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璐 汪潔 程妍 鄭加慧 黃榮 劉圣楠
摘要:近年來,部分大學生選擇在空余時間去做兼職。服務生、培訓班輔導、發傳單等都是備受大學生青睞的兼職。由于大學生法律知識薄弱,社會經驗淺薄,常在兼職中被欺騙或克扣薪資,甚至身份信息暴露,陷入非法中介的圈套。為了保證大學生的高效安全的兼職工作,文章通過問卷方式進行調查研究,開發網絡模式將大學生與學校、企業有機結合,從而實現學校企業以及學生的三方共贏的局面。
關鍵詞:大學生兼職;校企合作
一、基本調查概況
調查對象主要針對安徽合肥地區在校大學生,主要學校有安徽三聯學院、安徽建筑大學、安徽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共計收獲4000份問卷。調查時間自2019年3月到2020年2月。有效問卷3568份,有效率為89%。問卷共設有15道選擇題和5道主觀題,主要針對兼職選擇類型,兼職的主要目的,獲取兼職的渠道,主觀對于兼職的態度,是否有上當受騙經歷以及受騙后的處理方式。問卷從多方面了解了大學生的兼職情況,在充分調查后形成了基本研究概況。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隨著時代的發展,企業的內部思想也產生變化。部分企業對于大學生兼職的需求也比以往更旺盛,并且大學生兼職已經越來越普遍。但是企業與大學生的關系并不是相對等。由于企業自身需要,使得大學生兼職逐漸多元化、多樣化。然而大學生兼職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掌握知識不足、專業技能缺乏、對合同法的不了解、自身安全的不保障,本文對于兩者之間的問題作出如下的分析報告。
第一,大學生兼職的需求量大并且企業需要兼職人員進行基本運營。根據現有的調查問卷數據顯示,56%的大學生認為在校兼職是必要的,25%的大學生認為在校兼職并不是必要,19%的大學生認為在校兼職是非必要的。從上面的分析可知,大多數學生認為在大學期間適當的兼職是必要的。
第二,企業提供兼職崗位但是大學生沒有一個獲得兼職信息的有效渠道。大多數學生通過朋友介紹的兼職是較為單一的勞動性工作。同時由于大學生的專業技能不足及情感的不成熟,因此大部分的學生會選擇發傳單,做服務員甚至是玩偶娃娃等簡單的工作。
第三,大學生在企業內的兼職權利無法得到相應保護。企業的發展經歷過諸多磨難,對于社會的規則了解較深。但大學生生活在一個較為單純的校園環境中,對社會上的一些潛規則并不了解。因此在找兼職時大學生會面臨一些困境:工資拖欠;克扣工資;兼職時間與薪酬不對等;扣押身份證;被中介機構騙取錢財;陷入詐騙與傳銷等問題。
對上述問題的分析得出,隨著經濟發展的提高和智能化的普及,大學生就業充滿了壓力。經濟的迅猛發展,使科技也大為進步,許多行業出現了智能化替代品,大學生畢業后就業壓力大,提前兼職可以多積累工作經驗。而如今企業與高校合作緊密,給不同專業的學生提供機會去實習。學生可以利用機會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和知識素養。企業招聘與求職者找工作是一個雙方抉擇的過程,企業希望招聘到的人能迅速的適應崗位的要求,為企業做出貢獻,而兼職者也希望有一個好的平臺發揮自己的優勢,為自己提供工作技能成長的空間,提供好的待遇與福利。
三、兼職風險研究
(一)大學生兼職風險
1. 法律方面
大學生兼職的相關法律法規還不處于完善階段。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在校學生在課外時間勤工助學,不屬于就業概念。在企業與大學生未建立勞動關系的基礎上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因此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沒有武器來捍衛自己的權利。
2. 社會方面
國家相關機構的不作為。缺失對大學生兼職合法權益的保護。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誠信體系還未完全建立起來,無良企業會利用其漏洞為自己謀取經濟利益。
3. 企業方面
部分企業缺失社會責任感。企業為了降低人工成本而獲得最高收益往往會對兼職生的薪酬進行篡改,惡意拖欠兼職生的勞動報酬,對兼職者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
4. 中介方的違法欺騙
中介商是聯系企業和學生的橋梁,學生通過中介獲得企業的招聘信息,企業通過中介發布兼職需求。但不是所有的中介機構都依照法律法規正規營業,部分黑中介為了獲取短期的經濟利益,向大學生提供虛假不實的信息并騙取中介費用,甚至利用大學生涉世未深,社會經驗不足的特點對其蒙騙,該行為損害了兼職學生的合法權益,使兼職風險加劇。
5. 學校方面
一是學校提供的勤工助學崗位不足。校內采用的勤工助學計劃無法滿足兼職學生的兼職需求,因而大學生只能利用課余時間尋求其他途徑,開始到校外尋找兼職機會,從而增加了兼職風險,甚至人身安全都無法保障。二是學校對學生的兼職管理不到位,學校在維權方面的資源和途徑比較缺乏,不利于學生挽救自身損失。學校認為學生尋找兼職是自主行為,因而并沒有過于加強管理和引導,大學生維權工作坎坷的主要原因是學校沒有進行及時地協助。三是宣傳兼職廣告的現象在學校大肆盛行,校方沒有對兼職廣告進行過濾管理。因而校園的兼職廣告中常常隱含著虛假信息,校方應加以事前控制來保障兼職學生的自身利益。高校管理職責的缺失,造成學生在選擇兼職時常常掉進不法分子的陷阱里。
(二)企業招聘兼職風險
1. 成本損失風險
企業的人力資源在進行招聘時,會花費一定的時間和金錢成本。當招聘到合格且合適的員工時,那么企業將會漸漸收回招聘成本。而當企業招聘到不合格的員工時,只能按照勞動法將其辭退并賠償勞動者損失。企業為招聘支付了經濟成本卻不能從中獲取利益回收該成本,造成企業的經濟損失。
2. 人才測評風險
現代市場勞動者素質良莠不齊,沒有科學的測評程序和技術對勞動者進行測評篩選。通常情況下,只能依靠檔案和簡歷對其作出判斷,從而導致無法對人才的能力、素質做出真實有效的判斷,很容易錯失優秀人才。
3. 法律及文化風險
企業作為社會的一份子,享受著現代經濟社會高速運行下福利的同時必然受到社會中法律和文化的約束。因而當發生沖突時,企業的招聘兼職工作可能會被強制終止,對企業的經營管理和公關形象造成影響,給企業帶來危機。
四、對策與預期
作為企業,拓寬多方面渠道,提供優質的崗位。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兼職的需求量大,大多數學生認為在大學期間適當的兼職是必要的。然而大學生并沒有一個獲得兼職信息完整的渠道,通過身邊同學的訪談后,一般了解到的兼職信息為QQ群或者是微信群,當然也包括了朋友推薦甚至是跟風。因為大學生的專業技能和情感的不足,所以介紹的工作大部分是較為單一的勞動性工作,例如發傳單,做服務員,家教,快遞分揀員甚至是扮演布偶娃娃等簡單而單一的工作,對于日后的工作方向不僅不能提供幫助,而且沒有實質性的經驗。所以將開展與學校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優質崗位,并且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來源,獲得與專業相關的工作,讓大學生獲得選擇符合自己需求的優質兼職的機會。
作為企業完善制度體系,提供就業保障。因為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其兼職行為不等同于就業,同時不受勞動法保護。對此,原勞動部頒發的《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第12條規定:“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目前大學生兼職需求量過大,且沒權益保障,政府能完善法律體系,企業也要制定關于兼職的企業條例,為大學生兼職提供可依賴企業制度和法律保護。
作為企業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為大學生提供兼職機會。由于大學生缺乏工作經驗,企業對大學生兼職進行專業培訓,不但可以提高大學生的技能,更能展現企業文化,此舉也將為企業樹立良好社會形象,提高美譽度。
關于實現校企雙贏,可以從減輕企業的負擔這一角度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留給別人”。具體做法是根據不同企業的不同性質和具體情況安排實習生的人數和具體工位,這一做法既減輕了企業的負擔,又使學生真正得到鍛煉;將學校智力因素與企業生產要素緊密結合起來,積極參與企業新產品開發和新技術引進,為企業提供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服務,同企業共同攻克技術難題,協助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能力,使企業在協助學校開展工學結合的同時,也得到了校方的技術援助;三是學校利用優越的辦學條件,可為企業承辦各類培訓班,并與企業共享學校資源等。通過一系列的校企合作措施,實現企業與學校資源最大化的利用。為學生提供充分安全有效的兼職崗位;學校通過工學結合,提升了學校的社會實踐能力;企業也增強自身了商業實力。
目前大學生生存壓力增大,父母經濟承擔力也加重,故而大學生想兼職的意愿日益強烈。面對如今市場高質量人才的缺乏以及勞動力素質低下的背景,作為企業對人才十分渴求,國家也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新,為此我們希望和學生還有學校能夠長期合作對兼職人才進行培訓來提高勞動力素質和質量,指導學生從事兼職,使學生在豐富課余生活的同時不僅鍛煉了能力還獲得相應的報酬,通過三方的合作,提供優秀的人才,同時也對大學生兼職安全問題負責,解決“兼職難”“用工難”問題,提高高校就業率的同時,讓學生在兼職中積累經驗發揮自己的長處,提高自身競爭力,為以后的就業做好準備,達到三方共贏的局面。
五、意義
成功經驗證明,校企合作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公益事業,在回報社會方面有不小的成就。校企合作也是發展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有力措施,對于建立和諧美好社會有積極作用。從學校角度來看工學合作是學校和企業聯系的橋梁和紐帶,通過進一步加強校方與企業的商務合作,在工學結合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從而實現學校與用人單位的合作“雙贏”。下面是校企合作對企業的意義。
一是實現企業用人需求,滿足企業運營,使企業處于飽和運營狀態。為擴大企業規模和補充離職人員所產生的空缺,我們需要吸納優秀人才,使專業人才與崗位相匹配,最大程度提升企業綜合實力,這對于企業增強自身的競爭優勢至關重要。
二是有利于塑造企業外部形象。在招聘過程中應聘者通過校招網站了解企業文化和企業需求,從而分辨與自身專業相匹配的崗位,達到專業對口,學有所用。從而節約了企業的人才培養成本。
三是豐富了企業文化。應聘者的工作經歷、經驗,教育背景和閱歷以及思維方式等各異,在解決問題時會產生不同的方法和見解,采取不同的措施應對,使企業文化向多元化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專業人才輩出,企業也對其更要求嚴格。為實現企業人、崗和組織的最佳匹配,達到因事設崗、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目的,通過校企合作培養高級人才是企業獲取所需員工的重要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陳福萍.兼職大學生勞動權益的法律保護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2.
[2]王匯杰.法學視角下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D].蘭州:蘭州大學,2010.
[3]潘正雨.在校生勞動法主體資格司法實踐中的問題與立法建議[D].長沙:湖南大學,2010.
*基金項目:國家級創新訓練項目“合肥大學生在外兼職情況調查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1910959053);省級創新訓練項目“合肥大學生在外兼職情況調查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1810959101)。
(作者單位:安徽三聯學院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