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林花 徐小梅 楊穎
【摘 要】目的:對比老年膝關節置換術中應用不同麻醉方式對患者圍術期凝血功能的影響。方法:利用分組研究法對我院在2019年2月-2020年4月收治的80例患者進行研究,對比組患者(n=40)行全身麻醉,研究組患者(n=40)行硬膜外麻醉,對比兩組患者圍術期凝血功能的變化。結果:研究組患者麻醉以后D-二聚體增高值低于對比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老年膝關節置換術中應用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效果均較好,但是硬膜外麻醉優勢更加顯著,故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應用。
【關鍵詞】: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老年膝關節置換術;凝血功能
老年患者由于自身代謝和生理系統工作效率下降,從而導致術后容易引發凝血功能障礙,這對于患者預后以及未來生活質量均會帶來極大影響。根據相關研究發現,老年患者術后出現凝血功能障礙可能與手術、麻醉以及患者自身存在相關性[1-2]。基于此,本文對我院在2019年2月-2020年4月收治的80例老年膝關節置換術中應用不同麻醉方式對患者圍術期凝血功能的影響進行詳細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利用分組研究法對我院在2019年2月-2020年4月收治的80例患者進行研究,每組患者均40人。對比組患者行全身麻醉,該組共有男性患者25人,女性患者15人,年齡范圍在64-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2.66±1.29)歲;研究組患者行硬膜外麻醉,該組共有男性患者30人,女性患者10人,年齡范圍在64-8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3.71±1.35)歲。
注:本次研究排除合并肝功異常患者;排除患有語言障礙或精神障礙患者;排除術前存在凝血功能異常或血栓患者。所有患者已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且本次實驗已經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認可。患者的一般資料組間對比數值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半小時均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進入手術室后,在患者生命體征正常的情況下建立靜脈通道,輸入乳酸林格氏液。在此基礎上,對比組患者行全身麻醉,醫護人員對患者注射2mg·kg-1異丙酚,4μg·kg-1芬太尼、0.05mg·kg-1咪達唑侖與0.15mg·kg-1順式阿曲庫銨。術中維持泵入8mg·kg-1異丙酚、0.03mg·kg-1順式阿曲庫銨、4μg·kg-1瑞芬太尼.
研究組患者行硬膜外麻醉,選擇L2-3為穿刺點,穿刺成功后朝著患者頭側置入硬膜外導管,導管長度為3cm,予以患者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3-5mL,確認患者無不良反應后間斷追加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麻醉前后凝血指標,主要從TT(凝血酶時間)、PTA(凝血酶原活動度)、FIB(纖維蛋白原)、PT(靜脈血凝血酶原時間)、APTT(部分凝血活酶時間)、D-二聚體分析。
1.4 數據處理
本次實驗研究使用的統計學軟件為SPSS20.0,其中使用()進行計量資料兩組患者麻醉前后凝血指標對比,結果用t檢驗;用[n(%)]進行計數對比,結果用X2檢驗,如數據差異明顯,P<0.05說明統計學意義存在。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麻醉前后凝血指標對比
研究組患者麻醉前凝血指標PTA、PT、TT、FIB與對比組對比P>0.05,無有統計學意義;但研究組麻醉前APTT與對比組相比P<0.05有統計學意義;研究組患者麻醉后PT、APTT和FIB與對比組相比P<0.05有統計學意義;研究組麻醉后PTA與TT與對比組相比P>0.05無有統計學意義,研究組患者麻醉以后D-二聚體增高值低于對比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3 討論
D-二聚體屬于一種交聯纖維蛋白特異降解產物。在生理作用或者病理作用下,凝血系統被激活后形成的纖維蛋白,纖維系統激活,從而對交聯纖維蛋白以及其所形成的纖溶酶進行降解。與全身麻醉相比,硬膜外麻醉可降低血小板出現聚集、釋放和黏附[3-4]的概率。
通過本文研究發現,研究組患者麻醉以后D-二聚體增高值低于對比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綜上所述,老年膝關節置換術中應用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效果均較好,但是硬膜外麻醉優勢更加顯著,故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楊長壯.不同麻醉方式對老年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圍術期凝血功能的影響分析[J].海峽藥學,2019,31(5):187-188..
劉淑杰.老年膝關節置換術不同麻醉方式的麻醉效果比較[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8,24(6):155-156.
林丹丹,羅婷,吳安石.不同鎮痛方式對老年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圍術期神經認知障礙影響的研究進展[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9,35(10):1030-1032.
韓利鋒,邱正國,高彥東.不同麻醉方式對老年膝關節置換術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呼吸道病原菌數和免疫功能的影響[J].醫學臨床研究,2018,35(10):2011-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