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廣州歷史》初中鄉土教材為主線,學生實地考察廣州清代駐粵八旗舊址、北京路古街道,沙面古建筑等遺址,和深入挖掘廣州民間的傳統文化和習俗,通過歷史課件小制作和演講、繪制歷史小漫畫等形式,讓學生自主的去發掘廣州鄉土歷史、探究本地文化,培養初中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廣州鄉土歷史;初中教學;實踐探究
一、初中生學習廣州鄉土歷史的背景
“充分開發利用鄉土教材是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教學大綱》和《歷史課程標準》的明確要求”,在初中歷史教學的實踐中,中學生對歷史,特別是鄉土史的學習仍停留在依靠教師講解、被動學習的階段,雖時有小組合作探究的活動,但其范圍仍然局限在課堂、教室,學生雖然對歷史學習的興趣高漲,但是也不免因為受到各種局限而無法完全發揮主觀能動性,將自己的創意和想法真正融入到歷史的學習實踐當中。《初中歷史新課程標準》要求“歷史課程改革應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我們教師也應當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本實踐探究活動在以下研究方法的指導下展開:
(一)文獻研究法:通過查找相關的文獻資料以及利用各種參考書、網絡資源、報刊、雜志等文獻,了解所要進行的歷史劇、小漫畫等的相關知識,從中尋找理論支撐和實踐依據。
(二)調查研究法:對廣州歷史個案材料,進行實地考察,采用觀察、面談、描述、圖片、影片或錄像資料等方法,進行收集、記錄,并寫出個案報告。
(三)行動研究法。
不斷反思、總結、矯正、創新,從而使研究成果為師生所理解、掌握和應用,從而達到解決實際問題,改善學習行為的目的。
二、初中生學習廣州鄉土歷史的內容
筆者在初中歷史教學的實踐中發現,現在的中學生對于歷史,特別是鄉土史的學習仍主要停留在依靠教師講解、被動學習的階段,雖然時有一些小組合作探究的活動,但其范圍仍然局限在課堂、在課本、在教室,學生雖然對歷史學習的興趣高漲,但是也不免因為受到各種局限而無法完全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將自己的創意和想法真正融入到歷史的學習實踐當中。本文以《廣州歷史》初中鄉土教材為主線,學生實地考察廣州清代駐粵八旗舊址、北京路古街道,沙面古建筑、等遺址,和深入挖掘廣州民間的傳統文化和習俗,通過歷史課件小制作和演講、繪制歷史小漫畫等形式,讓學生自主的去發掘廣州鄉土歷史、探究本地文化,“提煉出培養初中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策略(如搜集材料、分析總結歷史問題、團隊協作的能力)并通過實例研究論證這些策略的有效性。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的去發掘歷史、探究歷史,通過實踐來鍛煉學生的能力,學會歷史學習的方式方法。具體方法步驟如下:
(1)組織學生查找教材中涉及的廣州文化的相關歷史資料、實地走訪教材中涉及的現存的廣州遺址遺跡、采訪專家學者、廣州當地老人做口述史,做前期資料的搜集研究。
(2)依據所搜集的資料,指導學生撰寫廣州鄉土歷史相關的歷史劇劇本創作、表演歷史劇并進行成果展示,讓學生更加深入了解家鄉的歷史,培養歷史學習的興趣、獲得歷史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3)制定針對鄉土歷史學生實踐活動進行評價的標準和細則。通過制定針對鄉土歷史學生實踐活動進行評價的標準和細則,運用這種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多元評價和檢測,不斷完善學生對廣州歷史學習的評價體系,促進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優化學習行為,取得鄉土史學習的最大效果。
三、初中生學習廣州鄉土歷史的意義
通過廣州鄉土史的實踐探究活動的學習,參與的學生都表示對于廣州歷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提升了家鄉的文化熱認同感,認識到維護和宣傳本土歷史文化的重要性和使命感,同時,在這一年的實踐過程中學生的搜集資料的能力,溝通交流協作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見廣州鄉土史的實踐研究學習是值得繼續堅持和發展的,在這次的基礎上要不斷提煉總結經驗,為以后的相關研學活動提供有效參考。
未來的廣州鄉土史教育實踐,應該注重團隊的培訓,科學系統的培養,不光是在實踐搜集的材料過程中,也要在理論研究和提煉升華方面多下功夫,不僅僅把學生培養成探索者、執行者,還要擁有一定的辯證思維能力、歷史研究精神和展示能力,最大限度地顧及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內在潛力,充分體現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則,有利于各類學生的充分發展,符合當前素質教育對于培養中學生的要求。
四、結語
本文在實踐中總結發現:根據教學內容、學生情況的不同,因地制宜地組織學生分工進行設計課題、查找資料、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開展如搜集資料、記錄口述史、撰寫歷史劇劇本、表演歷史劇等成果創作,對廣州鄉土歷史學法、教法進行新突破,總結出學生鄉土歷史學習實踐的有效方法,對于初中生廣州鄉土歷史的學習和綜合能力的鍛煉均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第五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53.
[2]國家教育部制訂.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1:109.
[3]朱漢國、閆璟、何成剛.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初中歷史)[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2:67.
[4]劉軍.歷史教學的新視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9.
[5]賈亮.初中歷史劇活動的體驗[J].神州(人民教師),2011(7):12.
[6]杜海軍.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初探[J].教育早報,2011(4):42—45.
[7]何瓊.廣州市初中歷史學業成績評價體系的研究[J].試教通訊,2003(6):52-53.
[8]廖惠霞.對廣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若干思考[J].探求,2011(1):13-14.
作者簡介:
李論(1988.02-),籍貫:湖南,職稱:中學歷史二級教師,學位:學士,研究方向:初中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