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君?范倩瑛
摘要:我國現行立法對水資源法保護的規定見之于刑法分則第六章和水法相關條款,同時還包括環境保護法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中的一些原則性規定。這些規定對打擊刑事犯罪、保護水資源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這些規定也存在一些缺陷,不利于水資源的切實有效的保護。本文主要研究水利經濟與現代水資源利用。
關鍵詞:水利經濟;現代;水資源利用
一、現行保護水資源刑事立法的缺陷
(一)《刑法》實行過錯責任的歸罪原則,不利于打擊資源刑事犯罪
我國《刑法》針對水資源犯罪的認定采取的是過錯責任原則,即以故意或過失作為犯罪構成的主觀要件。如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僅以過失構成此罪。然而,一方面實踐中許多水資源污染和破壞行為雖然不存在故意或過失,而其結果仍然給國家、社會或公民個人帶來嚴重的危害后果;不對這種行為加以制裁,不足以對公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和國家、集體或個人的財產予以切實保護,不足以對所侵害水資源社會關系安全加以保護,不足以保護該行為所破壞的水環境和水資源。另一方面,即使采用過錯責任原則,也由于水資源破壞的隱蔽性和水資源危害的潛伏性和積累性,從而導致是資源違法行為實施后往往取證困難而使司法機關無法及時對犯罪嫌疑人抓獲歸案,或者雖然抓獲歸案卻因證據不足而不起訴,撤銷案件,甚至作出無罪判決。這就無形中縱容了水資源犯罪,使本該受刑事制裁的犯罪分子逃之夭夭,極不利于打擊水資源刑事犯罪。
(二)《刑法》未將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納入保護范疇,對非法取水問題沒有相關規定
我國《刑法》第338條重大污染事故罪規定:“違反國家規定,向土地、水體、大氣排放、傾倒或者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危險廢物,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后果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后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以罰金。”這是對水污染犯罪的規定,對水污染違法犯罪行為起著打擊和預防作用。然而,我們對嚴重危害水資源的行為包括兩方面:一是對水資源污染;二是對水資源的破壞。《刑法》僅對前一方面作出規定,對后一方面則漠然置之,未免放縱了大量的水資源犯罪行為。依照我國《水法》規定,水資源屬于國家所有;同時,除特殊情形外,其他單位和個人直接從江河取水必須征得水行政主管部門許可;單位和個人必須按照許可的時間,地點、程序、方式及數量取水。事實上,許多單位和個人并不是完全按照取水許可的內容進行取水,經常惡意超取、濫取或違背取水順序甚至未經任何申請而進行取水,不僅造成國有資產大量流失,擾亂了正常的取水、用水秩序,給其他單位和個人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更是對水資源的極大破壞。這種行為已經不是簡單的違法許可的行政違法行為,而是有一定社會危害性的嚴重違法行為,不對其采取相應的刑事制裁,不足以糾正非法取水行為以保障取水許可制度的有效實施。
(三)《刑法》只規定了懲罰水資源犯罪的結果犯,對水資源的保護力度不夠
《刑法》第六章“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中規定了“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在涉及環境犯罪的各種罪名中,除了極少數罪名外,絕大多數以結果犯作為懲罰對象,而沒有以危險犯作為懲罰對象。這對于旨在保護水、大氣等自然資源的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也不例外。也就是說,危害水資源的行為只有在“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時,才構成犯罪;換言之,水資源犯罪為結果犯。然而,同普通犯罪相比,水資源等環境犯罪行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表現在:普通犯罪行為遵循的是行為直接作用于他人的人身或財產;水資源等環境犯罪行為則是行為作用于環境,然后以環境為中介產生對他人的人身或財產造成損害。這就是說,如果僅僅以對他人的人身或財產的損害后果為構成要件,則眾多的破壞水資源因為只對環境造成破壞,而并不一定產生危害人身財產的嚴重后果,對這類行為就不能實施刑事制裁。這顯然與刑法打擊水環境犯罪,保護水資源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如果放任不管,勢必引發對水資源嚴重的危害后果。因此,對水資源犯罪的犯罪構成客觀要件的規定過嚴,就意味著行為人受到刑事追究可能性很小,只要不發生重大的危害后果,就不會產生刑事責任,從而降低了刑罰實現的可能性,對預防重大水資源污染事故的發生十分不利。
二、完善水資源刑法保護的若干建議
針對現行《刑法》的上述缺陷,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在水資源犯罪案件中確立無過錯責任原則,增設有關舉證責任倒置條款
無過錯責任,是隨著近代民法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而逐步確立的一項新的歸責原則,其基本含義是:無論行為人在主觀上是出于故意還是過失,只要行為人造成了危害后果,行為人就應當承擔法律責任。它首先在民事案件中被采用。目前,已有不少國家采用該原則來追究水資源犯罪行為人的刑事責任。美國《廢料法》規定,只要行為人導致任何廢料傾倒入江河、港口,不論其主觀上有無過錯,均構成犯罪;日本《空氣污染控制法》、《水污染控制法》規定,只要排污物對公民生活或身體造成了損害,無需查明排污者主觀心理即可追究其刑事責任;法國《農業法》有關水污染犯罪規定中,以實質犯罪或客觀的實體侵害行為為事實基礎,在法律上建立了客觀歸罪即無過錯構成犯罪的立法體例。我國水資源犯罪的認定也應借鑒他國立法經驗,確立無過錯責任原則,理由如下:
1 確立無過錯責任原則,有利于加大水資源犯罪懲罰力度,維護社會利益,符合環境資源刑事立法目的。
2 無過錯責任不考慮主觀意識,因而對行為人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促使行為人在開發利用水資源過程中規范自己的行為,以產生預防水資源犯罪的功效。
3 確立無過錯原則,有助于減輕司法機關認定、審理水資源犯罪案件的壓力,提高司法經濟效能。
總之,在水資源問題日益尖銳的今天,只有確立無過錯原則,才能逐漸減少,進而避免那種因主觀過錯不明確而逃脫刑事制裁只承擔民事責任的適當補償了事的不公平現象。在確立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同時,增設舉證責任倒置條款則是必然的要求。當今社會,企業的生產規模、生產過程日趨專業化、系統化、復雜化,顯然控訴方發現事實真相的難度也隨之增大。如果被告方承擔罪輕或無罪的證明責任,那么事實真相往往更容易被發現。因為被告方一般而言對企業的生產、運作具有相當的專業知識,并且通常親歷了危害水資源行為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應該更清楚自己是否有過錯,能夠更好地承擔證明責任。因此,針對水資源犯罪增設舉證責任倒置條款,同樣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方杰.V0F方法在水利水電工程中的應用和探索[D].南京:河海大學,2005.
[2]李桂芬.水工水力學研究進展與展望[J].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學報,2008(03):183-190.
[3]王新麗.正槽溢洪道整體水力特性試驗研究和數值模擬[D].太原:太原理工犬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