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功能理論是現代語言教學理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強調了學習者在語言學習中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要求學生提高對語言規則的認知理解水平,優化語言教學效果,又強調了語言功能、語言交際應用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功能和價值。從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革現狀來看,認知功能理論的應用讓英語教學改革獲得了許多有益的經驗。由王淑花、李海英、孫靜波、潘愛琳合著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與發展研究》一書是為大學一線英語教師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的英語教學模式研究專著。該書以專業的研究框架分析了當前大學英語校本研究案例的得與失,闡述了教學素養、教學方法、教學互動、教學環境等要素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在英語教學創新模式的生成、應用和反思中科學推進了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革與發展。
全書共包括八個章節:第一章闡述了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探究的研究背景、研究問題、研究方法,反映了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的理論語境與實踐語境;第二章闡述了大學英語在閱讀技能、聽說技能等方面的教學目標,并強調了現代大學英語教育目標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第三章分析了影響大學英語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比如教師因素、教學內容因素、教學方法因素、教學技術條件因素、情感因素等,為大學英語教學效果的優化總結了有效的策略與路徑;第四章論述了大學英語校本改革的發展歷程,著重闡釋了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因材施教理念、聽說理念、網絡化發展趨勢、教育生態學理論等;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別聚焦于大學英語聽、說、讀、寫課堂的教學有效性,從案例分析到課程設計、教學策略分析、教學材料選擇,再到評價標準制定,全面透析了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的關鍵部分和關鍵要素;第七章分析了當前大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學習動機問題、學習觀念問題、學習焦慮問題、學習策略問題等;第八章立足當下,著眼未來,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與趨勢進行了科學地展望,著重探討了大學英語教學的社會化與個性化、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的發展、慕課模式的應用推廣、大學英語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等課題。通過對該書的研讀,以及對認知功能理論的認識,筆者認為,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革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出發。
第一,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需要打破傳統的認知局限性,將英語語言文化的學習轉化為一種語言認知能力的訓練與提高,引導學生有意識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地去反思和總結英語語言和文化的內在邏輯和一般規律,促進大腦的思維認知活動,更好地學習和消化大學英語教學課堂中的知識與技能要點,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具體來說,基于認知功能理論,以及學生認知上的主體作用,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可以做到以下幾點:其一,強化學生的認知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調動學生的主動能動性,訓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在英語的教學中促進思維活動,加強深度記憶,達到更好的英語學習效果;其二,兼顧英語聽、說、讀、寫等多樣化教學目標的全面發展,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認知器官和感官,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其三,設置個性化的英語情境,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認知情況進行針對性地訓練,鼓勵學生與教師、其它同學形成積極的互動交流關系,查漏補缺,及時糾正英語學習的謬誤。
第二,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需要置身于實際的英語語言應用場景,以英語語言交際為目標,給大學英語教學提出切合實際的聽說讀寫要求,讓英語語言的教學、英語語言的功能應用、英語語言文化的交際需求得以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換言之,基于認知功能理論,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革應當重視英語語言應用的專業解析,探索英語的語言規則和自身語言學習的特點,以交際應用為目標,合理統籌英語教學的資源,有針對性地強化英語語言應用的學習與訓練。就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這一改革舉措的意義來說,它能夠充分凝練大學英語教學的功能綱要,目的明確地選取恰當的語料,平衡單一能力的訓練和綜合能力的訓練,創設真實化的英語交際場景,引導學生更好地反思和總結英語語言應用的規則規范,更高效地指導學生的英語學習。總而言之,認知功能理論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需要更加關切學生的個體學習過程、心理和狀態,引導學生在真實化的英語應用情境中更深層次地分析“為什么這么表達”、“語言應用背后的思維邏輯是什么”,以及“英語學習的規律規則是什么”,讓英語學習更加科學化、系統化。
以上是筆者在研讀了《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與發展研究》一書之后,基于認知功能理論,對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的實踐探索所作的反思與總結。結果表明,認知功能理論為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了許多新的思考與實踐方向,尤其是在生本理念的支持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將進一步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加強學生認知能力的訓練和認知水平的提升,進而切實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基于概念整合的認知功能理論范式研究”(19BYY007) ;江蘇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計算語言學視域下的翻譯質量量化評價研究”(17YYB006)]
(繆海濤,揚州大學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