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強文 莫 群 倪 曉 文銘婕
(湖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湖南·常德 415000)
2016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2018 年9 月10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2019年1 月18 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從薄弱處著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讓立德樹人回歸社會、回歸家庭、回歸生活,以新的方式推進立德樹人工作,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這些重要論述為新時代如何立德樹人指明了方向,也對高職院校課程貫穿思政內容提出了要求。
教育部于2017 年10 月26 日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對合格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出了“一踐行三學會”的要求,即“踐行師德,學會教學,學會育人,學會發展”。其中踐行師德主要體現在師德規范、教育情懷兩方面;學會教學主要體現在學科素養、教學能力兩方面;學會育人:主要體現在班級指導、綜合育人兩方面;學會發展:主要體現在學會反思、溝通合作兩方面。[3]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對“學前教育政策法規與職業道德”這門課程進行“立德樹人”視域下的課程思政教學探索與實踐,是構建新時代全課程育人新格局的必然要求。
為促進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建設高素質的幼兒園教師隊伍,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教育部2012 年頒發《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貫穿《專業標準》的基本理念是:師德為先、幼兒為本、能力為重和終身學。[4]從法律層面和從業要求上規定了幼兒園教師應具備基本的素質和能力。
近年來幼兒園虐童事件頻繁發生,幼兒園教師隊伍暴露出許多問題。對部分幼兒園教師存在的師德問題,應回溯其受教育的過程,反思學校教育政策法規和思想道德教育是否落到實處。幼兒園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應常抓不懈,幼兒園教師隊伍的培育,要以法律為根,要以道德為基,不斷探索新時代背景下靈動高效的幼兒園教師師德的內容、方法和機制。
本課程的教學對象是幼師高專學前教育專業一年級學生。在學習本課程之前學生剛剛經歷了半個月軍訓和國防教育,對于我們國家的法規、制度已經有了一定認識,并且在高中階段學習過教育法律法規的相關知識,這些都為該門課程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基礎。與此同時,對573 名學前教育專業的新生做了專業認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48.52%的學生表示比較愿意就讀學前教育專業,27.92%的學生對其就讀學前教育的意愿說不清,表明其選擇學前教育專業受到許多因素困擾;45.2%的學生對學前教育專業略有所知;65.27%的學生對學前教育專業有點興趣。由此可見,學前教育專業的新生對行業認識了解較淺,對本專業的認同度不高,這是在教授該課程過程中得尤其注意的方面。
依據人才培養方案,在參考了學前教育專業“十三五”規劃教材的基礎上,立足國內強勁的學前教育專業人才需求,結合學院現有設備優勢,將教學內容確定為教育法律基礎、我國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規、學前教育政策與法規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四個教學模塊。所需學時為16 學時。了解我國教育政策、法規、法律的含義及其關系學前教育的相關政策法規;了解道德的產生、含義及其本質,理解職業道德的概念、特征及其作用。通過政策分析鍛煉與提升邏輯思維能力;能以自身的積極實踐逐漸爭取話語權,并運用它來保護自己的權益和兒童的權益;為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做準備。形成自己的學前教育理念與相關法律意識,能遵守學前教育法律法規的規定,提高個人及其他團體對學前教育和學前兒童的重視。
“學前教育政策法規與職業道德”課程本身自帶思政要素,從具體教學內容中提煉出相應的思政主題,按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及課程邏輯結構先后劃分為四個教學模塊。
教育模塊一的主題為:愛國守法。這一部分主要講解教育法的基礎知識,了解教育政策、法律與法規的概念、特征及其關系,學習教育法律關系的構成,我國教育法律的淵源,我國的立法體系和教育法監督的主體等。主要介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在普法過程中讓學生深入地了解我國行政體制,熱愛祖國,知法守法。
教學模塊二的主題為愛崗敬業。該模塊主要圍繞《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園長專業標準(試行)》《幼兒園管理條例》等進行講解。這一部分主要涉及幼兒教師應具備的條件和應掌握的專業素養與能力、幼兒園的辦園、科學管理等,讓學生了解幼兒園教師的工作內容與性質,明晰教師的權利與義務,依法執教。并形成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熱愛本職工作,用一種恭敬嚴肅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的意識。
教學模塊三的主題為關愛幼兒。該模塊主要涉及幼兒的保育和教育要點、家園合作、幼兒園課程的實施等內容,主要圍繞《兒童權利公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托兒所幼兒園衛生保健工作規范》《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等進行講解。讓學生明確幼兒園教師的保教工作,更好的保護幼兒、尊重幼兒、關心幼兒,形成良好的師德風尚。
教學模塊四的主題為為人師表。該教學模塊介紹了《幼兒園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等,并通過講述我國投身教育事業,專門利人,毫不利己的教育家們的事跡,讓學生感悟教師職業道德中的優秀成份,批判地繼承古代師德的優秀遺產,以共產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和行為規范為指導,用以身作則,廉潔奉公的現代師德來要求自己,并終身學習,不斷修煉完善自我。
在立德樹人視域下,依據幼兒教師崗位能力要求,總結出“學前教育政策法規與職業道德”課程中所蘊含的德育元素,如表1 所示。

表1 “學前教育政策法規與職業道德”課程中的德育元素
為有效實現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綜合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方法,在周邊網絡全覆蓋的信息化環境下,依托超星學習通這一智慧學習平臺開展教學活動。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小組討論、線上競答、課堂案例接龍、自創習題等互動,引導學生從初識、再識到深入挖掘與實踐,充分利用課堂內外時間,共同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具體教學結構流程圖如圖1 所示。以教學模塊四——為人師表的教學實施過程為例:課前,教師制作并上傳陳鶴琴的視頻并通過學習通微信等網絡平臺向學生發布課前學習任務,讓學生思考法律與道德在教師職業中的體現;課中,師生共同探討陳鶴琴的人生履歷、教育事跡后,教師出示案例,解讀《幼兒園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和《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課后,學生圍繞“熊孩子惹到我,應不應該替他的家長教育他”進行辯論,促進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并通過邀請優秀幼兒園畢業生來學院開展師德師風的講座,學唱《幼師之歌》等活動,深化學生對師德的認識并提高專業認同感。

圖1 具體教學結構流程圖
課程考核評價分為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主要考評學生的學習態度,課程中的表現和學習任務完成情況。過程性評價主要包括學生在學習通、QQ、微博等網絡平臺上參與學習,完成相關課程任務的情況,課堂參與度,課堂表現(包括提問、發言等)和課后作業的完成情況。結果性評價以學生的期末考試結果為參考。同時,通過采用組內互評、組間互評、學生總結自評等方法,實現全過程、多元化評價。
從教學理念來看,本課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合理提取了課程中所蘊含的德育元素并將其巧妙地融入課程;教與學的過程以學生為中心,將課堂還給學生,不斷啟發學生思考,強調通過自我實踐感知新的知識,建構個體知識體系,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教學手段來看,信息化技術的綜合運用,如用網絡學習平臺豐富了教學內容、用移動APP 方便學生隨時隨地學習,能更生動形象地將較抽象的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并且利用學生擅長使用互聯網的行為習慣,在網上發布學習任務和學習討論,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學習方法來看,本課程強調對話與實踐,重點在談話中、親身操作中,讓學生用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做到學以致用。[5]通過院企合作,讓學生深入一線工作,開拓教育視野,總結教學經驗。最后從專業特色資源的融入來看,借助學院的獨有的資源《幼師之歌》,滲透幼兒園教師良好的職業道德,讓學生從歌曲中感悟職業價值。
課程實施以來,收獲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出勤率相比從前大大提高,課程訪問量上升,課堂中的師生互動更加頻繁,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增多,課后作業完成情況較好。通過學生課后的訪談和調查,了解到學生對課程的感受“學習的過程比較有意思,學完感到充實”“教學方法多樣,比較引人注意”“雖然法規這類學習內容比較枯燥,但老師讓我們自己查資料,可以促進我主動思考。而且學習內容都是工作中會遇到的問題,所以很實用”……此外,學生的專業認同感也有所增強,課堂結束后的再次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與前測結果對比發現學生變得更加喜歡自己的專業,對專業更有興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