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軍輝 王振 王進明
摘 要: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要與學生的就業能力結合起來,重點培養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此,本文在課程教學變革以及實踐訓練兩個層面進行了探索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礦物加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應用型
中圖分類號:TD9-4;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1-0225-02
當前,各高校對礦物加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實踐,強調突出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但在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等環節還存在著諸多的有待完善之處,因此有必要對此課題進行分析與研究。
一、礦物加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要求
1.礦物加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我國地域面積大,境內山地、平原和海洋的礦物資源類型多樣,在當前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很多行業對礦物資源的需求量呈上升趨勢,然而,由于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的人才數量及人才素質跟不上,以致于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加工利用效率受到很大影響。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應以應用型、實踐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在學生掌握礦物加工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重點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礦物加工工程方面的應用型高級專業人才。
2.礦物加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要求
為拓寬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在畢業之后能夠在礦物分選、礦物加工工藝設計以及科學研究等方面有所成就,學校對學生在校期間就應提出高標準、嚴要求,在學生掌握化工原理、礦物巖石學等理論知識以后,還應引導學生盡早涉獵選礦數學模型設計、礦物加工與分離等科技前沿領域,并參與相關科研活動,另外,對學生在工程實踐環節的要求更是培養重點。
二、礦物加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1.礦物加工專業學科的課程設置與時代要求脫節
長期以來,我國的礦物專業學科設置大多沿用前蘇聯模式,在當前新知識、新材料、新工藝不斷迭代更新的知識經濟時代,科技領域呈現跨行業、多元化發展,這種人才培養的模式已不能滿足工程實踐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雖然我國高校對這一模式進行了變革,本著“拓寬專業口徑.增強適用性”的原則對相關專業進行了精減合并,但在課程設置、教學大綱、教學手段等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2.礦物加工工程實踐訓練不足,實踐基地建設緩慢
礦物加工工程專業作為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學生畢業后大多從事礦物加工行業,在相關行業需要面對復雜的礦物分選、工程設計等具體的工作,很多高校在專業基礎定位方面模糊,方向不準,在教學中過于強調基礎知識的傳授,而學生在工程實踐方面的操作機會并不多,對培養學生專業素養有著重要意義,但是,這種基礎知識的教學課時過多,擠占了工程實踐訓練的教學時間,同時,實踐基地建設緩慢,學生專業視野難以拓展。
三、完善礦物加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路徑
1.構筑礦物加工工程學科課程新體系
第一,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根據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的學科特點以及市場對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變化,學生創新應用和工程實踐能力是教學培養的重點方向,這也符合教育部頒布的《高等教育面向2 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的教育改革要求,這教學目標的體現首先表現在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方面。學生在校受教育的時間相對有限,因此,在課時安排上,盡量壓縮課堂教學時間,而將更多課時時間延伸到實踐環節,也應調整基礎課與專業課的課時比例,安排更多的專業課的課時,以培養學生創新應用和實踐能力。
第二,對現行主干課程的刪減與優化。一直以來,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的主干課程以礦物加工機械學、重選、浮選、粉碎、篩分、固液分離等課程為主,這種課程設置最明顯的特點就是課程內容存在大量的交叉重復,因此,為體現教學內容“少、精、新”的原則要求,首先應對主干課程進行刪減和更新。當前,礦物加工工程方面的新科技、新工藝不斷發展,在優化課程時,一方面要避免課程的新舊割裂和交叉重復現象,另一方面應充分展示礦物加工的最新科技成果,增加電子信息技術在礦物加工工程方面的應用等跨領域的專業知識教學,以拓寬學生專業知識視野,適應新形勢下的礦業加工工程行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第三,適應時代要求,注重跨學科課程體系的建設。隨著新科技的發展與進步,礦物加工工程行業的課程體系需與新興學科、前沿學科進行融合,擴充學生的知識領域,才能培養出適應礦物加工工程在未來的發展趨勢。因此,在選用各課程的教材時,在參照本專業教學大綱的要求和規定的基礎上,結合學科發展變化的新態勢,瞄準國際學科前沿進行課程體系建設,比如互聯網信息技術在礦物加工工程領域的應用、礦物材料研究與開發、浮選藥劑合成技術等,這些課程的設置都可以為培養礦物加工應用型人才開辟新的渠道。
2.強化實踐訓練,培養創新能力
第一,培養學生自主研究、自主操作能力。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的學生在畢業之后,基本上都將進入礦業集團、選煤廠、選礦廠、工程設計公司等對口部門就業,學生畢業后的動手操作能力如何、是否具有獨立完成工程設計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校在這方面的培養。因此,除了在日常教學中注入專題實驗教學以外,在學生畢業設計環節,學生的研究課題不能千人一面,而且要與礦物加工、礦物工程的實際應用結合起來,以全面訓練學生對實際問題的自主研究、自主操作能力。
第二,建立自成體系的實踐基地。對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學生的實踐教學培養,并不是僅僅在于畢業論文以及單位實習階段,而是要學生從入學開始就要接觸并參與到礦物加工工程方面的實驗室,讓學生在實驗環境得到良性體驗,熏陶在科技創新的氛圍中。比如在粉體制備、礦物材料等學科,可以設置讓學生獨立設計和進行實驗的操作環境和工具,有利于激發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興趣。
第三,與對口實踐單位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為培養學生對工程實踐方面的應用能力,縮短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的磨合期,學校應尋找專業對口、規范經營的合作單位,并與其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用廠校聯合的模式對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的學生進行培養。為理順廠校合作的運作關系,學??善刚埡献鲉挝坏母邔宇I導或科技人員作為兼職教授和指導教師,并給予一定的報酬。
四、結語
針對當前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存在問題,首先要在摸清現狀以及明確人才培養目標上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在此基礎上,一方面要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專業理論素養,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實踐環節,著力強化學生基本技能訓練,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為學生畢業后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石常省,智瑾.礦物加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華北科技學院學報,2013(3).
[2]謝廣元,彭耀麗,陳增強,等.研究型創新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研究——以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12,30(3).
[3]馮建忠.創新型專業人才培養實踐研究-基于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的視角[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3(11).
(責任編輯: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