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文圍繞高職院校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來展開描述。第一章分析了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第二章針對資助過程中遇到的一些育人問題分別從資助現狀與受資助生心理和誠信兩方面來概述,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第三章就此問題給出了科學識別受助學生與提升后續教育力度兩方面的建議,意在為高職院校資助工作長效發展做準備。
關鍵詞:高職院校?資助工作?育人功能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8-0-01
一、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隨著素質教育的提高,除了高中生進入大學本科校園外,高職院校的教育規模也在逐漸擴大,接收的學生也越來越多,與此同時貧困生也逐漸增多,一些相關的資金問題也日趨凸顯。當前,高職資助工作主要有國家助學貸款、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以及國家助學金等形式。國家獎學金與國家勵志獎學金主要是給予課業成績優秀的學生,以此形式來勉勵他們繼續刻苦學習。而國家助學貸款與國家助學金則是面向貧困生創建的資助手段,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學費減免和勤工助學等兼職活動。“十三五”期間,我國高校對于學生的資助工作是以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為總體目標,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但這也逐漸導致了學生自主能力差等現象的發生,有一些學生由于有了學校的庇佑,喪失了自己奮斗拼搏的動力,自強意識慢慢消失,因此一遇到問題便向學校、社會或是身邊的朋友求助。這反映出了高校在發揮資助育人功能上遇到的問題,需要創造一個新的資助局面,在此之上實現育人的功能。資助工作的開展除了是新時期的新使命外,對于學生而言特別是貧困生,有助于提升他們的思想品德建設,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在推動大學生全面發展上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學生因資金問題導致輟學的現象已經避免,接下來院校對貧困生的資助工作已逐漸朝精準扶貧和教育育人的方向延伸,使資助工作更加具備培育人才的功能。
二、資助工作與育人功能審視
1.資助中遇到的問題
隨著國家對貧困生的大力資助,很多學生在經濟上得到了妥善的安排,但學校在資助過程中忽略了對受助學生自強自立意識的引導。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典型的例子,例如某明星資助了貧困家庭的孩子上大學,但學生不加以感激反而變本加厲地索取,如此,學生在學習上也不會專注,一旦停止資助后,自身沒有任何技能導致無法在社會上生存。如果只將資助工作的重心放在扶貧濟困上,這種現象就是不可避免的,也不利于學生自助解困,在畢業后還是看不到資助的回報。除此之外,資助的誠信問題也是值得重視的。目前,學校在對貧困生進行認定時,主要是通過導員對學生的了解以及學生的自主申請為主,學生家庭貧困證明有的申請起來過于困難,有的過于簡單,評價標準的高低也導致了助學金下發的不公平性,一些相對富裕的學生家庭會通過特殊手段拿到貧困證明,而真正困難的學生因為家中長輩在獲取資格認定時遇到文字不識等問題導致證明不能及時拿到手,學生會錯過資格評定。有的學校會采用助學金結合學業成績的形式下發,這種方式很大意義上激發了貧困生學習的動力,雖然有一定的激勵作用,但容易造成學生為取得最終目的而不擇手段,慢慢地使資助工作“變了味”。
2.高職院校貧困生問題
2.1 心理問題
貧困生在申請或領取助學金以及日常生活中往往會存在自卑的心理。因為他們自身的家庭經濟狀況不佳,導致了他們沒有資本像其他同學那樣可以肆無忌憚地消費,在學習和生活上常常需要精打細算。經過調研發現有一小部分的高職學生認為家庭困難比較難以啟齒,渴望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掩蓋這些問題。高職中也有一部分學生的自卑來源于其他因素,一些高職生來自于偏遠的貧困地區,他們的綜合素質相對不高,因此導致了他們覺得自己不如城市孩子優秀的心理落差。當代社會的一些財富和物質觀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高校學子們,由于社會經驗匱乏,他們很容易受不良風氣影響,追求享樂、奢侈的生活成了向往的目標,與此同時,貧困生也或多或少地會受到影響,慢慢地貧困變成了一種“負罪感”。種種因素導致了他們緊張與焦慮的消極心態和壓抑扭曲的不良心理。
2.2誠信問題
國家對學生的資助扶持機制日漸完善,在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同時誠信問題也逐漸突出。例如某高職院校在進行完資助工作之后在迎接畢業季時曾舉辦了一系列感恩活動,但活動的反響不盡人意,很多受資助的學生認為這是自己通過申請應該獲得的福利,是國家和社會對自身的庇護形式,也有一部分學生認為只要取得貧困證明就有一筆資金入手,是一個相對容易的獲錢方式,所以會想方設法取得證明,還有一部分學生在拿到助學金后并沒有將錢花費在學習上,而是用來喝酒、聚會以及購買奢侈品等。這些都對高職院校資助工作的前進帶來了阻礙。
三、對于資助育人工作發展的建議
1.科學識別受助學生
如上文所述,有些學生會通過不當手段獲得貧困證明,有的學生由于家庭問題不能及時拿到證明,對此要保證識別對象的科學性,真正資助有需要的學生,校方在鑒別貧困證明真假的問題上可以通過以下手段印證:
1.1對學生尤其是申請貧困補貼的學生通過校園一卡通的方式對其日常消費數據進行監測,利用“互聯網”輔助資助工作的核查,可以將學生的信息采集、共享。
1.2科學地建立評議機制,從教師、同學等多方面來識別貧困生的申請候選。
1.3高職院校派專門人員利用寒暑假或節假日走訪受助的學生家庭,了解真實的經濟狀況,并且將其作為識別受助對象的最主要依據。
2.提升后續的教育力度
2.1對受助生實行感恩教育。針對上述學生認為這是自己理應所得的現象,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在一起進行感恩教育,激發學生努力的積極性。
2.2對學生進行消費觀教育。學生如果對得來的資金不加以珍惜,沖動消費,反而在后期進入社會后容易造成“返貧”的現象。
2.3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學校可以組織一些社會活動來增強學生的感恩心理,同時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周久軍,陳曉.論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發揮育人功能的路徑選擇[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13(003):59-62.
[2]任海華.論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新范式[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2):70-73.
[3]馬露紅.高職院校資助工作育人功能成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休閑,2019.
作者簡介:王苑丁(1994.09—),女,四川省廣元市人,漢族,碩士,研究方向:思政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