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彥之
摘要:教育是人力資本形成的最主要途徑。但與教育不斷上漲的需求相比,教育資源的分布極其不均。網絡教育在一定意義上優化了教育資源。本文探究了網絡教育資源的應用現狀與成果,探討了農村利用的可能,在此基礎上提出網絡優質教育資源在農村推廣的建議。
關鍵詞:網絡資源;農村基礎教育;教育扶貧
從中國整體上看,農村基礎教育資源配置薄弱,硬件與軟件較差;教師素質與質量參差不齊,有待提高;教師隊伍結構不完整。目前我國擁有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國家重視教育信息化建設,已經有多個項目推廣實施,提升農村的基礎教學質量。本文試圖借鑒國內外網絡教育的成果與經驗,探索農村基礎教學引入優質網絡資源的路徑。
一、 農村基礎教學質量現狀
1.師資力量? 從歷年年鑒來看,鄉村生師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除了老師的數量,衡量師資力量的另一重要指標即為教師的學歷。而在這一方面,教育不公問題表現地是尤為突出。根據中國教育統計年鑒,城市教師學歷普遍高于農村學校。小學階段的差異最大,大部分農村小學教師學歷都在專科及以下。在初中和高中階段,教師學歷質量也明顯劣于城市高中。教師的學歷層次較低,導致教師素質普遍較低,眼界與知識面狹窄,難以適應新時代的發展。
與小學、初中教育不同的,高中階段的教育涉及到很多專業知識的教學,需要老師具備過硬的專業素質、認真負責的教學態度以及多年的教齡。但是,在較為貧困的地區,這一情況反而常常成為困擾農村教育發展的最為重要的因素。
從北京、上海的高中老師的招聘條件已經提高到僅錄取“985”、“211”大學畢業生、研究生,甚至是名校海歸博士;但是在一些較不發達的地區,基本的一套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老師都難以湊齊,更遑論高質量的師資隊伍了。
鄉村教師隊伍結構不完整,諸如美術、音樂等課程多半是由主課教師兼任。任務繁重,條件艱苦,待遇較差,教師崗位的吸引力下降,使得青年教師大量流失。
2.硬件設施。從2019年的教育年鑒來看,雖然農村學齡兒童多于城市,但農村校舍總計117620852.6平方米,僅為城市校舍面積的56.69%,其中圖書館2632574.74平方米,為城市的42.47%;微機室2174596.61平方米,為城市的56.49%。
從硬件設施百分比圖,農村的各項硬件設施普遍劣于城市資源,這對于鄉村地區,特別是邊遠鄉村教學質量的提升帶來很大的難度。無論是吸引人才還是引進其他地區的優質資源方面都有待提高。
二、 中國網絡教育的資源應用現狀
1.現有網站。目前的網絡教育資源可以粗略分為學生教育網站、教師教育網站以及綜合性教育資源網站。第一種是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平臺,一些網站涵蓋了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第二種收錄各種期刊、報紙、圖書的資料平臺。第三種以中小學教師為目標,整合網絡資源,是教師提升個人資質的網站。
2.使用狀況。從國家層面上看,網絡教育資源是國家大力倡導使用的,是教育下一步發展的努力方向,是教育扶貧的重要組成部分。1998年10月教育部提出“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將其納入“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計劃”。從2002年開始,國家公布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標準》以加快信息化建設,之后的“十五”發展規劃(綱要)提綱挈領地簡述了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現狀與趨勢、問題、目標、預算等內容,為接下來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可見我國已經將教育信息化當作未來教育發展與提升的重要手段。
3.使用成果:在普及信息化教學多年的成果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成都七中網絡直播教學,對重點高中的課堂進行直播,農村中學在教室里通過屏幕與重點高中的師生同步上課。是一種新型遠程教育,新型遠程教育主要針對教學水平較為落后的地方中學。同時,地方中學老師密切關注學生領悟與理解情況,并在課上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由于是本省優質高中,教學內容適配,因而效果卓著。
2010年底,南京正式開展“百校千師,攜手共進”項目,采取多種形式,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工作,促進農村地區教學質量與水平的提高。通過校與校之間對接合作,將優質教育資源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傳遞到農村學校,促進兩校教學質量共同提高。這種遠程教育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學生與教師通過網絡終端進行交互,具有更強的靈活性。
三、 網絡教育在農村推廣應用的困難與對策
目前的網站擁有豐富的資源,但是教師難以甄別合適的材料因而使用效率不高,或者材料不具有普適意義因而難以普及;有的網站搭建簡陋,無人問津,資源有限。
針對問題,提出以下對策:
1.網絡教學基于互聯網和移動通訊技術。普及網絡教育的硬件設施是推關網絡教育的基礎,也是鄉村邊遠地區推關網絡教育的難點。農村基礎設施本來就更為薄弱,網絡教學的技術要求也更高,急需將網絡推關到需要的角落,普及電腦等硬件設施。目前實施的“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項目工程”主要包括三個內容,即計算機教室、光盤播放點、衛星教學收視點,并通過這三個方式為農村學校帶去優質教育資源,解決地區教育發展不均衡現狀。
2.軟件方面,網絡教學也需要相關教學機構提供學習材料,安排全程教學與學習,監督學習效果,需要逐漸轉變教師、學生與家長的觀念,接受網絡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更需要隨時監督學生動向,改革教學方法。
3.從實施線上教學的經驗來看,教學過程中也需要給學生及時有效的反饋,及時更新教學資源,提供多種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課程,同步課程,根據反饋調整課程進度。
4.加大教師的網絡教育,引導教師會用網絡資源,善用網絡資源,讓網絡上的優質教育給農村教育帶來希望。
5.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建立完整的網絡教育系統。
6.借鑒成都七中的網絡教學經驗,名師同步直播授課。
優質的教學資源隨著資金、優質教師的流動日益集中,教育層級流動在非城市地區的情況較不理想。網絡能夠跨越空間阻隔,讓不同地區的學子接觸到最優秀基礎教育資源,不因為自己的出生地而影響到未來的發展軌跡。網絡教育能夠讓農村的學生聆聽同樣的課堂,對于推進農村教育質量的事業將大有助益。
參考文獻:
[1] 齊俊楠.邊遠貧困山區農村基礎教育現狀考察及思考探析[J].青年與社會,2019(20):288-289.
[2] 王晶心, 原帥, 趙國棟. 混合式教學對大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 ——基于國內一流大學MOOC應用效果的實證研究[J]. 現代遠距離教育, 2018, (5):39-47.
[3] 王梅玲. 美國和臺灣圖書館與資訊科學線上教育研究[J]. 圖書館論壇, 2019, 第39卷(1):153-170.
[4] 王瑞珍.中小學教師教育網絡服務平臺調查與反思[J].教學月刊(中學版),2012,(2):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