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君
摘 ?要: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通過誦讀,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引領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品味文言文的語言美、內容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提高審美情趣,進而培養學生成為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者和傳承者。
關鍵詞:文言文學習;誦讀教學;品味;感悟;熱愛;傳承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小學階段要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在小學階段,文言文是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學好文言文,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和能力,有助于學生學習祖國優秀的民族文化,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熏陶學生的情感。
一、因學定教,分層分類制定誦讀目標
語文課標指出:“文言文教學重在誦讀。”教師在指導學生誦讀時,應該確定具體、明確的誦讀目標,不能盲目地讀,浪費時間而又收益甚少。教師要根據教學要求、學生情況,制定符合年齡段的、篇目的誦讀目標,誦讀要有明確的層次,誦讀要有步驟地開展。
(一)字正腔圓,讀準字音斷好句
語言美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其句式長短不一,平仄配合,音律和諧,讀來朗朗上口,很有韻味。教學中,初讀一般都要指導學生讀準字音、正確斷句。停頓一般有以下幾個規律:(1)主謂賓之間要停頓,如:孔君平/詣/其父;(2)對話時要停頓,如: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3)句首虛詞、總領性詞語之間要停頓,如:“夫、蓋、此”等詞后要停頓;(4)承接前文的詞之后要停頓,如:“亦、如、乃”等詞后要停頓;(5)關聯詞之后、轉折詞之前要停頓,如:“則、卻、而”等詞后也要停頓。學生掌握好停頓方法,才能讀好句子停頓,感受“文言文”抑揚頓挫之美。
(二)情真意切,理解句意讀出情
在讀好句段的基礎上,教師就可以提高教學要求,讓學生通過誦讀簡單理解文意,初步體會情感。例如三年級上冊《司馬光》:“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此文章短短兩句共30個字,指導學生可以借助注釋、插圖、聯系上下文猜猜,就能理解句意。“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再通過反復誦讀,感受其語言凝練之美,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意思,從而“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傳誦經典,善于想象品韻味
初步理解文章意思之后,教師要讓學生進行想象朗讀,這是文言文教學的更高目標。例如教學《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王戎不動”這句,語言所描寫的是孩子們搶著采摘李子的樣子,與王戎不動聲色之樣截然相反。通過指導誦讀,學生在腦海中把文字轉化為圖畫,再發揮想象力,重現文中當時情景。通過文言文的經典傳誦,培養學生語感,讓其想象畫面,方可體會文字之韻味。
二、因文而異,創新方式開展誦讀訓練
多樣化教學方式指教師依據教學內容、教學情境和教學對象的不同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方式是教材與學習者內部結構之間的橋梁。教學中要調動和維持學生的積極性,以保證教學的有效進行。因此在進行誦讀訓練時,要采取不同方式進行。
(一)配樂范讀,陶醉其境
在語文教學中,朗讀的訓練也是采取不同方式進行的,讓朗讀配上優美的樂曲,可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表達效果。為此,教師在課前要作充分的準備,鉆研教材,吃透文本。例如,在教學《伯牙鼓琴》時,配上優美的古琴音樂《高山流水》,學生欣賞著山河雄偉壯闊之美,感受到伯牙琴聲中的“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壯觀,聆聽悠揚琴聲,深情朗讀,這樣就會有效地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瑯瑯讀書聲,悠悠曲調鳴!多么美妙的課堂,有聲有形有味,這樣的朗讀畫卷,怎能不令學生陶醉其中?
(二)自由吟讀,演繹其人
在學習完后,讓學生帶著不同的誦讀目標盡情吟讀。如《論語》《古人談讀書》《學弈》等文章,學生在讀書時可以搖頭晃腦、自由吟誦去領會其中含義。自我陶醉地吟誦文言文,讓學生身心浸潤古典文化,陶怡情操。同時,新課標提倡“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又把一個可以完全自由呼吸的空間還給了學生,成為了自主學習的學生,才是課堂的真正主人!
(三)角色演讀,感受其趣
誦讀的最高境界應該是共鳴,是誦讀者與文本發生的情感融合。例如,教學《兩小兒辯日》《楊氏之子》《書戴嵩畫牛》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設計一個演讀活動,學生分角色配樂表演誦讀。充滿趣味的對話,學生分角色表演誦讀,瞬間人物形象就會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課堂活躍,學生進入角色,自然興趣盎然。
三、因地制宜,拓寬渠道提高誦讀技巧
互聯網時代,網上和電視里都有許多文言文的優秀朗讀,教師在教學中除了可以給學生示范讀、給予指導外,還應該把朗讀優秀的范例推薦給學生,讓學生借鑒學習。借鑒是指把別的人或事當鏡子,對照自己,揚長避短,提高能力。
(一)聽經典故事,吸取文學精華
多聽取優秀誦讀篇目,學生可以從別人的經驗中吸取精華,取長補短。《經典詠流傳》《朗讀者》《古詩詞大賽》《百家講壇》這樣的電視節目可以推薦給學生看,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了解歷史文化,又可以學習名家誦讀的方法、技巧。學生借鑒方法,學習品味,咀嚼語言,日復一日,技巧提升,對文言文的誦讀也大有益處。
(二)吟先賢佳作,感悟歷史心聲
根據文言文的不同特點,還要鼓勵學生多讀課外的文言文,如:《曹沖稱象》《文征明習字》《買櫝還珠》《師曠論學》等短小經典的故事,學生去書中了解歷史,思考問題,感悟哲理,入情誦讀。長久下去,學生將成為一個博古通今的文學愛好者。
(三)演經典佳作,傳承古風神韻
學習完文言文,可以把經典的作品用現代文改寫成劇本,適當進行增添,完善內容進行表演。如表演《矛與盾》時,學生可以寫好劇本,提前布置場景。學生穿上古裝,拿上道具(提前查找戰國時期的兵器矛、盾,服裝等),配上古樂進行。部分學生表演群眾,一人演楚人賣矛與盾,一人演圍觀者問話。
總之,文言文誦讀指導,應是有目的、有計劃、創造性地貫穿于課堂教學中,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讀出文言文的語言美、內容美和情感美。通過文言文誦讀教學指導、課外延伸,讓學生能夠越來越喜歡文言文,并傳承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
[2]顧明遠 《教育大辭典》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