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智媛
【摘 要】黨的十九大以來,法治社會的全面改革和推進對企業的發展影響至深。企業在過去單一傳統的盈利理念中難以獨善其身,關注外部的刑事風險及如何對其進行防范,成為當前企業經營者要面對的難題。刑事風險存在領域廣,涉及罪名較多,企業需要專業技能人士進行此類風險的應對和防范。因此,對刑事風險進行全面的認知,并在此基礎上為企業提出有效可行的防范對策十分必要。
【關鍵詞】企業管理;刑事風險;防范對策
【中圖分類號】D922;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0)08-0234-02
1 問題的提出
過去很長一段時期,我國的企業家往往將主要精力投射于企業自身的經營之上,隨著當前法治社會的推進,企業經營中的刑事風險逐漸成為企業管理者面臨的一項極為關鍵與棘手的問題。刑事風險具有毀滅性、易發性與徹底性,因此一旦陷入刑事犯罪的泥淖,企業的發展甚至生存都將難以為繼。以山西省長治市兆盛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為例,其為當地頗具經營規模的一家房地產企業,該公司所建設的商業住房規模較大,已形成居民商業圈。2019年,因該企業主要管理人在經營過程中涉嫌虛開增值稅發票罪、涉黑涉惡等犯罪行為,被司法機關追究了相關刑事責任。曾經輝煌一時的“兆盛房產”就此終結,其影響危及企業自身、企業利益相關者及社會大眾,可謂廣泛而深遠。除此之外,中興通訊事件、瑞幸咖啡事件、物美集團張文中案,以及民間大量“套路貸”犯罪案件的出現,使得如何認識當前社會中潛在的企業刑事風險,企業又當以何種方式應對,成為當下刑法學者及企業共同關注的問題,對企業行為的合規性探討也日益迫切。
由此可見,企業經營中的刑事風險研究是企業管理的題中之義,是企業管理者在經營環節不容忽視的問題。因此,分析當前市場經濟下企業經營中存在哪些刑事風險,以及探討以何種方式對其進行有效防范,是本文論述的重點。
2 企業刑事風險的存在范圍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將會面臨無處不在的刑事風險,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融資過程中面對金融機構與社會大眾的雙重風險、內部管理過程中企業管理人員自身的職務與財務風險、企業繳稅納稅過程中的票稅結算風險,以及企業在運營過程中的合同交易與知識產權風險。以上刑事風險具體會以哪些罪名的方式呈現,下文將展開論述。
(1)對外金融領域。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是企業對外金融領域涉及最普遍的典型罪名之一。向社會融資是市場經濟下一個重要的融資手段,但如果企業操作不慎,或者資金鏈斷裂且一時無法回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命運將在劫難逃。該罪名旨在規制個人或企業非法吸收、變相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行為,但現實中也存在大量司法機關難以把握的實際案例。例如,在某些情況下,企業吸收的并非所謂的“存款”,即不具有“存款”性質的如“學費”“會費”等,因最后企業自身資金周轉困難,最后以該罪名被提起公訴。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管理者應當嚴格把控企業的資產負債,不能無邊際地進行規模擴大,當年轟動全國的“吳英案”中的主角吳英,一度被判死刑,為企業管理者敲響防范警鐘。
騙取貸款罪,是企業在面對銀行借貸時時常容易滑入的犯罪陷阱之二。騙取貸款罪是企業向銀行融資時極易涉及的罪名,其中“騙取”行為的認定,學界與實務界的認知有所不同:學界認為欺騙手段應當針對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實施,如果工作人員明知貸款人存在欺騙手段,或者唆使貸款人提供虛假貸款材料的,使得貸款人取得了相關金融憑證,如信用證、保函等,或獲批了金融機構貸款,不宜認定實施了所謂“騙取”行為,金融機構工作人員也并未因“騙”違法放貸或出具金融憑證;但實踐中往往相反,貸款時大多企業賬務冊或手續不甚完整,財務報表相互之間存在不一致的情形,金融機構工作人員有時還指導企業如何把報表做得符合銀行的條件,形成潛規則式的做法。如果企業屆時無法償還貸款,銀行告企業騙取貸款罪必贏。這種風險對于企業而言容易被忽視,認為現實操作都如此,不以為意,殊不知一旦出現貸款無法償還,企業將深陷泥潭。
高利轉貸罪,是企業在融資環節最易因疏忽大意或刑法意識淡薄而涉及的一個罪名。該罪名本是用來保護金融秩序,懲戒那些以轉貸牟利為目的,違法套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再從中獲取高利轉貸給他人的行為。但現實中,無論個人還是企業,時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借貸人為完成一個計劃內的工程向銀行借貸,等貸款批下來以后,計劃內工程因不可控原因而無法實施,貸款卻需要按時連本帶利地進行償還,因此借貸人無奈之下便轉貸給那些沒有貸款資格但急需貸出高額本金的其他借貸人,并適當收取利息。在這樣的過程中,不得不承認是無奈之舉,甚至有些轉貸在收取利息環節沒有盈利的可能性,只求不賠本。司法實踐中,針對這樣的情形,亦將其納入犯罪行列的不在少數。這說明,企業面臨的刑事風險十分密集,異常危險。
(2)對內管理領域。賄賂犯罪,對企業而言,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所涉罪名分別為行賄罪、受賄罪、貪污罪與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職務侵占罪。其中,行賄罪與受賄罪占該類犯罪的多數。國有企業中,相關企業負責人被認定為“國家工作人員”,并在企業經營中利用權與錢謀取不正當利益。該類行為危害企業自身,更是將企業管理者推向犯罪的深淵。2020年,北京物美集團的創始人張文中被最高人民法院改判無罪,成為企業產權案件的“標桿”式事件,但張文中本人所經歷的長達12年的牢獄之災,仍然給其本人和物美集團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刑法修正案(九)》提高了貪污受賄罪的量刑金額,行賄罪的量刑標準或許也會放寬,但要注意的是《刑法修正案(九)》總體上對行賄是從嚴的——以前對行賄犯罪有一個政策性寬口,即只要在被追訴前主動交待就可以減輕、免除處罰,但刑法新規定不再免除處罰,且附加刑會從重。所以,當企業及企業管理人員涉嫌行賄被調查時,務必要交代清楚是否為了不正當利益行賄、領導干部是否存在主動索賄情節等。
挪用類犯罪,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在該類犯罪中分別涉及的罪名為挪用公款罪與挪用資金罪。這一類罪名對于企業管理人員而言,同樣不是近些年才出現的,尤其作為財務管理人員,挪用類犯罪是能夠盡量規避的一類刑事風險。
(3)稅務征收領域。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是企業在交易結算時容易涉及的一個刑事罪名。該罪名入刑門檻低,量刑重,且主要針對沒有真實交易的企業行為,增值稅發票可以直接抵扣稅款,因此許多企業便在增值稅發票上做起了文章。例如,沒有實際購銷合同的前提下,自己虛開、為他人虛開甚至請他人虛開大額增值稅專用發票。這種情形下,企業的違規違法行為將會被公安機關發現并調查。虛開發票罪,亦屬于涉稅類犯罪,其客觀行為是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之外的普通發票。在刑法修訂將偷稅罪改為逃稅罪,并設定追究逃稅罪的前提是經稅務機關通知補繳仍不補繳的按逃稅罪追究之后,司法實踐中以逃稅罪追究企業逃稅責任的很少,而以虛開發票追究企業偷逃稅責任的則有所增多。
(4)市場運營領域。侵犯商業秘密罪,《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為保護企業知識產權,進一步修改了該罪的入罪門檻,提高了量刑幅度。在企業激烈的競爭中,各類刺探競爭對手商業秘密的行為時有發生。為了加強對企業的刑法保護,從國家層面看,立法的進一步完善也同時增加了企業的經營風險,但加強立法保護是維護經濟秩序的必經之策。
3 刑事風險防范的可行性研究
刑事風險的存在對于企業而言并非偶然與個別現象,是具有深刻原因的。第一,企業管理人員的風險意識淡薄。企業管理人員尤其是企業最高管理人員的行為合規與否,直接影響企業的存亡。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執業不規范,經常在賬務與稅務上做文章,將企業推向犯罪的深淵。第二,企業風險評估專業人士、專業技能欠缺。企業通常更注重其經營領域的專業人士培養,忽略了法律風險評估領域的人才培養,導致許多企業都對自身的刑事風險預估缺位。第三,風險機制沒有發揮應有作用。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意識到刑事風險的存在及巨大危害,因此對內部風險機制的建立開始得到重視,但現階段多數機制不夠合理化、體系化,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由此可知,預防刑事風險并非不可實現,挖掘風險存在的原因,對于防范工作來講無疑指明了方向和角度。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此基礎上,刑事風險的防范勢在必行,且對于每個企業來說都是不可忽視的。只有針對具體的原因對癥下藥,企業自身的風險防范機制才能夠最終長效發揮效用。
4 對策的應然性探討
(1)提高防范意識,建設企業文化。企業管理者和企業自身的思想建設是防范刑事風險的第一步,從意識抓起是所有企業管理者規避犯罪的關鍵。企業的首要目的固然是盈利,但在面臨不法利益時,企業要能夠做出理性判斷與選擇,切勿以身試法。在企業內部構建知法懂法、時時普法的企業文化,對于法律風險的防范必不可少,也應當為企業管理者所重視。
(2)建立風險評估機制,細化懲罰責任主體。建立事前的評估機制十分必要,其防范的有效性更勝于事后對于企業損失的彌補。聘請專業的法律顧問、財務審計等人士,從多維度、多方面對企業進行專業主動的風險評估。除此之外,應當明晰企業的責任主體,尤其在企業面臨真正的刑事處罰時,要確保責任到人。
(3)堅持司法適時干預,規范企業自身行為。盡管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刑事風險無處不在,企業應做到守法遵法,規范自身的行為。一旦不法行為觸及刑法的紅線,仍然要堅持司法的適度干預,對企業行為起到威懾作用。
參 考 文 獻
[1]劉艷紅,楊楠.企業管理人員刑事法律風險及防控路徑——以JS省企業管理人員犯罪大數據統計為樣本[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6).
[2]韓軼.企業刑事合規的風險防控與建構路徑[J].法學雜志,2019(9).
[3]梅傳強,李璐.民營企業民間融資法律風險探析——以“刑民界分”為切入點[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科學版),2016(6).
[4]張超,張遠煌.合力構建企業家刑事風險防控機制——企業家刑事風險防控與經濟發展高端論壇第四屆年會暨《2015中國企業家刑事風險報告》發布會綜述[J].刑法論叢,2016(12).
[5]李本燦.刑事合規理念的國內法表達——以“中興通訊事件”為切入點[J].法律科學,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