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育民 陳雙 劉洋
科技創新是南網科研院的關鍵核心,創新評價是閉環管理關鍵環節,通過聚焦科技創新評價,有助于發掘科技創新能力短板與提升方向,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1.科技創新理論研究
1.1創新與科技創新定義
熊彼特在其1912年的著作《經濟發展理論》中系統地提出創新的定義及其內涵,將創新規定為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之前沒有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科技創新指聚焦研發新的科學技術,引入新的生產要素,是創造和應用新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提供新服務的過程,是創新活動的核心內容。
1.2科技創新活動
按照《布什報告》(1945)理論闡述的基本觀點,科技創新活動的線性模式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商業應用。美國布魯斯金基金委主席司托克斯(1999)曾提出科技活動象限模型:純基礎研究(波爾象限)、純應用研究(愛迪生象限)、基于應用的基礎研究(巴斯德象限)、技能訓練與整理經驗四種類型。
1.3企業科技創新活動
企業科技創新活動主要包括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兩大類,按照活動環節劃分,可以分為戰略規劃、前瞻研究、技術攻關、應用研究、成果轉化、成果應用等。其中基礎研究側重前瞻性、革命性技術研究、支持全新業務開辟的新技術研究、企業業務共性技術、核心技術、引入重大新技術、新設備研究等,應用研究聚焦直接面向應用的新產品或新技術開發、業務單位專用技術、地域性技術研究、傳統技術改進研究等。
2.創新政策要求
根據目前國家部委出臺有關科技創新政策,主要圍繞科技創新引領、創新成果轉化、科研體制機制、創新人才、科研誠信等五個方面。
3.創新評價實踐與要求
3.1一般科技創新能力評價
學術界對先進企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情況進行研究,總結出科技創新能力評估的六大方面。一是戰略與規劃,即擁有領先的創新戰略與規劃能力。二是創新組織架構,即建立層次清晰、分工合理的組織體系。三是研發管理機制,即建立科學先進的研發管理機制。四是科技研發投入,即擁有高水平的研發投入和人才隊伍。五是外部資源整合,即實現外部資源的充分整合應用。六是行業引領地位,即保持高效的產出與科技引領地位。
3.2同行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
通過選取國家電網、國電投、中廣核等同類型企業科技創新體系評價內容,發現:一是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科技研發人才是科技創新能力核心要素,二是科技創新組織體系是科技創新能力的必備要素,注重創新效能發揮,三是創新資金投入、創新協同和創新平臺建設是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要素,四是國際化發展及創新重大建設工程是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補充。
4.科研院創新評價體系構建
4.1院級創新能力評價框架
根據一般科技創新能力評價和同行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結合網公司有關科技創新要求和南網科研院自身定位,形成核心技術攻關、經費投入、創新人才、創新平臺等四個維度的院級科技創新評價指標體系。
4.2創新評價方法
采用外部對標方式進行評價。按照“高起點、向上看,跳得起、摸得著”的標桿管理理念,根據戰略導向、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原則,綜合考慮綜合數據的可獲取性和對標延續性,選定中國電科院等機構作為定量對標對象,圍繞院級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進行對標分析。
5.科研院創新問題分析及建議
5.1科技創新問題分析
與對標樣本公司相比,南網科研院在總體科技創新能力上達到平均水平,整體呈現創新投入較高、創新產出不足局面。主要短板體現在創新規模能力上,例如重大成果、核心攻關項目數量上、高層次人才數量與世界一流差距明顯,主要優勢體現在創新效率能力較高,例如單位科技投入新增發明專利授權數處在世界領先水平。
從具體科技創新指標看,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的科技創新能力有人均素質當量、單位科技投入新增發明專利授權數,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創新能力有人均成本投入,達到世界評價水平的有人均重大成果數量、核心項目攻關數量、人均核心項目攻關數量,未達到平均水平的有重大成果數量、主營業務收入、高層次人才數量。
5.2科技創新提升相關建議
針對重大成果數量不夠,聚焦核心技術攻關,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一是加強基礎前瞻性研究,圍繞大電網全實時電磁暫態仿真軟件、自主化實時仿真系統、超遠距離大容量直流輸電技術、海上風電柔直送出及海洋裝備技術、新型電工材料、環保性裝備等基礎前瞻領域,持續給予經費支持,培育一批新的“殺手锏”技術和核心成果。二是集中優勢力量攻關卡脖子難題,著力突破國產化直流換流閥模塊、國產化電纜料等“卡脖子”技術難題。三是著力深化重大應用技術研究,深入調研并梳理電力系統生產一線存在的實際問題和技術需求,加強針對生產一線的應用技術研發,在極端條件電網安全風險防御、大電網諧波治理、配網高品質供電,尖峰負荷控制、配網作業機器代人、新一代量測等重大應用技術領域開展研究。
針對創新平臺建設滯后問題,加速推進省部級實驗室體系建設。在先進電工材料與裝備基礎布局建設國家級平臺,在新能源消納、海上風電方向布局建設國家創新中心,在計量檢測方面布局建設國家質檢中心,支撐先進能源技術廣東省實驗室納入國家實驗室序列。
針對知識產權數量不足問題,多措并舉凝練創新成果。一是積極謀劃科技獎勵,提前謀劃國家級重大獎勵,聚焦智能輸變電、智能配用電、高壓直流輸電三個方向凝練創新成果。二是加快布局科技成果,在海上風電/新能源消納、配電網態勢感知終端、新一代智能量測體系、電纜料、智能開關等方向布局高價值知識產權,抓好項目策劃知識產權評議、項目實施知識產權高價值布局、項目驗收成果轉化運用策略三個環節,申報獲批廣東省、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三是加快推進技術標準推廣,在高壓直流絕緣配合、直流控制保護、換流閥、電池儲能等領域做好國際標準布局。
針對高層次人才數量不足問題,一是通過引進外部人才,大力實施高潛人才支持計劃,將人才的影響力頭銜一并引入,遴選一批“素質好、能力強、潛力優”的人才,擴充高層次人才隊伍。二是通過內部選拔培養人才,落實四制育四才,開展人才培養頂層設計,培育一批國家級專家、公司首席技術專家、公司高級技術專家候選人,助力青年人才脫穎而出,擴大現有中堅力量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