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唐歡歡 張士民

摘要:混齡教育有其獨特的價值:多維立體的環境為幼兒成長奠定社會意識和自我認知的基礎,多維立體的課程為幼兒成長提供豐富的營養和成長土壤,多維立體的教學讓幼兒成長有著個性化和多樣化的樣態,多維立體的評價讓幼兒成長多元發展、個性張揚。從教育的理性分析來看,混齡教育其實是在尊重幼兒生長的客觀規律,尊重幼兒之間的差異,積極挖掘和利用這種差異,有效促進幼兒科學發展的一種實踐范式。
關鍵詞:混齡教育;多維立體環境;課程教學;課程評價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7A-0112-05
混齡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將不同年齡的幼兒編在相同的班級一起游戲、共同生活、互助學習。但其實混齡教育并不是新話題,因為早在幾十年前,就有很多幼兒園因為條件艱苦、師資缺乏等原因,被動地開展了混齡教育。當然,說“新”是因為混齡教育本身具有獨特的教育優勢,將幼兒間的天然差異作為資源并充分挖掘利用,使其成為助力幼兒成長的豐富營養。因此,在一些教育發達的國家和城市里,人們重新審視混齡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并積極嘗試混齡教育實踐。近年,筆者主持參與了江蘇省十三五重點規劃課題“兒童中心取向:幼兒園混齡課程設計及實施研究”,從實踐中充分認識到了混齡教育獨特的價值和魅力。
一、真實的環境帶來多維的角色體驗
“學校即社會”,這是美國著名教育家J. 杜威的觀點。幼兒的成長環境需要模擬接近社會的形態,才更有利于幼兒的成長,促進幼兒的心智成長和社會發展。混齡班級就相當于一個“小社會”,有不同年齡的孩子,他們共同生活、共同學習、共同游戲。每一個孩子都是這個小社會的一員,同時也保留著各自的空間、興趣和喜好,自然地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交往互動。不同年齡、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自然地形成了一個認知和互動的立體空間,他們彼此合作、交往、分享和互動,并不斷產生思維的碰撞,獲得了不一樣的體驗和機會。
混齡教育家庭式編班,對克服獨生子女社會適應不良的現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發現,異齡互動產生各種碰撞,能夠幫助幼兒形成正確的人際交往態度與技能,克服自我中心,培養良好的社會行為規范,為形成積極健康的個性奠定良好的基礎。混齡教育實踐中,我們還看到幼兒角色從固化向動態發展。混齡班由30個不同年段的幼兒組成,隨著幼兒的年齡增長,小齡幼兒不僅是年齡和身體有變化,他們的認知、語言、心理、思維方式也在發生變化,在班級里的角色和地位更是在不斷變化,他們逐漸從一個需要被照顧的“弱小者”,變成被需要的“強大者”。混齡教育為幼兒的發展變化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促進了幼兒的社會化進程,使得幼兒的身心同步發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獨生子女身上容易出現的問題發生。
二、以豐富的課程支持多維的學習體驗
課程是幼兒發展的核心和關鍵。混齡教育的課程自然不能照搬傳統的幼兒教育課程,必須依據混齡班的幼兒群體特點,創編適合的課程。
首先,立足園本,有效利用自然環境。教師除了解幼兒外,還要對園內外的自然條件了如指掌,善于將這些資源為己所用。我園依據獨特地理位置和周邊環境,最大化地利用園本資源,探索其中蘊含的教育價值,開發種植小菜地、魚植共生循環水系統、空中花園等。小菜園里,幼兒了解植物的生長周期和規律性,學會觀察,嘗試記錄。教師放手讓幼兒進行探索,幫助他們體驗新奇的活動,感受播種的辛苦、收獲的喜悅、分享的快樂,最終養成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好品質。空中花園里,花卉植物琳瑯滿目。混齡班的小朋友大帶著小,小牽著大,三五成群結伴地走進美麗的空中花園,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找找自己喜歡的花,你一言我一語,議論不休。幼兒有的在空中花園里寫生,有的為植物制作圖文并茂的掛牌,標注了植物的名字、照顧方法、喜好等信息,儼然成了它們的小主人。
其次,利用差異,培育“社會資源”。混齡教育因混齡編班,幼兒由同齡交往走向異齡互動,班級內形成初級的社會形態。不同年齡段的幼兒之間的朝夕相處,使混齡班級自然而然地呈現出更為豐富的“社會角色”。相較平行班級而言,幼兒多重角色的相處與轉換,必然形成更為自然豐富的“社會資源”。正如蒙臺梭利所說,“混齡班有利于幼兒交往、合作,拓寬幼兒的思維空間。兒童向兒童學習比向成人學習會更自然而有效,模仿起來更容易,而且不感到受壓抑。”[1]學齡前兒童對新鮮事物飽有探究精神并善于模仿,喜歡與比自己大的兒童一起游戲,但又相對缺少交流的經驗。在混齡班里,幼兒無論年齡大小,相互學習、交流、影響的機會無處不在。異齡互動的環境使小齡幼兒有更多的機會向大齡幼兒學習,并獲得幫助,增強合作的意識。同樣,大齡幼兒通過幫助小齡幼兒獲得愉悅的體驗,促使他們進一步調整自身的行為,以得到更多的贊揚和滿足。我們發現,在混齡編班時,預設出現的負面情況如以大欺小、爭執、能力弱化等并沒有出現。相反,異齡互動進一步增加了伙伴之間的互助、大小組之間的交流。
同時,這種互助和交流是積極的、正面的、有效的。小齡幼兒會通過觀察大齡幼兒的行為受到積極或者消極的反饋來端正自己的行為;大齡幼兒則不斷地提醒自己——自身的行為在被小齡幼兒模仿和學習,因此要保持積極的、正面的行為示范。如在班級常規建立方面,大齡幼兒已經逐漸形成了比較穩定的行為規范,小齡幼兒在行為規范的養成初期,基本是在觀察大齡幼兒的行為表現,從而不斷地修整自己的行為習慣。當小齡幼兒受到積極正面的鼓勵和夸贊后,就越堅定了向大齡幼兒學習的動力。當然,當大齡幼兒因為某個不適宜的行為或者表現受到教師的批評時,小齡幼兒也會開始分辨模仿該行為的適宜性,做出自己的判斷。諸如這樣隱性的正面影響很多,和諧的混齡環境能夠幫助幼兒比較容易地建立起集體團隊意識,更傾向于合作解決問題,而非競爭。
再次,以師生創編的形式自主設計游戲課程。混齡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在內容的選擇上首先要源于幼兒自身的興趣和經驗。游戲活動是混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善于發現他們的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開展混齡童話劇主題活動、體育運動類活動等,可以滿足他們好動、想動的欲望。在童話劇活動中,從討論什么是童話劇,表演童話劇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到道具、邀請卡、座位牌的制作,宣傳海報的設計,再到彩排等環節,都是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戶外陽光體育游戲活動也很重要,幼兒可以在大操場上按照環形內外的游戲項目自由選擇角色,如外環有快速奔跑區、翻爬區、跨欄區、鉆滾區等,可以盡情釋放幼兒好玩好動的天性,鍛煉體能和韌性;內圈有小型多樣的互動小項目,游戲動作稍柔和一些。內外圈形成鮮明的對比與互補,兩圈互不干涉,幼兒可以各取其樂。
實踐中我們發現,跟著幼兒的步伐推進課程的創編,有著特別的價值和意義:幼兒在快樂的課程里自由活潑地生長;教師在與幼兒一起創編課程中,更懂得兒童和如何設計課程,提升了自身的素質。
三、以多樣的活動關照多維的經驗獲得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2]幼兒實際生活便是我們混齡課程開展的依據和來源。混齡班級一般有三個年齡層次的幼兒,混齡幼兒在開展活動的時候,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狀況,這就要求教師甄別幼兒的狀況,選擇合適的教學形式組織活動,讓不同年齡段的幼兒都能夠在原有經驗上得到成長。在混齡課程活動開展時,要采用多種形式與策略,其中包含混齡大組集體互動活動,混齡小組、同齡大組和同齡小組集體活動等。混齡班級的教師對每一個兒童的特點要做到了如指掌,有針對性地制定混齡的教育方案,針對不同年齡的兒童設定分層目標,使班級所有的兒童均在原有水平上獲得發展。如在生活活動中,根據活動內容以異齡小組和同齡大組交互進行;在競賽類活動中,采用異質分組,將每個年齡層次、能力大小的幼兒分到各個組里;在以觀賞游歷為主的活動中,則根據愛好優先、親疏關系優先,讓幼兒自由組合。
此外,教學要了解學生的起點,因材施教。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在“最近發展區”理論中提到,孩子能夠獨立完成的最困難的任務和孩子能夠在他人協助下完成的最困難的任務之間的差距,也就是實際的發展水平和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3]。而混齡教育則強調,在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下,在各自的最近發展區內,能通過合作、探索、觀察、模仿、交流等互動學習來獲得自身需要和成長。筆者認為,不管是幼兒自發的學習活動,還是教師發起的學習活動,讓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充分體驗、分享彼此之間不同的經驗是關鍵。以“移栽青菜”活動為例,在種植活動時,我們組織幼兒從家中帶來各自的鏟子挖土、栽種。每個孩子都準備好了要大干一場,紛紛走到菜地,找好自己的位置,也迅速幫青菜找好了合適的“家”。可是沒一會兒,一位學生高舉著手中那把色彩艷麗的鏟子,在菜地那頭大喊:“老師,我的這個鏟子挖不動土,青菜進不去土里。”教師便組織大家討論:什么鏟子好使?年齡小的幼兒更容易被鏟子的樣子顏色所吸引,年齡大有過鏟土經歷的幼兒則知道硬度高、結實的鏟子更好用。教師又讓大家都用一下,幼兒便很快形成共識:漂亮的塑料鏟子太軟了,挖不動土,而鐵鏟子最好用,能夠挖得很深,菜根就容易放進去。經過這次活動后,再組織收割青菜活動時,大家都有意識地帶來了鐵質的工具。教師在教后反思:只有自己親身經歷與體驗,才能收獲真正屬于自己的經驗。正如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所說:兒童的思維是在活動中、操作中不斷形成和發展起來的[4]。教學有效,就應該遵從兒童的認知基礎,并實施能夠得著的教育影響才會取得最佳的效果。
再者,教學要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力,促進個性發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強調:“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力,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5]混齡教育中,生活、游戲和學習都能促進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比如班級內的區域游戲要注重材料投放的層次性,需要根據幼兒的實際需要和水平判斷其在區域中需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和層次。因此在幼兒選擇活動區域時,教師應該做出適當的指導和干預,關注個體差異性。如在美工區,組織幼兒結合主題活動“我運動我快樂”制作運動小達人,我們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能力的幼兒,分三個層次制定目標、任務要求和材料選擇(見表1)。
布魯納曾說過:“教育對象是在教師提供的材料中進行學習的,教師提供的材料,必須尊重幼兒在心理發展上的速率。”[6]因此提供足夠多的材料,可以滿足不同的發展需求。尊重幼兒個體差異,尊重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已有經驗和實際需要,在幼兒自由選擇的基礎上,教師觀察幼兒與材料的互動,了解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發展水平,適當給予引導和幫助,鼓勵能力強的幼兒按照不同的要求操作活動,鼓勵愿意接受高一層次的幼兒“跳一跳”。
四、以日常的評價引領多維的個性成長
教育評價的根本宗旨是促進兒童、教師、課程三者的成長。《綱要》中指出:教育評價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適宜性、有效性,對教師工作的調整、改進提供了依據,是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手段[7]。幼兒的發展是整體的、全面的,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習特點決定了幼兒教育必須是整體性的教育,教育評價也應該基于幼兒的整體和全面而展開。混齡教育作為實驗項目,教育評價往往還具有導向性和結論性的意義。對此,評價理念決定了評價手段和方式。隨著多元智能理論的普及,建構多維立體的評價成為幼兒教育界的共識。在混齡教育實驗中,評價手段和評價方式呈現多元化,評價的角度也是多向的,其宗旨是促進幼兒的個性發展。
1.從診斷性評價傾向于發展性評價,關注幼兒的個體成長。混齡教育中,教師通過觀察和記錄孩子在過程中的行為表現,進而對幼兒分析評價。設計幼兒評價的量表,包括幼兒健康與動作發展評價、幼兒認知與語言發展評價、幼兒品德與社會發展評價、幼兒習慣與自助能力評價等四大板塊,涵蓋幼兒品德、習慣、學習、交往等多個維度。教師在各項指標的觀察中,給予幼兒相應的等級判斷,以每學期一次的橫向分析、三年一次的縱向分析,客觀地呈現出幼兒的生長發展趨勢。園所從橫向比較轉化為縱向觀察,可以科學地梳理幼兒的發展軌跡,為家長的家庭教育提供參考和依據。
2.從籠統性概括轉變為細節性描述,重視幼兒的行為分析。在混齡教育實踐中,除了常態的觀察和評價外,教師還經常進行個案研究和觀察日記,記錄幼兒的日常表現。教師可以在積累有效素材后,視情況進行一個階段的總結,描述幼兒的行為表現和發展變化,其中要有寫實性的描述。這樣的評價更趨中性、客觀,在一個更長區間內讓幼兒的生長自由舒放。
3.從單一性評價轉移為多維度評價,注重幼兒的全面發展。幼兒評價忌單一主觀,倡導多維多元。因此,在混齡教育中,我們嘗試以兒童為評價主體,創設真實的游戲情境,在自然、寬松、常態的環境中,組織自我評價、伙伴評價、師長評價。評價細則也根據評價主體的不同而不同,盡量根據評價主體熟知的環境和生活對幼兒進行評價。這樣的評價涵蓋了幼兒成長的全時空,多緯度地還原了一個真實立體的幼兒。同時,在進行分析比較時,我們采用雷達圖、坐標曲線等數據圖示化工具,將幼兒的發展放置于多維的坐標中,讓家長和幼兒能直觀看到自己的成長位次和發展脈絡,為后續的發展規劃提供參照和依據,也為教師改進教學提供學情基礎和優化方向。
幼兒的發展評估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累積的過程,搜集評價信息以日常觀察為主要手段,建立在真實記錄、綜合分析的基礎之上。混齡教育因幼兒群體的特殊性,更需要重視過程的觀察和積累,以及持續觀察的必要性,通過建立多維立體的評價,更加客觀準確地反映幼兒的發展狀況。
總之,混齡教育相對于同齡編班的幼兒教育來說,有些另類特別。然而,從教育的理性分析來看,混齡教育其實是尊重了幼兒生長的客觀規律,尊重了幼兒之間的差異,并積極挖掘和利用了這種差異,有效促進幼兒科學發展的一種實踐范式。以筆者所在園的實踐看來,混齡教育給幼兒成長搭建了一個多維立體的時空,給幼兒發展提供了一個生態的、富有個性化的成長舞臺。
參考文獻:
[1]蒙臺梭利.蒙臺梭利教育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8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58.
[3]Laura E.Berk,Adam Winsler.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M].谷瑞勉,譯.臺灣:心理出版社, 1999:44
[4]吳福元.皮亞杰兒童思維發展理論與教育[J].教育科研情況交流, 1982(4):27-30.
[5][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2017年版)[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7:1-14.
[6]布魯納.布魯納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121.
責任編輯:李韋
Mixed-age Education: Constructing Multi-dimensional Time and Space for
Children's Development
YANG Fan &TANG Huanhuan & ZHANG Shimi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High School Jiangning Branch, Nanjing 211000, China)
Abstract: Mixed-age education has its unique value: the multi-dimensional environment lays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 awareness and self-cognition for the growth of children, the multi-dimensional curriculum provides rich nutrition and growth soil for the growth of children, and the multi-dimensional teaching allows children to grow up with a personalized and diversified appearance, multi-dimensional and three-dimensional evaluation allows children to grow with diversity and develop individuality. From a rational analysis of education, mixed-age education is actually a practical paradigm that respects the objective laws of childrens growth, respect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ldren, and actively taps and uses such difference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Key words: mixed-age education; multidimensional environment; curriculum teaching; curriculum evaluation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重點自籌課題“兒童中心取向:幼兒園混齡課程設計與實施研究”(2016-b/2016/02/196)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0-05-25
作者簡介:楊帆,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寧分校幼兒園(江蘇南京,211000)園長,一級教師;唐歡歡,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寧分校(江蘇南京,211000),一級教師;張士民,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寧分校(江蘇南京,211000)校長,正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