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旭曦
摘要:新的教學理念已在教育工作者的心里引起了共鳴,新課改如火如荼,專家各抒己見,形式迷亂人眼。但長期以來受傳統(tǒng)教學的影響,語文課堂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師強求整體一致居多,發(fā)展學生的個性較少;教師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的內容多,而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較少。這些問題不僅妨害和限制了學生與生俱來的個性和自身的潛能,也不利于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本文主要研究優(yōu)化語文導學案中的問題設計。
關鍵詞:優(yōu)化;語文導學案;問題設計
在打造高效語文課堂的改革中,利用導學案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已經成為構建高效語文課堂的重要手段之一。導學案中的問題是學生課前預習、課中探究討論、課后拓展鞏固的主要憑借,也是教師進行有效教學的主要抓手。
一、優(yōu)化課前導學問題設計,引導學生深入文本
(一)從背景入手,體會情感。只有了解作者的時代,了解作者的經歷,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作品、情感,尤其是古代文學作品。《赤壁》這首詩,如不了解杜牧生活的時代背景就不能分析出作者“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氣”的情感。因此,預習問題設計為:上網或借助工具書查找杜牧的生平,了解他所生活的時代。
(二)從文眼入手,把握整體。所謂“文眼”,就是課文中能夠揭示主題或是對主題有提示作用的詞或者句子。它是文章藝術構思的凝聚點,也是作品外景內情的交融點,在結構上起著牽動、制約全篇的作用。因此,在課前預習中,抓住了文眼,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和把握課文的鑰匙。如《背影》一文的題目就是“文眼”,教者可以圍繞背影設置預習問題。
(三)從遷移入手,對比學習。知識的遷移,就是引導學生把過去掌握的方法和技能應用到新的課文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根據(jù)教師授給的方法和各篇課文的內在特點,列表比較,找出規(guī)律,實現(xiàn)自我學習的橫向遷移。如預習《范進中舉》,教師只要在前一課詳細示范教學了《孔乙己》,就完全可以讓學生運用老師教給的學習方法進行橫向遷移,對比自讀。
二、優(yōu)化課內探究問題設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一)統(tǒng)攝性。問題要能夠統(tǒng)率全文。這一問題的提出不僅能抓住文章的重點、中心,而且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在語文教學中,有些語文教師處處設疑,步步提問,提出的問題漫無邊際,隨意性很大。導學案,不可能把語文課堂上要提出的問題一一設計出來。筆者覺得導學案設計的問題不在多而在于“精”。“精”就體現(xiàn)在問題設計的統(tǒng)攝性上。有一位實習教師在講授朱自清的《春》第一自然段時,設計了如下問題:第一個“盼望著”和第二個“盼望著”分別表達了什么意思?“東風來了”是什么意思?“春天的腳步近了是什么意思?” 課文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這樣的問題值得商榷。筆者認為過雜、過碎、過濫的問題無法切中要害,失去了啟發(fā)性,激發(fā)不了學生的求知欲。一篇精美的散文被支解得支離破碎,大大削弱了語文課堂的魅力。特別是一些篇幅較長的課文,綱舉目張地設問更顯教師的智慧。
(二)針對性。語文課堂設計的問題只有遵從利于幫助學生解決重、難點的原則,設計既有啟發(fā)性又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來提問,才能開拓學生思路,突破重、難點。如學習《濟南的冬天》這一篇文章,教學中設計了這樣一組問題:①濟南的冬天總的特點是什么?②本書從哪幾個方面寫濟南的冬天?③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去寫?④作者這樣描寫濟南的冬天,寄寓著作者什么感情?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理解、交流,文中的重難點就得到掌握和突破。
三、優(yōu)化課后拓展問題設計,促進知識有效遷移
課后拓展問題是師生教學信息及時反饋的保證,是對教學目標的檢測和鞏固。它必須以鞏固、遷移所學知識點、能力訓練點為宗旨。近幾年,中考閱讀題由課內轉向課外,這一方面擺脫了以教材命題的束縛,一方面擴大了試卷文化內涵,增加了學生的知識面。如何照顧到教材又能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呢?教師就要在導學案中設計能促進學生“舉一反三”的拓展性問題,以引導他們盡可能地自己去探索。比如,我曾要求學生閱讀名著《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的片段,并設計了一些小題目,來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能力。其中一題是這樣的:劉備之所以“三顧茅廬”,是因為他深知諸葛亮的為人,那么請你用一句最為精煉的話來對諸葛亮的人格行為作一個評價。其實這一拓展問題的指向正是對《出師表》中的一個最為精煉的名句:“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的理解與遷移,問題雖是課外,但根卻能課內找到。
總之,導學案中的問題設計的優(yōu)化是有效教學活動的開端,教學活動應該圍繞有效問題而逐步展。當然,問題也應該是教學活動的歸宿,以問題推動教學活動的深入進行。所以,導學案問題的設計與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密切相關。作為語文教育者,更要重視對導學案中問題的設計和優(yōu)化。
和諧高效的語文課堂,首先應該是“以學為主”的語文課堂,要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是語文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場所。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凡是學生能夠探索出來的,教師絕不替代;凡是學生能夠獨立發(fā)現(xiàn)的,教師絕不暗示。盡可能多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把語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學生正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人。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使學生不知不覺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并在學習過程會自主創(chuàng)造,善于發(fā)現(xiàn)身邊的問題,把問題提出來,并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努力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要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形成,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huán)境至關重要。美國教育家布魯姆說過:“一個帶著積極性學習課程的學生,應該比那些缺乏熱情、樂趣或興趣的學生,或者比那些對學習材料感到焦慮和恐懼的學生,學習得更加輕松,更加迅速。”這就說明,環(huán)境和熱情對學生的學習很重要。把語文課堂還給學生,不僅僅是一種理念,不僅僅是一種口頭的高調。山東杜郎口的語文課堂醞釀了一種氛圍,體現(xiàn)了一種平等不過的師生關系。這所學校的墻壁上有一句來自該校女生的14字標語:“我的霸氣無人敵,我的課堂我稱帝”。學生在這里得到的不是賞識的“露水”,而是“潤膏”。
教師要始終確立“學生是獨立意義的人”的理念,要使學習者清楚地認識到:學習需要自己主動參與,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自己總結學習方法,從而帶動大家一起主動學習。“授人以魚”莫若“授人以漁”,交給學習的方法猶如交給學生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學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住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居于學習主體位置。
“預習—展示—反饋”是杜郎口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中對傳統(tǒng)模式的改造創(chuàng)新,目的在于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敢說”“會說”,真正落實“學生動起來,語文課堂活起來”的語文課堂改革目標。
預習的基本過程是,學生根據(jù)自學后對文本的把握,教師根據(jù)對課程標準的把握,通過師生的共同討論,預設學習目標。然后,學生在通過自學、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等形式初步達成預設的目標,并對自己找出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并在此基礎上不斷生成新的學習目標,為展示課做準備。展示模塊的基本形式一般為: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回顧預習情況,進行組內、全班的展示和交流。通過形式多樣的師生、生生的互動學習、感受交流,根據(jù)學習進程,不斷生成新的學習目標。反饋模塊突出“弱勢群體”,讓他們說、談、演、寫,進一步檢查落實情況,能否達到三維目標。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利用好“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戰(zhàn)略,促進全體學生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增訂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張斌主編.新編現(xiàn)代漢語[M].上海:復旦出版社,2002.
[3]丁聲樹等.現(xiàn)代漢語語法講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