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仁杰
摘要:阿根廷作為世界新興經濟體曾在世界經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但是其不正確的匯率制度導致其金融體系存在嚴重漏洞,并最終引發金融危機。本文選取阿根廷金融危機進行分析,總結其金融危機發生的特點,并提出思考。
關鍵詞:金融危機;金融監管;固定匯率
1.阿根廷金融危機概況
2001年11月,阿根廷爆發了銀行擠兌風潮,12月銀行存款被凍結,金融系統全面崩潰并且。IM F宣布停止救援,阿根廷政府宣布停止支付外債,金融危機全面爆發。美國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將阿根廷的信用等級連降三級至CC級,為目前全球所有國家的最低水平。
2.阿根廷金融危機原因分析
2.1實際匯率升值
阿根廷實施貨幣局制度,承諾比索持有者可以按照“1:1”的比例兌換美元,但名義匯率固定的同時,比索的實際匯率在90年代持續升值。這樣的情況使的政府財政赤字由1991年的6. 47億美元遽增至1994年的112. 22億美元。1995年以后,美元的持續升值又使比索被動地隨美元升值,經常項目赤字進一步擴大。而固定匯率制度極大地削弱了政府制定貨幣政策的自主性,阿根廷政府在應付經濟放緩時,無法使用國際上慣用的貨幣政策,而只能靠有限的財政手段來挽回局面,因此對于本幣的實際升值和持續的經常項目赤字無能為力。
2.2固定匯率制度吸引國際游資,經濟不穩定性增大
由于實行了貨幣局制度,匯率保持穩定,國際游資為了投機獲利大量流入阿根廷。流入資本中大部分是短期資本,加大了經濟不穩定性。1993年,流入阿根廷的外國直接投資為27. 9億美元,而證券投資高達352. 6億美元,其中債券投資為302. 9億美元。雖然資本的流入能夠在短期內彌補經常項目赤字,但從長期來看加大了經濟和金融的不穩定性。特別是短期資本比例過高,一旦國內經濟惡化 ,這種投機性熱錢就會迅速撤出,引起金融動蕩。
2.3失業率居高不下 ,實際工資下降
阿根廷在經濟持續增長的同時,失業率卻不斷上升。從1994年起,失業率保持在兩位數水平,1999年已達到 15. 5%。同時實際工資水平下,使居民購買力明顯下降。自1994年以來,實際工資年平均下降幅度為4%。由于實際工資的下降,企業生產成本減少,1991到1997年,單位勞動成本累積下降了29. 1%。雖然工資的下降增加了資本的收益率,刺激企業主擴大再生產,但同時降低了居民的購買力,消費需求受到嚴重抑制。
2.4外匯市場干預失靈
由于阿根廷政府實行“1:1”的貨幣局制度,使得比索高估,出口受到極大限制,出口創匯極其有限,干涉外匯市場的能力非常有限。在這種情況下,阿根廷銀行資金周轉不靈,幾乎喪失了清償債務的能力。這樣的情況造成人們對阿根廷的經濟前景開始失去信心,擔心政府的無力償還外債,造成羊群效應,國際游資大量抽離,最終引發了貨幣危機。
3.對阿根廷金融危機的思考
許多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基礎和內外經濟政策與阿根廷有著相近或相似之處,阿根廷金融危機的教訓對其他發展中國家有著重要的啟示。
3.1選擇適當匯率制度
匯率作為一國宏觀經濟的重要變量,對經濟運行特別是開放條件下的經濟運行具有重要影響。阿根廷危機的原因之一也與貨幣局匯率制度有關。自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實行了浮動匯率制,但仍有一些國家實行固定匯率制。固定匯率制最突出的優點是減少了國際貿易和投資中由于匯率的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有利于促進國際貿易的開展和國際資本流動。但固定匯率制也存在著明顯的缺陷,如容易造成匯率高估,從而降低本國的出口競爭力,影響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以及在資本項目開放條件下實行固定匯率制最容易遭到國際投機性資金的沖擊等。
3.2合理利用外資
從理論上講,利用國外資源可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消除國內資源不足的約束,推動經濟迅速發展。但是,大量利用外資也有一定副作用。因此發展中國家在利用外資時,必須對利用外資的規模和結構進行適度控制。
具體應當考慮以下因素:(1)債務負擔。這是制定一個國家借債與還債能力、外債規模適當的重要指標。通常用一國在一定時期的外債總額與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即負債率來衡量。一般認為,該比率應當控制在5%-10%以下,超過此比率則說明債務負擔過重,有發生債務危機的危險。(2)外資的利用效率。如果一國能夠高效益地使用外資,則外資在促進經濟增長后,可以增強該國的償債能力。這通常用債務在GDP中的比重變化來衡量。在一定時期內,如果債務在GDP中的比重逐漸變小,表明外債利用率高,償債能力強。(3)外資投向。利用外資應將對外債的償還因素考慮在內,主要將其投資于實物領域內的生產和貿易部門,使外資的利用本身就產生對其自身的償還。(4)短期外債的比例。為了控制外債的風險,優化外債結構,一般都將短期外債所占的比例控制在20%-25%以內,超過這一比例,則被認為存在外債償還的風險。(5)償債能力。通常用兩個指標來衡量:一個是償債率,即到期還本付息的債務在債務總額中的比率,在15%-20%左右為宜;另一個是外債還本付息額與經常項目外匯收入的比率,在20%-25%以下為宜。若超過警戒線,則被認為是債務負擔過大,容易誘發債務危機。
3.3參與金融全球化應以本國的經濟條件為基礎
金融全球化與經濟全球化一樣,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為一種客觀的歷史趨勢,發展中國家只有參與其中,才能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但是,以何種速度、何種方式參與,則需要每個發展中國家根據自身的經濟金融情況做出妥善的選擇。在開放進程方面,有漸進式和激進式兩種政策可選擇。一國具體選擇哪一種政策,應視國內的經濟金融狀況和國際經濟金融形勢而定。如果國內經濟發展狀況良好,基礎穩固,金融體系穩健,金融市場發育健全,金融監管技術熟練,以及國際經濟金融形勢相對穩定,那么,這樣的國家就可以考慮激進式開放。否則,只能選擇漸進式道路。
參考文獻:
[1]殷琳.新興市場國家匯率制度選擇的評價[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6.
[2]陳達.新興經濟體金融脆弱性測度及預警研究[D].濟南大學,2019.
[3]陳晞.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根源:制度與模式的考察[J].發展研究,2009(02):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