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佩蓉
關鍵詞:毛澤東;讀書觀;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D23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07 — 0023 — 03
毛澤東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同時也是學識淵博的學問家,他一生中取得無數偉大的成就與他孜孜不倦的讀書習慣有著緊密聯系,他的一生,是勤奮讀書的一生,讀書之多、之深、之廣、之活,無人能及。站在新時代的節點上,深入分析毛澤東的讀書觀,可以從中獲得許多寶貴的啟發。
古人云:“夫學須志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讀書學習要有遠大的志向和清晰的目標,毛澤東的讀書目的非常明確,青年時期的毛澤東便將改造人生、改造社會、改造世界視為己任,他從書中了解到中國與西方國家相比差距懸殊,為祖國的前途命運感到擔憂,也是那時起,他下定決心要走出韶山沖,走出湘潭,去學習更多的知識。求學期間,他經常鼓勵同學們要積極向上,要有理想,有作為,不要為了追求升官發財而讀書,要把自己和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延安時期,黨面臨許多新的問題,一些教條主義者照搬照套蘇聯的理論,使革命遭受巨大的損失。為此毛澤東夜以繼日地發奮研讀馬列主義著作和哲學書籍,目的就是總結出符合中國革命斗爭的新的實際需要和新的理論。在此期間,毛澤東寫出了《論聯合政府》、《實踐論》、《矛盾論》等光輝著作,成為中國人民取得偉大革命斗爭的強大思想武器。新中國成立初期,隨著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毛澤東的讀書重點轉移到經濟學著作上,他專門組織廣大干部和黨員研讀《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和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等書籍,目的是解決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遇到的種種難題。
人學而知之,非生而知之。要想獲得豐富的知識,就要博覽群書。毛澤東讀書的范圍十分廣泛,從社會科學到自然科學,從馬列主義著作到西方資產階級著作,從古至今,融通中外,包括哲學、經濟學、政治、軍事、文學、歷史、地理、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等方面的書籍。就連外國學者都這樣評價他;“本世紀中期沒有一位世界領導人——甚至連戴高樂都不例外——象毛澤東那樣讀過那么多書,寫過那么多東西。”〔1〕(48)毛澤東讀書的重點主要集中在馬列經典著作,中國的歷史、文學、哲學、自然科學等著作。毛澤東通過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作品,吸收和借鑒其中有益成分,進一步完善和提高了自己的讀書認識。1920年,毛澤東第一次讀到《共產黨宣言》后便深深地迷上了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此后他堅定地選擇信仰馬克思主義,認定只有馬克思主義才是唯一能救中國的真理。在條件艱苦的戰爭年代,毛澤東仍然如饑似渴地研讀馬列著作,例如《資本論家》、《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列寧選集》、《國家與革命》等。讀史可以明智,知古可以鑒今。“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 有它的特點, 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于這些, 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 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 我們應當給以總結, 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2〕(71)”對歷史方面的書籍,毛澤東十分感興趣,比如《春秋》、《左傳》、《詩經》、《唐詩》、《宋詞》等,甚至晚年在病榻上還反復地翻閱。毛澤東博覽群書,但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不夠,尤其在自然科學等方面遇到深奧難懂的問題經常向專家請教,或者看一些通俗易懂的工具書。
毛澤東反對死讀書,讀死書,強調學以致用,學用結合,既要讀有字之書,也要讀無字之書。有字之書指向書本學習,無字之書指向實踐學習,向社會學習,向群眾學習。如果只一味讀書本,卻不應用到實踐中去,只會成為教條主義者。毛澤東曾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夸夸其談地亂說一頓和一二三四的現象羅列,都是無用的。〔3〕(802)”求學期間他組織同學到農村做社會調查,用這種方式接觸真實的社會生活,在豐富自身閱歷的同時,又增強了實踐能力。后來毛澤東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提倡農村調查,以及后來的大興調查研究之風都與他學生時代游學考察的游學經歷有關。這種將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結合起來的讀書原則,讓毛澤東一生受益匪淺。人獲得知識的來源有兩種:直接獲得和間接獲得。間接獲得是指通過書本得到知識,而直接獲得便要走出書房,走向社會,親身實踐才能獲得。毛澤東認為不能孤立地對待這兩種學習方法,應把二者結合起來,做到知行合一,只有這樣,才不會犯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錯誤。毛澤東之所以能讀有所得,得而能用,是因為他堅持學以致用,學思結合的讀書原則。他正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同中國具體國情結合起來,戰勝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錯誤,多次挽救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成為一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
毛澤東將讀書作為生活的必需品,他經常說:“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時不讀。”“一天不讀是缺點,三天不讀是錯誤。”在讀書學習這一方面,毛澤東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只要一讀書就忘記了吃飯睡覺,一有時間就抓起身邊的書沉醉其中,他的臥室相當于一個閱覽室,就連睡覺的床都有一半位置被書占據了。戰爭時期,毛澤東的學習環境艱苦,時常在擔架上,馬背上看書,往往達到忘我的程度。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事務繁忙,就算短暫地外出開會都要隨身攜帶一大批書看。他每到一個地方調查,不僅詢問當地政治,經濟,文化,人民生活狀況等情況,還會詢問圖書資料的情況。毛澤東不僅自己熱愛讀書,還經常教育黨員同志,身邊工作人員以及自己的子女要“鉆到看書看報看刊物中去”。新中國成立初期,他多次親自主持讀書座談會,組織干部學習研究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等書籍,目的是帶領大家從中獲得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益思考。到了晚年,盡管視力下降,病痛纏身,但仍然不減學習熱忱,甚至認真學習英語。毛澤東至死方休的讀書精神令人敬佩,在他去世的前一天,在全身插滿管子,時而昏迷,時而清醒的狀態下仍然看書,看文件,總共11次,時長總計2小時50分。
毛澤東讀書有個好習慣,就是批判存疑,愛做批注,對書中有疑惑的地方就做滿標記并寫上自己的看法。每閱讀一本書,一篇文章,都會在書頁上下兩端,邊緣至中縫畫上橫線、圓圈、問號等符號并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筆做批注,這些記號都是他對原著觀點的懷疑、評判和引申。早年間讀《倫理學原理》作了近兩萬字的筆記。延安時期讀蘇聯哲學教科書等書籍,所做筆記近2.7萬字。新中國成立后,閱讀文學,歷史古籍也做了大量批注。可見,毛澤東在讀書的過程中真正踐行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方法,體現了他善于思考、嚴肅認真的讀書態度。毛澤東讀書不僅質疑,批判原著觀點,而且能將書本知識上升為新的理論。在讀書過程中不能僅僅局限于書本,要立足實際,有所創造,有所發展。毛澤東的許多論著都是他根據讀過的書籍所思所感并結合具體國情寫出來的,既源于書本,又高于書本。毛澤東善于活用傳統文化中的知識,他在日常講話,文章著作,詩詞中經常引經據典,活用成語、典故。他說:“讀書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應用。我們需要本本,就是要應用它來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的本本主義。”〔4〕從《毛澤東選集》中可以看到,毛澤東對中國古籍的引用信手捏來,俯拾皆是。
新時代,黨員干部要通過讀書增強學習本領。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對黨員干部的學習本領是否扎實的真正考驗。黨員干部要想帶領人民群眾跑贏脫貧攻堅戰的最后一公里,關鍵是要增強學習本領。2020年也注定是一個不平凡之年,春節前夕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來勢洶洶,其傳播范圍之廣,危害之大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前所未有的。在此關鍵時期,全體黨員同志依靠人民群眾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階段的勝利,極大地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現實告訴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途中,必定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甚至是前所未有、毫無經驗可以借鑒的新問題。因而,黨員干部重溫和學習毛澤東的讀書觀的營養成分,結合現實情況加以考量,不斷增強自身的學習本領。
首先,領導干部要端正讀書動機,摒棄功利目的,樹立堅定而正確的讀書目標。習近平指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領導干部要不斷提高自己,經受住各種考驗,要愛學習、勤讀書,通過讀書學習來增長知識、增加智慧、增強本領,這是領導干部勝任領導工作的內在要求和必經之路。”〔5〕而現實中許多黨員干部讀書狀況不容樂觀,以“工作忙、會議多、時間緊”為借口很少讀書;有的領導干部驕傲自滿,認為自己學歷高,不需要再把時間浪費在讀書上;有的認為書讀太多做事反而會迂腐,不如多積累些社會經驗更實用;有的裝腔作勢,把書買回來裝點門面。殊不知只有不斷讀書學習,真正把讀書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外化于治國理政的能力,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其次,黨員干部要多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毛澤東曾多次強調黨員干部要注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他指出:“馬克思這些老祖宗的書必須讀,他們的基本原理必須遵守。”現如今,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的更新速度不斷加快,當前國際和國內形勢發生著復雜而深刻的變化,西方勢力也在不同程度上對我國進行滲透。因此,黨員干部重溫和學習毛澤東的讀書觀,能在復雜的形勢面前保持堅定的政治立場,擔負起治國治黨的歷史重任,對提高黨員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之目標提供不竭的動力和強大的精神支撐。為應對新的世情、國情、黨情變化,黨員干部要把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看家本領,帶著責任和義務去研讀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領會和掌握其立場、觀點和方法,努力使自己成為行家里手、內行領導。最后,讀書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黨員干部讀書要立足中國實際問題,千萬不能夸夸其談,陷于“客里空”,要像毛澤東那樣肯下苦功夫,做到讀而能用,用而生巧。如果照搬照抄馬克思主義理論就會犯教條主義的錯誤,離開中國實際去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黨員干部要注重將理論學習與實際工作結合起來,用理論指導工作,在工作中創新理論,不斷提高學以致用的能力。
新時代,大學生要通過多讀書增強自身建設。據調查顯示,大學生的讀書狀況不太樂觀。隨著新媒體和網絡的不斷發展,大學生群體閱讀方式傾向于“快餐式,碎片化”的閱讀,通過在線閱讀瀏覽一些理論知識淺顯的書籍,追求快捷的閱讀方式。除此之外,大學生為應對考試進行“功利性”的閱讀,閱讀范圍狹窄,閱讀結構失調,閱讀內容低俗。
毛澤東作為一個思想家、哲學家,曾告誡年輕人要注重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平衡學習,所以大學生要綜合學習各方面知識。一是要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從優秀的傳統文化書籍中汲取營養,吸收前人在修身處事、治國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經驗,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不斷提高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二要多讀歷史經典、文學經典、哲學經典、倫理經典等傳統文化書籍。“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通過研讀歷史經典,看成敗、鑒是非、知興替,起到“溫故而知新”、“彰往而察來”的作用;通過研讀文學經典,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三是要多讀外來文化中的優秀作品,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虛心向世界學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新時代大學生重溫毛澤東的讀書觀有著重大現實意義。一是提升自身文化素養。二是有利于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三是推動建設學習型社會,加快學習大國建設步伐。
〔參 考 文 獻〕
〔1〕羅斯.特里爾.毛澤東的后半生〔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9.
〔2〕唐斫.毛澤東與讀書學習〔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3〕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沙平.艾思奇與毛澤東的“哲學情”〔J〕.百年潮,2013,(12).
〔5〕習近平.領導干部要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在中央黨校2009年春季學期第二批進修班暨專題研討班開學典禮上的講話〔J〕.中國鄉鎮企業,2009,(07).
〔責任編輯:韓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