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清梅
摘 要:高校是國家助學金政策的直接實施者,助學金綜合評價大數據量化體系的研究有助于助學金的精準幫扶,有助于受助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可增強學生的責任感,有助于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國家助學金;大數據;量化體系;實踐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7.5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21-0088-02
溫家寶說過:“應當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教育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前提[1]。國家助學金是為了體現黨和政府對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茖W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關懷,由中央與地方政府共同出資設立的,而高校在助學金的評選過程中則是國家政策的直接實施者,因此助學金綜合評價大數據量化體系的研究有助于助學金的精準幫扶,有助于受助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研究意義
此項工作開展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點[2]。
1.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今年是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的重要時期,想要脫貧便必須扶植教育,教育對于小康社會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著重要作用。只有通過教育才能夠幫助人們轉變其落后的思想理念,提高其素質,從根本上做到脫貧致富。
2.有助于促進教育公平。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我國學生資助制度得到了一定的完善和健全,相關工作內涵愈加豐富,資助資金投入的力度也在不斷加大,取得了極大進展。高校肩負著育人強國的歷史重任,要將資助工作落到實處,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社會和諧,提高國民綜合素養。
3.有利于高校學生身心發展。國家助學金的存在能夠很好地幫助貧困生解決生活方面的難題,幫助貧困家庭減輕其家庭負擔,也能夠讓更多的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高校在給學生提供經濟方面幫助的同時,也比較重視學生人格的完善,切實提高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二、研究基礎
學者李凱等針對高校助學金資助面臨的問題,提出改變無償化現象的解決對策[3],學者陸孫琦基于S校的調研數據,分析原因,并提出解決方案[4]。學者張善紅構建了高校助學金評定量化模式,并通過實例研究對該模式進行檢驗,為以后進一步研究提供依據[5]。學者劉美榮針對高校助學金申請、評審及監督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建議[6]。學者陳杜昊等分析了國家助學金制度面臨的現實困境,提出了進一步完善我國高校國家助學金制度的對策[7]。目前,助學金評選存在以下問題。
1.誠信缺失和隱瞞不報。助學金評選主要通過學生在校表現和家庭情況來認定。在校表現為學習成績、參與活動情況、民主評議等因素綜合考慮。家庭情況主要為家庭總收入、低保、精準扶貧、孤殘、自然災害、子女同時上大學人數等因素作為參考。有些學生雖然經濟較好,卻抱著“不拿白不拿”的心態,甚至做出貧困證明弄虛造假的行為。而有些真正困難的學生,往往容易自卑、內向,不愿透露家庭真實情況或隱瞞不報。
2.助學金評定標準難界定。助學金評定需考慮學生在校表現和家庭情況,而家庭情況通過學生提供的紙質材料來判斷難免不夠全面,有些學生雖然根據貧困生調查表綜合得分較高,但是實際上這些學生在校生活表現以及電子設備和穿著打扮都不錯,外表完全看不出來“貧困”,從而導致班級投票和貧困生庫得分出現兩極的情況;因為班級名額根據人數來定,有些班級貧困生特別多,而有些班級貧困生相對較少,因此就存在同等貧困程度因所在班級不一樣,有的能獲評,有的則還不夠資格的情況。
3.評定過程過于主觀。評定方法為:學生本人提交材料,班級評議小組評定材料并結合貧困生調查表打分,輔導員審核、匯總貧困生調查表,然后通過班級投票決定遞交材料的同學是否符合入庫資格,最后在正式評選助學金的時候,根據學校分配的名額班級再次投票、公示,最終上報學院公示。這里很多環節都存在著主觀因素。另外,部分真正貧困的學生,由于存在自卑心理,不愿意主動申請,反而一些自私自利的“偽貧困生”則積極申報。雖然班主任已經公平公正地進行助學金的宣傳評選工作,但結果也會導致學生對公平性存在極大的質疑。
4.困難學生的心理問題較為突出。貧困生通常表現如下:生活上自卑且性格內向低調,學習上不交流不主動提問,能力上妄自菲薄,不敢嘗試,人際交往中膽小、被動,情緒上存在焦慮和糾結心理,有的學生認為貧困就低人一等,導致某些貧困生在交材料時存在不愿報的情況,在民主評議過程中同學們不能真實了解該生的貧困情況。
5.資助的無償性。目前高校助學金發放的時候,受助學生僅僅享有相關的權利,不需要進行義務的履行,這也直接說明了助學金無償性的特點[8]。這種無償資助方式滋養了部分貧困學生理所應當的獲取資助的心理,非常不利于這部分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正確形成,不利于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
6.跟蹤機制不健全。目前,高校針對獲得資助的同學如何使用、分配資助金,鮮少跟蹤管理。導致學生在助學金名單公示后,就認為塵埃落定,之前的積極表現有所懈怠,或者出現某些偽貧困生揮霍資助金的情況。因此,助學金評定之后應該建立相應的跟蹤機制,同時對真正貧困卻未獲得資助的同學也要進行后期心理疏導。
三、實施方法
1.廣宣傳,重落實,優化資助體系。可以將宣傳板、微信和學校網站運用到宣傳中去,更好地解讀資助政策,再通過主題班會教育學生正確看待和使用助學金,告知投訴反饋渠道,鼓勵學生積極監督反饋。最后,要不斷優化和完善校內資助大數據體系,建立公正、客觀、專業的高校資助中心,切實將資助工作的意義落到實處。
2.加強感恩教育、誠信教育和責任教育。加強師生的溝通交流,增進理解、包容和尊重,規范學生的道德行為,加強感恩教育、誠信教育和責任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所有參與認定的教師及學生要客觀公正。最后,呼吁國家、社會和學校加大助學工作的監察力度。地方相關部門要嚴肅審批貧困生資料,從源頭上肅清不正當手段申請貧困、“隨意蓋章”等現象。
3.堅持貧困生材料年更新,確保材料的真實性和時效性。每年按期更新一次貧困生材料,由班級評議小組和輔導員重新認定,加大對生源地貧困認定證明材料相關政策落實的監管力度,逐步建立起政府、學校、社會相互溝通與信息共享的管理平臺,不斷提高證明材料可信度,杜絕虛假信息。
4.采用數據庫模式。高校應制定出一套客觀、合理、操作性強的助學金綜合評價大數據量化體系,提前做好評定標準的宣傳工作,在評定前可以先做一下問卷調查將標準進行修訂。在評定過程中,以學生家庭經濟狀況和消費情況為主要依據,助學金的目的是幫助真正貧困的學生,通過大數據跟蹤管理學生消費水平及民主評議對量化結果進行修正。
5.加強助學金的激勵作用。培養經濟困難學生的助人意識,結合貧困生的勵志事件,鼓勵貧困生多參與志愿活動,回饋社會,從中獲得自強不息、自立自信的價值升華,實現“他助”向“自助”的轉變。同時,可以在學校食堂為貧困生提供勤工儉學平臺等,激勵貧困生自立、自強、自信,全面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生活、學習、就業等綜合能力。
6.改變國家助學金的發放方式。參照國外大學助學金管理的先進經驗,考慮變“無償”資助為“有償”資助,讓受助學生參加校內勤工助學或志愿者活動等,既尊重學生的人格與隱私,又達到了助學的目的,既避免了非貧困生的不勞而獲,又可以讓真正的貧困生不產生低人一等的心理劣勢,樹立自立自強的精神,從而陽光開朗,回饋社會,實現雙重脫貧。
7.對受助學生進行跟蹤管理。獲得資助的學生要接受同學們的監督,對用助學金鋪張浪費、請同學吃飯及違反校規校紀的學生要及時停止資助,收回已發放的助學金并進行教育,把資助機會讓給沒有得到資助的貧困生,確保助學金使用的價值最大化。引導學生理性認識助學金評審、發放的公正性問題,引導未獲得資助的學生克服挫敗感,學會調節情緒,保持努力進取的學習狀態。
參考文獻:
[1] ?顏培鳳.從輔導員角度看高校助學金的評定機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5,(4):82-84.
[2] ?張苗苗.高校國家助學金評定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J].智庫時代,2019,(15):87-91.
[3] ?李凱,張小龍.高校國家助學金現狀及對策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7):142-143.
[4] ?陸孫琦.高校助學金評選發放所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輕工科技,2013,(5):152-153.
[5] ?張善紅.國家助學金評定中的量化模式研究[J].高教學刊,2015,(15):101-102.
[6] ?劉美榮.我國高校助學金使用的現狀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4,(1):141-142.
[7] ?陳杜昊,朱艷麗.我國高校助學金制度的現實困境及對策探討[J].新西部,2015,(18):108-109.
[8] ?秦玉梅.當前高校國家助學金發放機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5):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