能[3]。本次試驗主要對消化性潰瘍和慢性胃炎患者采取西醫治療和中醫治療的效果進行比較,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分別為95.56%和80.00%,組間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由此說明,中醫治療的效果顯著優于西醫治療,能夠提升治療效果,保護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徹底根除Hp。
總而言之,對消化性潰瘍和慢性胃炎患者采取中醫治療,能夠保證臨床效果,改善患者不良癥狀,恢復脾胃功能,提升治療總有效率,保證預后效果,有臨床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黎秀云,張麗玲.系統性護理干預對消化性潰瘍及慢性胃炎患者生活質量和情緒的影響[J].臨床醫學工程,2017,23(12):1765-1766.
[2]楊佳卉,梁雨,羅培培等.荊花胃康聯合三聯或四聯療法與四聯療法對比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潰瘍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9,22(17):168-170.
[3]程國宗, 王麗萍, 李燕霞, 等. 中西醫結合治療HP相關消化性潰瘍(脾胃虛弱證)的療效及安全性評價[J]. 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 2017, 1(12):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