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語言是中華民族的語言,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表達方式和文化內涵。語言與意境的相輔相成,意境的形成離不開語言的表達,而語言的表達以意境的呈現為目的,對二者進行分析和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運用漢語言并領會漢語言獨特的文學魅力。
關鍵詞:語言;運用;意境
作者簡介:陳春艷(1972.12-),女,漢,云南江川人,碩士,云南師范大學華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語言應用研究和語言教學。
[中圖分類號]:H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6-0-02
引言:
語言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每一種語言的發展都離不開歷史文化的積累,而漢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至今沒有中斷過的文明發展歷程,這也賦予了漢語言文學豐富的歷史人文藝術氣息,文學的表達離不開具體的語言形式。深入了解語言意境的形成過程,明確語言在漢語言文學中具體應用情境,提高語言意境的分析能力和應用能力,能夠幫助我們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和自身的語文知識素養。
1、語言的意境形成
何為“意境”,這一詞語最早運用于對詩文創作進行評價和批評,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文學創作中就有“意象”說和“境界”說,到了唐代詩人王昌齡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緣境”的理論﹐劉禹錫和司空圖又進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創作見解,明清開始則認為寫詩更應強調情景溶徹,把抒寫胸臆與描寫景物相結合,由此可以看出,意境是詩文創作中表現出來的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它的創造離不開兩個因素,即“情”和“景”,“情”指作者心中之情,喜怒哀懼愛惡欲皆可入情,而“景”指眼中所見之景,大小遠近皆可不論。在詩文創作中,語言的運用是形式,如錘詞煉句、音節對仗等,而意境創造則為目的,讀者通過所讀的作品與作者產生共鳴,對所表之意感同身受,這才是“有意境”的作品,可流傳千古而不過時,《人間詞話》的作者王國維先生曾說:“何以謂之有意境?曰: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是也。”這些情、景、事雖是一時之情、一地之景、一人之事,但因為其中往往蘊藉著作者的真情實感而有了超脫時空的廣泛意義,能否在語言文字中體味意境之美,則取決于我們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
2、語言表達在意境創造中的作用
2.1語音層面的韻律美
漢語時一種有聲調的語言,聲母、韻母加聲調的音韻系統完美地表現了詩歌表達中的韻律美。這種韻律的表現形式有以下兩種:①音節的數目限制。即上下句的音節數相等,從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我們常可以看到“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樣四言工整的詩句;②句子中的押韻格式。所壓韻字因為韻母的相同或相近,讀來朗朗上口。如: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除押韻字外還可以字的平仄相壓,如:西塞山翠重(平仄平仄仄)
秋靜鳥行高(平仄仄平平)
平聲悠長而仄聲短促,平仄相間使詩歌音節富有變化并錯落有致。
2.2語義層面的意境美
意境的創造離不開語言中字詞的準確運用。詞語的準確運用在詩句中常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而這種運用能力對寫作者的漢語基本功有著很高的要求,他們不僅要能熟悉客觀事物的具體形態,還要能從眾多詞語中挑選出最能表現事物特征或作者情感的字眼。在詩歌創作中,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如王安石的絕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一句,洪邁《詩詞改字》中記載,“吳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一個“綠”字寫活了春天到來萬物復蘇、枝葉抽芽的生動景象,而唐代詩人賈島在寫出“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后也有“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之嘆。
2.3語法層面的跳脫美
漢語中字詞的排列順序都一定的規則即語法,這些規則相對鮮活靈動的詞語而言有著較強的穩定性,正是這種穩定性使得語言的傳播和傳承有了可能。如“僧敲月下門”的詞語排列是漢語中典型的“主謂賓”結構。但有時打破常規的排列方式往往能產生一種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如唐代魏征的詩句“古木鳴寒鳥,空山啼夜猿”把主謂賓語倒置,烘托了“古木空山”的清冷之境,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六組意象意義看似毫無關聯,但排列在一起后卻像一幅畫卷把旅人的愁思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出來。這樣的超常搭配加大了詞語的張力和表現力,豐富了詩歌意境的表現形式。
3、如何提高語言表達和意境賞析的能力
3.1注意詞語的積累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人類的交際離不開語言的表達,而語言的表達離不開詞語的運用,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詞語的積累,任何創作都只是無源之水。詞語的積累可以通過朗讀的形式來得到鞏固和擴大,因為朗讀能夠多角度地調動我們的大腦記憶細胞,把詞語的學習從視覺轉向了聽覺,增強記憶的效果,而且朗讀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對優秀作品的朗讀不僅能擴大詞匯量,也能從中學習前人的表達方式和思維方式,提高自身的表達能力和文學修養。在教學中,朗讀的形式也可靈活處理,如單個、分組、分角色朗讀,也可相同內容讓不同的同學輪換朗讀,讀完以后大家可以交流對朗讀內容的看法,也可以讓同學模仿朗讀的語句結構進行仿寫,鍛煉對詞語和語句的運用能力。
3.2增加閱讀量
大量的閱讀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語言意境分析能力和應用能力,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只要閱讀了大量的書籍,開闊了視野,獲取了更多的文學知識,就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領會語言文字的魅力,感受作品中意境之美。
在閱讀中,要注意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閱讀方式的選擇也可以根據閱讀的內容來確定,而讀什么樣的書,我認為首先應該是優秀的歷史文化典籍,這類書籍可以增加我們的文化底蘊,提高對文章的鑒賞能力。其次應該讀一些在某一學科領域中的一流代表作,熟讀這些著作,可以幫助我們領略學科的全貌,了解學科的前沿和發展。在閱讀時,還應該重視做閱讀筆記和摘抄,這樣做既可以起到對文章的總結和歸納的作用,又可以有效節省我們的閱讀時間。
3.3加強寫作訓練
一個人的寫作水平與他的閱讀水平、生活素材的積累、語言表達的基本功等都有密切的關系,寫作是一個輸出的過程,如果沒有足量的輸入,輸出就會有困難。國內外有名的作家和文學家都有閱讀的愛好,所以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說法。掌握了寫作所需要的素材和方法后,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大量的練習,寫作訓練可以從寫短句入手,這可以訓練我們準確用詞的能力,然后再由短句-長句-句段-句群,這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在遣詞造句的同時也可鍛煉我們描寫和歸納的能力。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在閱讀時,對閱讀到的精彩片段進行重新描寫和擴展,提高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對意境的塑造能力。
3.4注重觀察生活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如果我們能夠廣泛接觸社會,接觸大自然,認真觀察其中的事物,并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隨時記錄下來,哪怕只是一個梗概,對寫作能力的提升也是有幫助的。電影《銀河補習班》中有一個這樣的片段,馬飛的爸爸帶馬飛逃學,在路上爸爸讓馬飛在綠色的草地上自由奔跑,在滿眼的綠色中馬飛也才明白原來“草色遙看近卻無”是真的,如果沒有馬飛爸爸帶他出來的這次冒險,我想馬飛可能永遠不會有這樣的體驗。《世說新語》里有一個關于“詠雪”的故事: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我想如果謝道韞沒有見過柳絮隨風起舞的景象,這般的比喻也定是想象不到的。可見,只有多接觸我們身處的外部世界,我們才能更好地認識它、了解它,才能在我們描物寫景時做到細致入微。
3.4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我們的繼承和發展,我們不僅要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還要睜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從中獲得啟發,為我所用。我們應該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糧,在教學中,更加通俗易懂地詮釋和闡發優秀傳統文化,更加形象生動地表現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使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深深植根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結語:
中國語言講究表情達意,良好的語言運用和表達能力能夠幫助我們利用有限文字去表現出無窮的內涵,而通過積累詞匯、擴大閱讀量、加強寫作訓練、親近生活和大自然、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等方式可以讓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從而創造出意境優美的文學作品。
參考文獻:
[1]張向菊.漢語言文學語言意境的研究與分析[J]. 青年文學家. 2020(03).
[2]陳亞軒.提高漢語言文學中語言在具體應用中的意境[J]. 東西南北. 2019(20).
[3]孟佳琦.漢語言文學中語言的應用及意境分析[J]. 傳播力研究. 2018(36).
[4]周春紅.漢語言文學中語言的應用與意境解析[J]. 智庫時代. 2018(31).
[5]付驍.透視描寫:文學意境的形式基礎[J]. 重慶郵電大學學報.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