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新型城鎮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近年來,兗州區委、區政府全面實施新型城鎮建設,不斷增強經濟實力,城鄉面貌和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城鎮化水平穩步提升,人口總量平穩增長,城鎮化進程呈現穩中有進發展態勢。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經濟發展?人口增長?城鎮化率
中圖分類號:C924.2;F24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8-00-01
城鎮化是指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社會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 新型城鎮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有效途徑。近年來,兗州區委、區政府全面實施新型城鎮建設,不斷增強經濟實力,城鄉面貌和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城鎮化水平穩步提升,人口總量平穩增長,城鎮化進程呈現穩中有進發展態勢。
一、兗州區城鎮化建設發展現狀
1.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穩步提升
隨著常住人口由農村不斷向城鎮區域集聚,居住在城鎮的家庭戶比例穩步提升,農村家庭戶平均人口規模逐步縮小。2019年末,全區城鎮人口38.75萬人,較上年增加0.42萬人;農村人口16.72萬人,較上年減少0.35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9.86%,比2018年末提高0.68個百分點,城鎮化水平連續10年居于省、濟寧市平均水平之上。兗州區十年來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與省市對比圖如下。
2.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城鎮人口不斷增多
近年來,兗州區始終把城市和農村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全盤謀劃,城鎮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人口不斷向城鎮聚集。2010年到2019年,全區常住人口從53.43萬人增加到55.47萬人,平均每年增加0.23萬人;同期城鎮人口從30.43萬人增加到38.75萬人,平均每年增加0.92萬人。
3.城鎮經濟持續發展,人均水平攀新高
經濟發展是推動城鎮化進程的源動力,主要是新型工業和現代化服務業的發展對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吸納。2019年,全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515.36億元,是2010年的 1.31 倍,年均增速為13.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8.49億元,下降0.8%;第二產業增加值260.64億元,增長1.2%;第三產業增加值226.23億元,增長7.7%。全區人均生產總值92937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13473.5美元)。
二、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積極因素
1.東部舊城改造進程加快
2019年,兗州區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完成鐵北西街等4個片區3.5萬平方米征收,韋園片區1132戶居民如期遷入新居,木材公司片區安置房具備上房條件,西護城河片區部分安置房主體封頂。改造老舊小區17個,改造老舊供熱供水供氣管網38公里,打通豫州支路等5條城區“斷頭路”,惠及群眾6435戶,老城區品質形象進一步提升。舊城改造是城鎮化發展過程的經濟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其對于加速城鎮化進程,滿足城市發展需要,優化城市生存質量,推動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2.西部打造“顏店新城”新引擎
為拓展兗州發展空間,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目前顏店新城展示中心投入使用,“一核、兩軸、兩帶、三片區”空間布局基本形成(“一核”即顏店新城綜合服務核心; “兩軸”即新城文化發展軸、智慧活力發展軸; “兩帶”即洸府河生態產業帶、九州江生態文化帶; “三片區”即新城綜合片區、生態休閑片區、產業發展片區。)顏店新城與兗州區西部城區相連接,主城區進一步擴大,新型城鎮化進程加速。
3.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
緊緊圍繞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功能,全力推進重點項目建設。2019年魯南高鐵兗州段加快建設,濟寧新機場提前完成土地征收清障任務,機場繞行道路竣工通車。兗州一中附屬學校、實驗初中投入使用,大禹學校主體完工,西城區新啟用3所公辦幼兒園,7個鎮(街)全部建成高標準中心幼兒園。農村危房改造58戶,新建農村道路11.5公里,完成73公里農村路網提檔升級和路面改善工程。加大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功能得到進一步完善,市民生活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城鄉環境整治工作再上新臺階。
4.特色小鎮持續發力,城鎮化進程加快
扎實推進鄉村振興,穩步實施鎮駐地環境整治,完善設施功能,特色小鎮持續發力,打造美麗新小鎮。2019年,完成小孟鎮“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鎮”及5個“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小孟鎮梁村入選“第二批美麗村居建設省級試點”,新兗鎮瑞鵬農業被認定為“省級鄉村振興旅游示范點”,漕河鎮管口村“支部引領推動鄉村振興”改革創新經驗獲省委領導批示,新兗鎮創成“山東省森林鄉鎮”,小孟鎮獲評“國家衛生鄉鎮”。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農民生活質量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鄉村成了幸福宜居之地,極大促進了新型城鎮化進程。截至目前,新兗鎮牛樓小鎮著力打造魯南地區最文化、最生活的商業—旅游—文化一體化的情景式傳統美食消費街區,推行文態、形態、業態三態一體的理念,通過和當地產業互動,形成高效農業、休閑漁業、運動體育產業等一系列產業延伸,進一步加快了新型城鎮化進程。
三、新型城鎮化發展仍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產業結構需優化
全區產業結構仍然偏重,服務業發展有待進一步提高,產業結構優化程度落后于山東省、濟寧市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城鎮化的發展。數據顯示:我區2019年三次產業的比重為5.5:50.6:43.9,第三產業比上年提高2.7個百分點,比重分別低于省、市9.1個、4.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發展緩慢制約了新型城鎮化的發展。
2.城鄉發展需均衡
城鄉收入差距大是制約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的因素之一。2019年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1倍,與去年同期2.16倍相比,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略有減少,但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絕對差距擴大了872元,城鄉生活差距顯而易見。
3.城鎮建設需發力
近年來,新型城鎮化快速發展,但也面臨幅度不大,動力不強的問題。我區鄉村振興與省、市相比,尚存在著一定差距,在享受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務方面,農村人口相較城區居民有一定差距,發展空間和輻射力受到限制。
四、加快推進我區城鎮化發展的幾點建議
1.加強產業支撐,增強聚集效應
大力提升第三產業比重,集中投資和重點支持現代服務業,發展多元化的產業結構體系,吸納剩余勞動力,從而提高城市的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要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不斷優化城市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增強城市的吸引力、競爭力和輻射力。
2.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促進鄉村振興
縮小城鄉差距,依靠周邊企業支持、主導產業吸引農民就地就業外,還需要依托職業技術培訓機構、現代遠程教育網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等,結合當地特色產業,借助“互聯網+”現代農業等新業態新模式培育新型農民,打造高素質、創業能力強的農民隊伍。
3.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
要加大資金投入,加快城鎮化建設,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力度,增強城鎮聚集力,密集人口數量。進一步加大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進一步完善教育、醫療、養老服務等配套功能,鼓勵、吸引當地農民和外來人口,從而推動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和持續發展。
作者簡介:劉華(1981.09—),女,曲阜師范大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本科,中級統計師,研究方向:人口,城鎮化率,勞動工資,科技研發,婦兒監測,2006年參加工作,曾參與過各類大型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