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中華傳統美德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意義深遠、博大。因此教師在進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地融入中華傳統文化,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讓初中生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還能提升初中生的核心素養,實現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有效提升。
關鍵詞:中華傳統美德;初中道德與法治;融合
在我國教育行業不斷發展和前進的進程中,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對于初中生而言變得越來越重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開始逐漸地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而不僅是學習成績的提升,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發育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人如果沒有道德的意識和法治的思想,不利于他們未來的發展。將具有五千年歷史的中華傳統美德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和思想政治境界。
一、 如何進行中華傳統美德的選擇
(一)要順應社會的發展趨勢
教師在講解中華傳統美德時,要選擇那些順應時代發展的傳統美德而不是那些已經落后的只剩下守舊的思想進行講解。在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數不勝數的,要在選取中華傳統美德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現在的中國早已經是和平的時代,讓學生了解那些關于戰爭的傳統美德顯然已無法適用于現如今的社會,老師要選擇一些能夠在現代社會的生活與工作中發揮作用的傳統美德讓學生了解,例如,給學生講解“孔融讓梨”的故事,讓學生懂得謙讓;給學生講解“三尺巷”的故事,讓學生懂得包容,不要沖動做事;給學生講解祖逖聞雞起舞的故事,讓學生學會努力。
(二)要符合當代人民的主流思想
主流思想即大眾認知,它是由客觀事物的發展演變而存在的,是符合整個社會發展趨勢的。在選擇中華傳統美德時,要選擇符合當代人民主流思想的美德。這些傳統美德不僅具有濃厚的歷史底蘊還符合當代人民的主流思想,讓學生學起來更加容易接受。例如儒家的仁愛思想就較為符合當今社會的發展趨勢,每個人都需要他人的關系,而儒家的“仁者愛人”正好跟現代人民所提出的人性關懷不謀而合。
(三)要遵守法律法規
國家和社會的良好發展是基于人民遵守法律法規,即便在道德和法律的兩難抉擇下也要遵守法律法規。若法律法規被全面破壞那么和諧社會將不復存在,人們也將失去美好的生活。教師在進行中華傳統美德知識的傳授時,一定要選擇一些遵守當今法律法規的優秀品德故事讓他們了解,從這些故事中學習到優秀的傳統品德,不可偏離道德教育的初衷與本質。
(四)傳統美德的選取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融合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進行拓展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能夠很好地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幫助學生健康地成長。為了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熱情和積極性以及實現愛國情感的進一步提升就需要重視中華傳統美德的選擇,具備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教師在選取教學素材過程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對于我國的傳統文化來說具有較為深厚的文化內涵,因此教師就能夠通過中國傳統文化來實現學生認同感的提升,在進行教學引導的過程中,同時這些傳統文化內涵對于學生而言也是一個寶貴的精神財富。所以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能夠更好地完善和提升中國傳統文化就需要讓學生學習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將道德與法治與中華傳統文化融合教學,確保中國傳統文化能夠繼續地發展和弘揚。
(五)傳統美德的選取需要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教師在選取中華傳統美德時十分重要的一項內容,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習提升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就需要選取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夠完善和發展學生,使學生在將來步入社會的時候能夠成為一個對于社會有用的人,實現自我認同感的有效提升。例如,“仁者愛人”是中國儒家思想,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地被傳承下來,之所以其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源遠流長就是因為其具有符合社會價值觀點的思想境界,因此教師在進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文化選取時就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選擇具有社會主義價值觀念的傳統文化進行教學和拓展。
二、 將中華傳統美德與初中道德法治進行融合
(一)從學生教材角度進行融合
將中華傳統美德與初中道德與法治相結合時,可以通過教材來對學生進行滲透性的講解。在講解教材的基礎上,以中華傳統美德故事為輔助講解可以更好地讓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例如在講解關于誠信的知識時,教師就可以講解商鞅立木為信的故事來讓學生了解誠信做人的好處。同時教師也可以講解一些反面的例子,例如“烽火戲諸侯”等,周幽王的玩鬧、不誠信導致了諸侯對他不再信任,最后他自刎而亡。這告誡了學生做人一定要誠信,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同時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增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從而真正地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融入教學,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因教師在傳統文化滲透教學時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而實現很大的提升。如果說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時候沒有充分地應用教學,脫離了教材就會使課堂教學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
(二)從學生生活角度進行融合
初中生學習中華傳統美德不僅要從書本上學習,還有在日常生活中去發現、去學習。在生活中不插隊、懂得謙讓、尊敬師長、寬以待人就是很好地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表現。教師要把這些事情搬到課堂上去,讓學生了解到原來這些身邊再微小不過的事情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樣可以讓學生形象深刻地了解到什么是傳統美德,讓學生體會到傳統美德離人們并不遙遠。
(三)從學生實際案例角度進行融合
教師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給學生講解時,要給學生提供實際的案例,這樣更加方便學生去理解,也能夠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和美德意識。例如在此次疫情當中,人們就可以發現醫護人員的大無畏精神,他們的無私奉獻精神則與墨子熱心救世,敢于犧牲的精神相同。通過讓學生了解這樣的故事不僅可以讓學生對此次疫情的醫護人員有更深的敬畏之心,還教會了學生要懂得感恩。如果能夠讓學生知道無私奉獻的精神就在人們身邊,學生就能夠在生活中發現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并默默地學習,效仿,那么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將會一直傳承下去,慢慢地發揚光大,逐漸擴散到整個世界,讓所有人都能夠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共同創建一個美麗和諧的社會。
(四)增強網絡正能量的引導,發揮家庭社區教育作用
現在是互聯網時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與網絡接觸比較多。要發揮網絡正能量引導的作用,通常網絡上一些正能量的視頻和故事,也可以對學生的傳統美德與道德與法治,形成正確的引導。反之就會侵蝕他們的心靈。因此在網絡層次方面,有關部門要加強整頓,肅清那些不良的網絡內容,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更多地傳播正能量的內容,給予學生更多正確的健康教育。對于傳統美德和道德與法治的融合,還需要家庭和社區的參與。一個學生的成長環境對他人格和心理的影響是明顯的。因此,家長要注重以身作則,用自身正確的道德和心理去引導孩子。平時要多注重與學校的溝通,了解學生在學校的狀況,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從而能夠及時地調整。社區也要注重對小區內學生的引導,在小區內經常開展有關傳統文化和道德教育的活動,引導社區內的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水平和心理,發展和弘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在以后人生的道路上可以走得更遠。
(五)采用問題的方式來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思考
各個學校在新課改的進程中都在不斷地創新教學的方式,不斷地轉變教學的理念和思維。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中學習逐漸地成為課堂的主體,這樣學習就能夠更好地發表自身的觀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能夠通過問題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把道德與法治和中華傳統文化結合起來進行討論。例如,在學習集體中成長的時候,教師就可以事先設計一些與課堂內容和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的問題,在集體中應該如何與他人相處,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再進行點評和糾正,之后就可以融入孔融讓梨的故事來幫助學生去感受中華傳統美德,從中受益,這樣就能夠更好地實現中華傳統美德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融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去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斷地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涵養。
(六)二者融合時應注意的問題
許多事物或者思想在擁有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存在著消極的影響,兩種事物或思想相融合時必然要有一定的取舍,中華傳統美德與初中道德法治相融合時也不例外。教師要選取良好的傳統美德讓學生學習,讓學生充分理解中華傳統美德的真正內涵,讓學生知道中華傳統的美德離我們并不遙遠,它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可見。教師也要充分了解中華傳統美德與國家的一些基礎法律知識,只有老師有了較高的專業水平,才能對學生起到表率作用。
三、 結語
將中華傳統美德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對于初中生的心理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教師給學生講解中華傳統美德可以提高初中生的整體素質,為國家盡可能多地培養出棟梁之材。教師在選取講解中華傳統美德時要選取順應時代發展的符合當代主流思想的遵守法律法規的內容。在中華傳統美德與初中道德與法治融合時可以從學生教材,學生日常生活和實際案例中進行融合。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不但有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同時可以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對國家建設發展有非常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朱德蘗.淺析中華傳統美德與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深度融合[J].中國校外教育,2017(35):11.
[2]王夫艷.規則抑或美德:教師專業道德建構的理論路徑與現實選擇[J].教育研究,2015,36(10):64-71,97.
[3]張濟洲,黃書光.美德是否可教—論蘇格拉底的德性教化[J].教育研究,2013,34(4):76-81.
作者簡介:
馬小龍,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甘肅省廣河縣回民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