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文新
摘?要:在初中地理課程的教學中,教學資源的開拓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地理這一課程的許多知識都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本就不易,也正因如此,地理資源的開拓就顯得尤為迫切。而開拓課程資源,提高教學資源利用率的方法有很多種,其中搜集與利用鄉土資源就是很好的一個方案。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鄉土資源?利用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8-0-02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有效應用鄉土資源,一方面,可以豐富地理課程的課堂教學內容;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知識。初中階段學生接觸到的大部分地理知識都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因此,鄉土資源中的許多實例,就可以作為學生認識地理的輔助資料。用學生生活中的實例來佐證課本上的一些知識點,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學生的理解障礙,幫助學生掌握該知識點。教師也要注重鄉土資源利用渠道的開發,不斷完善課堂教學的模式,最終達到推動教學質量穩步上升的目的。鄉土資源是我們身邊最便捷的“教材”,教師合理利用好鄉土資源,一則可以活學活用,幫助學生培養地理思維,二則可以讓學生貼近自然,走進自然,讓學生了解自然。鄉土資源既可以增強課堂的趣味性,還可以培養學生的鄉土情懷,起到學以致用的作用。
一、利用鄉土資源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學校在義務教育時限內開設地理課程的目的是在于讓學生正確認識到自然的奧秘,讓學生了解地理,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方法去探索自然,揭開自然的神秘面紗。鄉土資源是學生從小就接觸到的地理現象,就好像云南與廣西交界地區的喀什特地貌中的溶洞,溶洞的形成就是因為強烈的喀斯特作用依托巨大的洞室以及洞穴,再加上地下水溶解了碳酸鹽巖,最終堆積形成了色彩斑斕的奇觀。鄉土資源還有一個別稱,叫作小區域地理、小范圍地理。而教師將鄉土資源引入到課堂教學中,最直觀的作用就是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去自主探究地理知識。地理問題的分析和思考都是有階梯性質的,比如說,當學生在分析一些問題的時候,首先他就要考慮到其概念是否理解,具體的理論知識有否掌握等等,只有掌握了這些,才能夠進行下一層次的分析與探討。然而,地理知識終究是枯燥的,學生即便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去聽課,最后也是收效甚微,究其根源,就在于學生的積極性不夠。而面對這樣的問題,教師就應當對教學計劃加以調整,融入一些當地的鄉土資源,激發學生們的自豪感和榮譽感,在自豪感和榮譽感的推進之下,學生們的課堂積極性就會大大提升。在學生高漲的熱情之下,教師輔以點撥,對于培養學生深入剖析具體問題的能力也會有所助益。舉個例子,教師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節《氣溫和降水》時,就可以為學生設定一個具體的探討題目,如“氣溫和降水之間存在的關系是什么?”再逐步引導學生利用鄉土資源來開展相關問題的探究,這樣一來,就將鄉土資源和教學內容進行了融合。再例如,學生也可以去收集一些相關的數據來作為參考,用自己在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去開展一些保護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活動,既能夠檢測出自己的不足之處,還可以讓學生去鍛煉自己,進而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地理教學不能只局限在教室里,地球才是地理課程的“主教師”,不去認識自然,接觸自然,又怎么能夠學好地理這一門課程呢?紙上談兵終究是無用的。地理學與其他學科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地理的教學過程中,不僅僅只是有書本上的知識,還有學生的實操。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對世界規律的認識。地理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好手頭的資源和機遇,不斷拓展課堂范圍,讓學生走出去,在有安全保障的情況下,讓學生去參觀、調查、考察地理現象,毛主席也曾經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灑脫與質疑是他們的代名詞,也只有親身經歷過,才能讓學生們放下心中的疑慮。再者,學生們走出去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聞,一則地理視野得到了拓展,二則也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堂知識,加深對該知識點的印象。
二、直觀、清楚地認識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是很多學生頭痛的根源,也是地理教學的重難點所在。教師們尋找了很多方法,都不能很好地解決掉這一問題。概念類的知識,如果只是通過填鴨式的灌輸模式,只會引發學生的抵觸情緒。教師不妨采用這樣的方式:從學生的身邊尋找一些與地理概念相類似生活現象,充分利用周圍的鄉土資源來對這些理論知識進行輔助教學,減少理解障礙。例如,在講解交通樞紐這個概念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回去觀察生活中的十字路口,汽車站、火車站等等,這些地方都是人流匯集的場所,許多目的地不同,出發地也不同的人卻會在這一地方發生匯集,而這個地方,就是我們所說的交通樞紐。利用學生已經認識的事物去推演新事物,是一種簡單、可靠的辦法。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學生的思維已經開始走向活躍,抽象思維在成熟,但形象思維模式依舊占據著主導地位,基于此,教師就可以在教學的時候,融入鄉土知識,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將空泛的東西形象化,減少學生的抵觸情緒。鄉土資源里蘊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它離我們并不遠,也不是我們生活中涉及不到的盲點,而是我們生活中都能見到的資源。
三、培養學生分析觀察地理特征的能力
學習地理的目的是為了認識自然,觀察自然,敬愛自然。而到了中學階段,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就必須要提上日程了。那么充分利用鄉土資源來對地理課程進行輔助教學,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起到鍛煉學生觀察能力的作用。隨著學生知識的積累,他們在遇到地理問題的時候,也就不再像當初那樣一籌莫展。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從一些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現象開始,然后再逐步深入,并讓學生搜尋出其中所隱含的一些地理知識。如太陽的東升西落是因為什么?春夏秋冬的變換又是根據什么等等。如果學生具備了這種敏銳的觀察力,那么當學生在分析地理問題時,就可以迅速將題目中所考查的知識點與生活當中的實例進行對接,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生活素材和鄉土資源對于問題的解答起到了向導作用,而此時,問題的解答難度也有所下降。例如,在講授“降水量的季節變化”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根據生活常識,來判斷哪幾個月是雨季,而哪幾個月又是旱季,以加深學生們對該知識點的印象。通過觀察學校周邊的河流,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去進行數據調研,幫助學生理解何為枯水期,何為洪水期。學生們在數據調研的過程中,觀察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合理利用鄉土資源,既可以推動初中地理教學的進步,也能夠讓一些原本抽象、模糊的知識點變得具體化、象形化,同時也給學生塑造出了一種理念:地理其實離我們并不遠,我們在生活中就可以觸碰到它。學生學會了觀測地理,就可以在野外迷路的時候,根據大樹的樹輪來判斷方向,也可以學會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幫助學生全面成長。
四、運用鄉土資源創設教學情境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來為學生創設出一個合適的學習情境,進而達到提高學生積極性的目的,讓學生可以深入地了解到自己家鄉的地理資源,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可以結合著當地的地理環境來創設教學情境,并適時添加一些熱點話題,以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地理認同感。比如近年的全球氣候變暖,人口老齡化問題等等,盡量讓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貼合。舉個例子,當教師在教學氣溫的分布這一課程時,教師就可以這樣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今天的天氣是晴朗,氣溫是30攝氏度,那么我們中國的溫度帶是處于什么帶呢?所處地區的氣候還有全年降水量之間的關系又是什么呢?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我國的年均溫是在上升還是下降呢?逐步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進而不自覺地就進入了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當中。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理是實際性較強的一門學科,如果教師只讓學生紙上談兵的話,那難免就會成為趙括,只知理論,而不懂實際。地理課程的學習,僅僅有理論是不夠的,還需要實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又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學生將來學習地理知識打下堅實基礎。我國的地形十分豐富,既有盆地,也有平原,還有高原和丘陵,山脈眾多。當教師在講述地形的變化時,學生們就會產生疑問,我們生活的地形都是穩定的呀?并沒有看到有哪座山變“矮”,也沒有看到哪座山變“高”呀?這時候,教師就可以趁學生們好奇之時,順勢引導學生進入知識點的學習。
結語
有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曾說過,要成為本國的公民,就需得先觀察自己的國家。首先要研究的就是鄉土資源,研究自己的家鄉。鄉土的地理知識就像一條線索,貫穿著整個中學地理的教學它蘊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且它就在我們身邊。也正因如此,我們才鼓勵廣大地理教師帶領學生走出去,去自然的世界看一看,走一走,幫助學生豐富自己的思維,培養野外生存、勘測能力。地理本來就是在觀察生活。推動地理教學生活化,既是一種必然趨勢,也是一種合理的教學方向,因為它可以充分彰顯出地理學科的優勢所在。希望本文對廣大地理教師能夠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姜張木.鄉土地理課程資源在教學中有效應用[J].地理教學,2011(22):25-27.
[2]楊銀銀.鄉土地理資源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7(10):48.
[3]董子紅.鄉土地理課程資源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7(02):166-167.
[4]陸桂芳.鄉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2017(26):226-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