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利洋 楊勇 吳剛
摘 要:近年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愈發凸顯,由于心理問題引發的危機案例時有發生。大學生心理問題已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高校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力量。對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工作路徑研究,是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構建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長效機制,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有益探索。
關鍵詞: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路徑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1-0229-02
一、輔導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定位
和諧健康的身心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基礎和重要條件。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工程的重要一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大學生不僅需要掌握科學文化素質,也需要具備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質。輔導員是開展學生日常教育和管理的主體,在學生工作一線與學生密切接觸的輔導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的陪伴者和引路人,在幫助學生處理好思想認識、學習生活、情感就業等問題上發揮著重要引領作用。不僅如此,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四級網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疏通各個環節的關鍵紐帶,輔導員對于及時有效防控和干預學生心理危機事件起著一定的主導作用。輔導員對于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育、心理問題的及時發現和疏導,對于提高心理危機事件的干預率、降低嚴重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率扮演者重要角色。
二、輔導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現狀
當前,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以被動開展工作為主。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四級網絡體系的一部分,輔導員更多的時候是在配合校心理健康指導中心開展心理測評和篩查工作,將中心反饋的測評結果進行建檔關注。而心理測評一般在新生剛入校時進行,學生后續的心理發展情況沒有得到跟蹤監測,一定程度上導致心理危機發現和干預的滯后性;輔導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內容較為單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沒有得到厘清和重視,存在著將心理健康問題思政化,與學生的學業問題、思想問題等類同化處理的情況。發現問題往往采取談心談話、家校聯動、朋輩關注等方式進行;心理健康問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乏整體、系統的防治,“醫未病之病”而“防微杜漸”。如通過開展經常性的心理團體輔導、營造良好的心理育人氛圍等方式培育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和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心理問題免疫能力;心理危機的事前預判不足,干預效果不佳,凸顯了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專業性不足和業務能力的欠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工作路徑
1.把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規律
大學生的心理塑造、價值觀養成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環節,需要常抓不懈、久久為功。輔導員要根據時代特點和社會環境,把握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成長規律,發現和總結心理健康教育規律。工作中,要堅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結合,從而精準施策,因材施教。如根據心理問題易發的不同學段、不同時節以及特殊家庭和成長環境的學生進行分層分類歸納。一般來講,春季(4月份)和冬季(12月份),節假日前后是心理疾病爆發的風險期,輔導員可以在關鍵時間節點重點關注、及時預防。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規律性還表現在大學生活的不同階段,學生會面臨學習就業、戀愛生活、人際交往等諸多問題。在把握心理健康教育規律的基礎上,應該注重將工作端口前移,針對不同學段的學生特點提前謀劃,如二年級容易出現的問題,在一年級就提前做好預案,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引導。
2.發揮輔導員在心理健康網絡體系的作用
社會生活環境往往是激發心理危機的“導火索”。根據 “S-O-R” 行為的“刺激-反應”模型,S刺激源是引發心理危機的重要因素。如學生面對學業、生活、情感、挫折等問題,經過個體的加工,產生錯誤認知和行為,容易造成不良后果。因此,我們要嚴把防控關,真正做到及時預警-有效防控-成功干預。如學生因“網貸”而陷入絕望、無助,因學業問題而產生壓力無法排解,因為感情問題而消極厭世等等,都是外界刺激與自身加工后的消極反應。及時發現并干預,對于有效預防心理問題的產生至關重要。
工作中,輔導員要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努力構建“三全”心理健康育人體系。在配合做好“校-院-班-宿舍”四級體系基礎上,主動加強“宿舍-班級-輔導員”三級工作網絡和預警機制。構建危機事件快速反應機制,強化對心理委員、宿舍長的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和信息員作用的發揮,暢通信息反饋渠道,提高信息反饋意識,強化信息識別能力,做到“全員育人”;根據不同類別問題建立和完善危機預案和學生心理成長檔案。認真記錄與學生的每次談話,追蹤學生發展變化,努力做到“全程育人”;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有著重要影響。家庭、朋輩是學生重要的社會支持系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注重“家校聯動”“朋輩幫扶”,幫助學生建構主客觀社會支持,努力做到 “全方位育人”。
3.提升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水平
《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等文件對輔導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了明確規定。輔導員要對照職業能力標準,努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能力和業務水平。主動學習掌握心理學相關理論知識,積極參加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訓,掌握心理咨詢的基本方法,如傾聽、共情、尊重等溝通技能,靈活運用咨詢技術如合理情緒療法(RET)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心理問題等。掌握日常心理約談方法和心理問題評估程序,提高對心理危機的識別、干預能力。
輔導員要主動加強對學生的積極心理素質培育,開展心理健康專題團體輔導,進行人際關系、壓力管理、團隊協作等專題教育和輔導,將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可能面對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化解。通過主題班會、素質拓展訓練等方式進行生命教育、受挫教育,提高學生的抗挫能力、抗壓能力。此外,輔導員要勝任承擔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課程,通過“課程思政”進一步加強和深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4.創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更應該注重防治,做好危機預防最初一公里。工作中,輔導員要主動創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如組織指導學生拍攝心理健康情景劇、微電影等,增強心理育人良好氛圍的營造。精心組織心理健康知識競賽、趣味競賽等方式,讓更多的學生在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中增長知識、健康心靈,讓學生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心理自助能力。
媒介即訊息。根據傳播學相關理論,在媒介發達的信息時代,“網絡思政”是當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輔導員應積極借助互聯網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工作方法上,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創心理健康相關欄目,如心理“微溝通”、“微科普”等,保持常態化運作,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同時可開設心理自助、互助頻道,鼓勵學生進行心理自助和朋輩幫扶,讓學生便于、樂于進行心理溝通和交流。
5.堅持育心與育德相結合
輔導員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也肩負著育心和育德的雙重責任。工作中避免把心理問題思政化,將思政問題心理化的處理方式。對待每一個工作案例都要尋找“育心與育德”的終極目標。真正做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和學生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通過主題班會等課內外活動形式強化對學生的敬畏、感恩、責任教育。注重積極心理理念的宣傳,如組織開展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宣傳活動,培育學生理性平和、樂觀向上的健康心態。心理健康教育應該由社會、高校和家庭共同參與,形成合力。宏觀層面,社會環境和高校育人環境對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影響重大。如理工科院校對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培育,社會對于“重智力培育、輕素質教育”理念的改變等,都將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工作中,輔導員要堅持育心與育德相結合,使學生不僅具備科學文化素質,同時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道德水平,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協調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郭念鋒,等.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2]史利洋.新形勢下高校學生心理問題的探析與思考[J].創新時代,2018(5).
(責任編輯: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