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質量發展,就是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微觀上是產品和服務的高質量,中觀上是產業體系和價值創新的高質量,宏觀上是協調發展的高質量;同時,處理好人類活動與生態和環境的關系,發展成就與人民獲得之間的關系。而成渝城市群的高質量發展,應該是經濟發展、改革開放、科技創新、城鄉建設、產業體系、生態環境、人民生活這七個維度的有機統一,缺一不可。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成渝雙城經濟圈
1.成渝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的評析
基于新發展理念的內涵和外延,構建了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并采用成渝城市群的統計數據和熵權法指數進行了統計測度。研究發現,總體上,成渝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各項指標逐年上升,正按著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演進;但相對于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的高質量發展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主要體現在整體經濟實力相對較弱。這說明,經濟綜合實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條件,成渝城市群地處發展相對滯后的西部地區,更要抓住新時代發展的戰略機遇,堅持增長速度的相對優勢并實現“彎道超車”;在此過程中,也完成新發展理念的全面落實、發展方式的轉變。
2.對策建議
2.1打破地方行政壁壘
現目前,成渝城市群內的行政壁壘未完全破除,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職責邊界與成渝城市群的共同目標存在沖突,打破行政壁壘,各地方政府必需實現思想上和行動上的“兩手抓”。
第一,思想層面應凝聚共識。一是進一步打破“盆地意識”,建立系統思維,樹立大局觀,促進成渝城市群內部各地方抱團取暖,“相向”發展。二是由省市牽頭制定的成渝城市群發展總體規劃和各分項專業規劃,構建一張藍圖,并形成約束性文件。
第二,行動層面應加速合作。一是建立成渝城市群協調發展委員會,管委會由省(市)級正職領導擔任組長,相關省(市)級副職領導共同組成領導小組,統一推進戰略計劃、產業配置等方面的一體化建設。二是打造合作示范區,率先打破川渝毗鄰地區行政壁壘,共推動潼南、大足、榮昌、資陽共建成渝走廊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為整體區域一體化建立基礎和提供經驗。
2.2提升城市群內部協調發展能力
第一,產業發展:細化功能定位,避免同質競爭。為解決成渝城市群內部的產業同質化問題,應進一步優化區域間的產業分工。成渝城市群內部各地要立足自身產業優勢,細化城市功能定位,錯位推進產業發展。
第二,城鄉統籌:堅持“雙輪”推進,促進城鄉協調。充分利用成都、重慶的兩大國家統籌城鄉綜合改革試驗區,堅持以城市帶領鄉村、以工業促進農業,以各類涉農項目建設為載體,發揮成渝“兩核”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實現城鄉“雙輪”推進。
第三,空間協調:注重統籌規劃,優化城市格局。大力推進以城際軌道交通和快速路網為重點的大通道建設,建立成渝城市群城市和鄉村通勤型城市圈城際綜合交運體系,增進城市群和都市區空間格局的形成。
2.3構建高度協同的綠色發展體系
第一,推進生態共建、環境共治。加強金沙江、岷江等重點跨界河流聯防聯控聯治,建立河流監測信息共享機制;建立健全森林病蟲害防治、防火及長江上游稀有魚類保護等跨省市聯防保護機制。實施區域生態縱向補償和橫向補償相結合的生態損害補償機制,定期召開川渝河長制辦公室聯席會議,實現聯合懲戒,確保生態安全與綠色本底。
第二,推進“綠產”共培、“綠城”共建。產業發展方面,重在共同促進經濟發展與綠色發展的融合,重點是引導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清潔產業、降低污染排放,來推動環境治理、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城市建設方面,應以低碳化和節能化為導向,共同呵護好綠水青山。
2.4堅持“四向拓展”提高城市群開放水平
著力拓展、開放通道,加速建設東西南北的“四向”連通、鐵路公路水路空運的“四式”聯運、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四流”融合,著力打造內陸開放通道體系。
第一,南向強化與沿海城市群合作。借助“陸海新通道”,拓展與滇中和黔中地區的經貿交流,深化與粵港澳大灣區和北部灣城市群等城市群的經濟和社會合作,有效銜接中歐通道、中亞通道、長江水道。
第二,北向擴大區域合作。成渝城市群與關中-天水經濟區經貿合作,促進與西北城市集群的經濟聯系,并強化成渝城市群與中亞五國的合作與交流,成為“中國-中亞自由貿易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西向對接絲綢之路經濟帶。依托中歐班列通道、“蓉歐+”東盟國際鐵路通道,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能合作,更好銜接歐亞大陸橋,對接絲綢之路經濟帶。發揮成渝城市群在科教和旅游方面的優勢,構建西部文旅大通道。
2.5提升創新能力形成發展新引擎
第一,依照發展定位,明確創新方向。按照中央關于成渝兩地打造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長江上游地區金融中心等戰略定位,緊扣重大科技突破和新興市場需求,引導資源要素向智能化、通訊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重大創新方向投入。
第二,加強創新培養,優化創新服務。圍繞產業升級和產業發展共性需求,整合公共服務資源,構建資源共享、服務協同、功能完善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升級公共服務模式,摸索并設立政府引導、中介服務、社會參與的三位一體聯動模式。
第三,改善制度環境,提升創新動力。突破行政地區間的分割,共同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創新聯盟。依靠國家創新型城市、省份建設,推動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勢態,以兩江新區、天府新區等國家級開發區為介質,打造成渝創新驅動核心區。
作者簡介:楊加吉(1993-),土家族,重慶市,碩士研究,產業結構與布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