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晉利 曾維 廖靜



【摘 要】:目的:探討內江地區慢性非萎縮性胃炎(CNAG)伴糜爛患者中醫體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方法: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期間,在內江市中醫醫院完善中醫體質辨識,并且胃鏡結果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伴糜爛的患者60人,記錄各種體質類型分布情況,借由體質類型分布規律以探討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伴糜爛患者的預防和早起干預治療提供理論依據和研究方向。結果: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伴糜爛患者體質類型分布前四位的是平和質14例,占比25%,陰虛質10例,氣郁質、濕熱質各8例,分別占比16.6%,13.3%,13.3%。結論:內江地區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伴糜爛的發病與陰虛質、氣郁質、濕熱質偏頗體質類型密切相關,在該病的預防及治療時應特別注意對這些中醫體質患者偏頗體質的干預。
【關鍵詞】:中醫;中醫體質;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伴糜爛;治未病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粘膜萎縮性改變、胃粘膜層見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為主的慢性炎癥細胞浸潤的慢性胃炎[1]。該病在中老年患者中發病率較高,且可能隨著病情進展,出現消化性潰瘍、上消化道出血、癌前病變(萎縮、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2],甚至胃癌等。中醫體質學說以中醫理論為主導,研究人類各種體質特征與體質類型的生理病理特點,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應狀況、病變性質及發展趨向,成為目前研究的熱點之一[3]。體質類型決定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伴糜爛患者的易感性,體質因素決定其證候類型、變化轉歸方式及防治效果。因此,本研究通過調查內江地區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伴糜爛患者的中醫體質類型分布規律,以期為探討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伴糜爛患者的預防和早期干預治療提供理論依據和研究方向。
1 資料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期間,在內江市中醫醫院完善中醫體質辨識,并且胃鏡結果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伴糜爛的患者,共60例,男女不限。
1.2 納入標準①常年居住于內江地區,年齡大于18歲且小于75歲患者;②胃鏡下改變符合現代醫學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伴糜爛診斷標準者;③自愿進行中醫體質辨識調查,且量表填寫合格者。
1.3 排除標準①18歲以下或75歲以上患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③有嚴重精神疾病,不能正確填寫體質辨識量表者;④經胃鏡及病理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癌、消化性潰瘍及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伴息肉、重度異型增生者;⑤特殊類型胃炎。
1.4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我國慢性胃炎內鏡分型標準[4],胃鏡下可見點狀、片狀、或條狀紅斑糜爛,黏膜粗糙不平,或有出血點或出血斑,不伴黏膜萎縮性改變。
1.5 中醫體質辨識標準 中醫體質分類標準據中華中醫藥學會2009年實施的《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5]中關于體質分類的標準,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等9種類型。
1.6 統計方法 采用SPSS23.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頻數及百分比進行描述性分析;使用χ2檢驗進行不同亞組體質分布的單因素分析;以P<0.05認為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患者一般情況:年齡(53.14±16.62)歲,性別男女比例約1:1.1。
2.2 體質類型分布情況:60例患者中,平和質15例,占比25%,偏頗體質45人,占比75%。偏頗體質中,陰虛質、氣郁質、濕熱質占比最重,分別為10人、8人、8人,分別占比16.67%,13.33%,13.33%。部分患者兼具2種或以上偏頗體質,陰虛質兼濕熱質8人、氣郁質兼陽虛質7人、氣郁質兼血瘀質7人,為兼夾偏頗體質的前三位。
2.3 不同體質患者胃鏡像情況:濕熱質患者伴黏膜水腫、滲出檢出率最高;氣郁質患者伴膽汁反流檢出率最高;陰虛質黏膜紅斑檢出率最高。60例患者胃鏡下伴膽汁反流、黏膜紅斑、黏膜水腫、滲出3種胃鏡像體質分布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伴糜爛作為慢性胃炎的常見類型,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F代醫學對該病的研究重點仍集中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腸動力障礙和精神因素等方面,治療上主要為對癥處理,如質子泵抑制劑、胃粘膜保護劑等。但本病癥狀易反復發作,且可能出現黏膜萎縮、腸化、不典型增生,最后可向胃癌轉化[6]。這明顯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與心理負擔。
體質是屬于中醫的獨特理論,它是在先天遺傳和后天獲得的基礎上形成的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個體特質,不僅表現在生理狀態下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和適應上存在某些差異性,也是疾病發生的內部因素,它不但決定著機體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而且決定著某些疾病的證候類型[7]。本研究發現,陰虛體質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患者偏頗體質中的易患體質,其次為氣郁質、濕熱質、陽虛質;兼夾偏頗體質的前三位為陰虛質兼濕熱質、氣郁質兼陽虛質、氣郁質兼血瘀質。不同體質患者在胃鏡像上分布也有一定規律,其中濕熱質患者伴黏膜水腫、滲出檢出率最高;氣郁質患者伴膽汁反流檢出率最高;陰虛質黏膜紅斑檢出率最高。由于本研究例數較少,不排除小樣本使結果產生偏差的可能。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伴糜爛屬中醫學“胃脘痛”、“胃痞”范疇??捎赏飧行皻狻⑶榫w不調、飲食不節、素體虛弱等引起,其病位主要在胃、脾、肝;病性以虛實夾雜、寒熱錯雜為主。胃為水谷之海,以通為用?!兜は姆ā分休d:“胃痛者,久郁而生熱,或素有熱,虛熱相博,結郁于胃臟而痛?;蚴撤e痰飲,或氣與食相郁不散,停結胃口而痛?!眱冉靥幩拇ㄅ璧貎龋瑲夂虺睗?,水濕彌漫,易耗傷陽氣。為抵御寒濕侵襲,人們大多喜辛辣食物,過食辛辣溫燥之品,易滋生濕熱,日久則耗傷胃陰,若加以年齡增長,肝腎陰精不足,則會加重陰虛之癥?!杜R證指南醫案》中指出:“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睉n思惱怒,肝失疏泄,肝氣則可橫逆犯胃。胃陰虧虛、濕熱中阻、肝胃不和等病因都可能導致胃受納、腐熟功能失司,失于和降,運化失司,氣機壅滯,表現為脘腹脹滿、嘈雜、反酸噯氣等。
目前現代醫學在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伴糜爛的治療上,尚無法徹底治愈的方法,因此,通過傳統醫藥手段,積極預防及提高治療效果,緩解病情的發生、發展已成為本病防治的關鍵?;诒狙芯拷Y果,中醫體質屬陰虛質、氣郁質、濕熱質等的人群更易患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伴糜爛,上述人群應做好早防早治。
4 問題與展望
由于本研究所選病例數較少,研究深度也不夠,且各地區地理環境、氣候、飲食習慣等各有不同,特定地區特定疾病人群的體質規律不一定具有代表性,故考慮與異地合作研究,重視開展嚴格的大樣本多中心的臨床流行病學調查,以探索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伴糜爛患者的體質規律,為從中醫體質角度預防和治療本病提供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82-386.
許娟.慢性糜爛性胃炎中醫證型與胃癌前病變相關性研究[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14(12):142-143.
玉男,徐麗敏,陳晴燕,等.東北地區銀屑病中醫證候與中醫體質的相關性研究[J].湖北中醫雜志,2011,33(9):12.
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慢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1年天津)[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32,(6):738-743.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
Chen P,Cui QY,et al.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42.3 gene and inflammation in 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 [J].J Dig Dis,2015,16(10):568-574.
郝文立,王帥.膽囊結石與高脂血癥及中醫體質的相關性研究[J].重慶醫學,2016,45(19):2632-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