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允彪 李紅云
摘要:莫扎特在畢生歌劇中創作的詠嘆調、宣敘調都是古典主義時期的經典之作?!赌У选肥悄乇姸喔鑴∽髌分械慕浀浯碜髦?,本文經過對莫扎特歌劇《魔笛》中《在這神圣的殿堂里》和男低音角色的扮演者薩拉斯特羅和的演唱剖析,從相對的角度反復揣摩探究薩拉斯特羅的這首詠嘆調,為讀者了解聲樂技能教學以及聲樂表演藝術提供一定的指導和參照,對提高聲樂學習者的歌劇演唱水平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和應用意義。
關鍵詞:莫扎特;《魔笛》;創作特點;演唱風格
古典樂派作曲家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也是歐洲最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他的歌劇分為正歌劇、喜歌劇和德語歌唱劇三種歌劇類型。他的詠嘆調又是他歌劇創作中的精華,在世界各大劇院反復上映,是歐洲音樂史乃至世界音樂史上的瑰寶。歌劇《魔笛》是莫扎特最后一部歌劇,全劇用德語演唱,為德國民族歌劇在世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莫扎特的生平以及作品創作背景和地位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圣羅馬帝國時期生于薩爾茲堡,歐洲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是音樂史上既有個性又富有才華的天才作曲家。他的風格與巴赫的完美平衡和貝多芬的不羈態度不同,創作了各式各樣的協奏曲、交響樂、奏鳴曲、小夜曲、嘻游曲等在后來成為古典音樂表達的主要形式。
莫扎特在海頓的基礎上將古典主義更進一步的發展,他的音樂充滿了溫暖、陽光和快樂,將古典主義的音樂更加完善拓展。莫扎特利用他最后的生命時光創作出的《魔笛》,是處于困境和疾病、生活窮困潦倒多重狀況交叉之下所作的。多年的沮喪和抑郁使他處于極度的絕望和悲傷的狀態。莫扎特的朋友席卡內德別無選擇,只好把任性的妻子送到國外去創作,并在劇院附近租了一個小房間給莫扎特,以便激發他的靈感來創作歌劇,這所房子后來被稱之為“魔笛之家”,以便在1791年7月,使莫扎特基本完成了歌劇劇本的創作。但因為要慶祝利奧波爾德二世舉行波希米亞國王的加冕典禮,所以,歌劇《魔笛》拖延至1791年9月28日結稿。
二、《在這神圣的殿堂里》的演唱風格
(一)薩拉斯特羅人物形象的塑造
這首作品是一首男低音獨唱曲,筆者在初學階段就接觸到,但是直到現在還需要更進一步的學習,這首歌曲曾在全國性聲樂大賽“青歌賽”上由一位男中音演唱,由此可見學習好這首歌曲不僅是學習它本身,更是對自己的演唱技巧對作品深層次情感的把握和人物的內心情感的提高和升華。
這首歌完美地結合了神圣的宗教和優美的童話的音樂風格。雖然整首歌由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組成,偶爾還出現了三十二分音符,但是整首歌緩慢的節奏使得這些最初的短音符相對較長。本曲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二段式曲式結構,作品從第一段開頭的第一個樂句,是基于一個男低音換聲區的音符換聲點開始的,第二個樂句與第一個樂句相似,將大祭司所應該有的正義人物形象通過男低音獨有的音色對其進行詮釋。作品第二段從低音區的音慢慢的上升到高聲區,使得作品在低音深沉的環境下再次表現薩拉斯特羅剛柔明亮的性格,表達出殿堂所具有的宏偉、莊嚴。
(二)結合自身體會總結人物演唱
詠嘆調《在這神圣的殿堂里》,音域較寬(#F-#c1),曲調平穩、舒緩,善于表達莊重、冷靜、剛健的作品,經過對三個演唱版本的仔細分析和比較,在演唱這首詠嘆調的時候,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塑造薩拉斯特羅寬容、慈祥的形象上,想像一位父親在疼愛女兒的時候,仿佛將他的全部都奉獻給他,給他依靠,引導和呵護。在演唱樂句“und ist ein Mensch gefallen,führt liebe ihn zur pflicht(假如是有人墮落,慈愛會拯救他)”時,我們可以引用齊本菲德在演唱時的情感,將“Mensch”、“führt”的語氣加重,強調“慈愛”對改變“人的墮落”的重要性,突出薩拉斯特羅的仁慈和對世人的愛。在第二樂段的演唱中,樂曲與第一樂段的演唱區別在其并沒有很大起伏,它是在平穩中進行的,旋律在22小節處做漸慢處理,最后,它以微弱的音調結束,表現出薩拉斯特羅對帕米娜的那種父親疼愛女兒的愛,演唱者應特別注意這個地方,看清譜子的強弱記號和換氣吸氣,嚴格按照譜例的規定進行演唱,如第一樂段應選擇在#c 倚音前換氣,第二樂段應選擇在 A 與#c 構成的雙八分音符之間換氣。
(三)薩拉斯特羅的演唱風格
這首作品從第三小節的前奏開始,弱起進入主旋律。正曲的第一個音符是小字一組的 b,正好處于男低音聲部的換聲區,要求演唱者在發聲之前要充分調動演唱的積極性,使自己保持一個興奮的狀態,用男低音特有的音色去演繹作曲家想表達地情感,塑造光之國領袖應有的正義、莊重的性格。在全曲的最后一部分,小字組的升 f對于男低音來說相對困難,經過很長的相對高音音域之后,在唱這個低音時,要求演唱者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歌唱狀態,積極調動自己的胸腔,在氣息的支撐下依然能夠保持輕聲高位置,不可以刻意壓低自己的喉嚨和喉結,讓聽者和演唱者都感覺舒服。因為這個角色描述的是領袖人物,作曲家正是通過男低音所特有的深沉厚重的音色,充分的表達了薩拉斯特羅正義的人物形象。
三、《在這神圣的殿堂里》的創作特點
(一)《在這神圣的殿堂里》的音樂風格
這首詠嘆調以簡短精悍著稱,節拍為四分之二拍,在速度上為小廣板,作品兩部分分為旋律相同而歌詞不同的E大調。整首詠嘆調給人的感覺比較嚴肅,這正可以表現出作品中薩拉斯特羅正義的人物形象,這首詠嘆調也暗示在光與暗激烈的斗爭中,光明終將戰勝黑暗,與當時社會大趨勢下呼吁的是高度一致的。這首詠嘆調第一部分雖然僅僅只由兩個樂句組成,但是它不僅旋律優美,更加有著莊嚴重和嚴肅的風格。旋律的風格和人物的特點形成高度統一。第二部分是從第十小節開始的,這部分和第一部分相比就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在和聲上,還有在肢體和節奏的變化上,這些都代表著作曲家在第二部分加入了新的音樂元素。這一部分中的第二樂句,節奏上比較之前的旋律更為輕松舒緩悠揚,而且音域普遍都在低音區,表現出光明之國領袖自身具有的嚴肅莊重的人物形象。作品結構整齊統一,旋律優美流暢動聽,帶有宗教的表現色彩,所以作品才更能表達出嚴肅、莊重和神圣的音樂風格,形成人物演唱和音樂風格的高度統一,使得觀眾在欣賞作品的時候能夠體會到作者所要描寫的情感和人物演唱帶給人們的溫暖慈愛。
(二)《在這神圣的殿堂里》作品和聲分析
這首作品的調式為E大調,在這個調式下,作品旋律富有明亮的色彩。作品的整體旋律線主要為級進,左手的伴奏聲部為柱式和弦,在每一個樂句接近尾聲時,左手聲部都會以雙音級進的小跳音對整體旋律做一個補充,豐富作品的旋律線條感。讓觀眾感覺到音樂不斷向前律動發展。
作品前奏曲從第三小節慢慢過渡到主音,左手伴奏聲部的柱式和弦發生轉換——由屬音到導音。第一樂句結束在第六小節,其旋律線條為級進。第二個樂句中在第十一小節是以半終止收束。第10小節和第11小節為間奏,第十二小節旋律從屬音開始,由連續的四十六分音符級進向上,達到了全曲的最高音——小字一組的升c。在第14小節重復強調了主題,在第17小節處,伴奏模式轉換為左手低音與右手柱式和弦交替進行的伴奏音型,在旋律方面,前后也有所不同,由前面比較密集的音符變為這里較稀疏的音符,伴隨著前面的旋律歌唱,與現在的旋律形出了一個完美的和聲,莊嚴的宗教與純真的童話完美的結合在本曲的主音上。
參考文獻:
[1]席卡內德著:《魔笛》[M](劇本).吳祖強,劉詩嶸編譯,世界文物出版社出版社,1999.
[2]朱晏鋒.莫扎特早期的歌唱劇創作及其特征[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呂環;淺談莫扎特聲樂作品的演唱技巧[J];運城學院學報;2005 年 03 期
[5]尚家驤.歐洲聲樂發展史[M].華樂出版社,2003.
[7]于進.莫扎特男低音音樂會詠嘆調創作風格及其演唱分析[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4.5
[9]唐蒙蒙.莫扎特歌劇《魔笛》藝術特征初探[D].山東:曲阜師范大學,2006.04.
作者簡介:
李昀擇,男,山東淄博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聲樂演唱研究;
李紅云,女,山東淄博人,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聲樂演唱研究和地域民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