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桂英
摘 要:當今社會,科學的發展突破了學科的界限,正向著綜合化、協同化、一體化的方向發展,這就對教界提出了一個重課題,必須積極有效地培養出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開閱的視野、發散的思維方式以及綜合創舒的能力,能在來來世界獨領風騷的應用型、復合型、創造型人才,筆者認為在地理教學中,需聯系其他相關學科理論知識與方法于以拓展、激活,務使學生從這種滲透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拓寬思路,發展能力。
關鍵詞:高中教育;地理教學;學科滲透
一、多媒體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滲透和應用。
首先,在地理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地圖、文字、聲音、圖像等現代教育技術,探索和創新情境。其次,在大地理教育和全球化的指導下,構建課內聯系、校外聯系、國內外網絡化、學科間全球化一體化的地理教育體系,以極大地拓寬創新思維,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1、利用多媒體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由于高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身心發育規律,不能很長時間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這個問題已成為中學教師難題。為了增強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采取相應的手段來吸引高中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能夠自覺參與學習。怎樣才能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讓他們的自覺參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認為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激發他們學習興趣,讓他們自愿參加學習,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在激發高中學生學習興趣上,多媒體技術的具有獨特的優勢,教學效果也非常顯著。能夠完美將聲、光、電有機結合,通過一些特殊手段,能夠從不同角度對高中學生進行激勵,有效地提高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多媒體技術在激發和調動高中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上都具有重要作用。這就要求老師必須將學生所學的內容與生活經驗結合起來,創設出一個問題情境,讓高中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在這樣的問題環境中,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實現自主思考,自主學習。
2、利用多媒體展示地理,在地理課中開展審美教育。喜歡美是人的天性,美好的事物可以喚起學生愉快的心理體驗。在高中地理日常教學中,滲透著美化教學內容,這樣能使高中學生對隱藏在地理知識中的美產生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能夠提高高中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多媒體技術應用到高中地理教學中,可以更多地顯示地理圖片和視頻材料,讓高中學生在欣賞自然美的同時,還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地理美,發現生命對稱現象,從而激發高中學生探索對稱現象的強烈愿望,發現地理與自然的內在聯系。這種美的心理活動可以啟發和促進高中學生的地理思維活動,激發學生的智慧和美感,使高中學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發揮。
二、人文歷史知識在地理教學中的滲透。
1、巧妙地將人文歷史知識與高中地理教學相融合。這樣不僅能夠解釋教材中地理知識,而且還能聯系起相關的人文歷史知識。比如:在學習《中東政治地圖變化》一課,老師可以結合鴉片戰爭的歷史事實、外國列強通過一系列手段占領了我國大片領土、沙俄多次入侵我國,通過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侵占我國大片領土。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前蘇聯的解體,才改變了中國的版圖……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通過一系列的事實,努力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使學生樹立起為中華復興而奮斗的理想。
2、在課堂教學中巧妙滲透人文歷史知識。高中學生的思想相對活躍。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向學生強行灌輸人文歷史知識,學生會產生抵觸和厭倦情緒。這就要求老師巧妙將人文歷史知識滲透到地理教學中,提高學生對相關學科認識,開闊視野。例如,在學習《洋流》一節時,老師將有關人口遷移的歷史故事與著名的“三家貿易”聯系起來,歐洲奴隸販子則利用洋流的特點向美洲出售黑人,然后順利地返回。又如,在學習《地球公轉和自轉》一節時,老師可以向學生講解地球不斷公轉和自轉的故事,這樣學生就可以了解相關知識的背景,又加深對地球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地理教學的有效性。
三、德育在地理學科中的滲透教育。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強的學科。在地理教學中充分發揮這一學科的特點和優勢,在不失去機會的情況下,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這是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主要途徑之一。
基于地理知識與道德教育的差異,地理知識是顯現的內容,情感道德教育則是隱性的內容。通過老師的講解,學生可以掌握地理知識。但對情感道德的理解還不夠深刻。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適當的機會,加強引導和總結,把德育滲透到地理知識教育中去。例如,在學習“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內容時,我們是這樣講解的,我們的班級就像地理環境一樣,它也具有整體性。如果轉學新學生不遵守規則,則有兩種處理結果:一是大家都無視他,縱容他繼續任意而為,必然會有一些意識薄弱的學生會受到影響而變壞,讓我們班級變得更加糟糕。二是大家都幫助他糾正缺點,讓其逐漸成為一名好學生,從而保持了班級的完整性。通過對現實材料的挖掘,一方面加強了學生對“地理環境的完整性”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加強了學生的紀律意識,提高班級整體管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