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素磊 王樂 張毣 崔曉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步受到沖擊,由于其傳播性質的特殊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陷入繼承和流傳的危機之中,面臨著失傳的危險。而嚴肅游戲作為傳播知識的有效手段,越來越被更多的人接受,因此,本文以嚴肅游戲為基礎,以土族盤繡為主題,探索挖掘工藝文化特色,讓用戶在游戲中了解和學習土族文化和盤繡工藝,對土族盤繡文化進行宣傳和保護,促進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傳承。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嚴肅游戲;土族盤繡
一、嚴肅游戲的定義及發展現狀
(一)嚴肅游戲的定義
嚴肅游戲有多種風格形式,是計算機游戲的一種,但其核心目的并非以普通的游戲娛樂為主,而是采用寓教于樂的游戲形式,通過對現實事件的模擬,讓用戶在游戲過程中接收一些信息,得到學習、訓練或者治療。因此,嚴肅游戲也被稱為功能游戲、教育游戲或是應用游戲。發掘游戲娛樂之外的功能是近年來社會關注的熱點,嚴肅游戲自誕生以來,在軍事、醫學、教育等諸多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嚴肅游戲的發展現狀
嚴肅游戲在國內的起步較晚,現仍處于發展的起步與摸索階段,于2010年嚴肅游戲峰會后才逐漸被大家所定義和認知,在應用方面當前也處于探索階段。但是嚴肅游戲作為一種復合的、互動式的藝術形式,結合了新技術、交互媒體和情感敘事的潛力,可以激發年輕的“數字原住民” 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促進文化傳播。所以近兩年來,“游戲+文化”已成為中國游戲行業發展的新趨勢,是宣揚文化的生動載體。
嚴肅游戲與文化遺產結合時,文化遺產被賦予游戲化屬性,采用游戲的機制和思維去吸引用戶,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游戲化作為本文研究的根本,將現實生活中的元素進行提取加工,進行更生動有趣的演繹與闡釋,使原本枯燥無趣的知識變得有趣而且更有吸引力,使用戶從現有的“為了學而學”向“為了玩而學”的理念轉變,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還可通過對游戲后臺數據的分析,提高知識體系傳播過程中對目標用戶投放的準確性,減少傳授成本,而且游戲的虛擬性以及可重復使用性可以讓用戶反復使用,也減少了一些資源浪費。
騰訊和網易在2018年不約而同地宣布布局“功能游戲”,并發布了多款以傳統文化為題材的游戲,如《尼山薩滿》《子曰詩云》《繪真·妙筆千山》等。以《尼山薩滿》為例,它是改編自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經典傳說“尼山薩滿”的一款節奏類游戲,講述的是一位名為尼山的女薩滿,通過自己的神力前往陰間,克服艱難險阻,幫助無辜孩童找回靈魂的故事。在游戲中,可以從尼山的視角來體驗這一段離奇古怪的冒險。作為一款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游戲,《尼山薩滿》采用了傳統的剪紙風格,在配樂上也不同于傳統的中國風音樂般輕柔,《尼山薩滿》的音樂粗獷、豪邁,具有很強的節奏感,能讓玩家更好地代入,仿佛自己就是正在冒險的尼山。在情節方面,游戲采用音樂劇模式進行敘事,分為多個章節,在章節首位會有劇情鋪墊,而為了提高可玩性,每個章節都有6個可收集物品,完成挑戰收集這些物品后可以查看關于《尼山薩滿》更多的故事介紹。《尼山薩滿》取得的反饋也是非常好的,獲得了2018年度游戲最佳視覺入圍獎。很多用戶反饋,因為該游戲是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所以才進行下載。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現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和人文關懷,代表著中國各族人民獨特的傳統智慧,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園。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文明生存發展的文化土壤,是當代中國發展文化軟實力的支撐。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中,人的傳承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是不脫離民族的生活生產方式的,是民族文化“活”的顯現。它依托于人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傳承方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是無形的,同一種文化遺產在不同時期或是不同地區也有不同的表現方式。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特殊性,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產生了諸多困難。首先有學者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和保護是互相排斥的,他們認為既然是遺產,那無疑是應該保持其原有狀態的,由此就順理成章地提出了“原生態”“本真性”等問題。但是一邊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文化特性,一邊又不肯融入現代元素,是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的。其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影響較大的是少數民族語言的消亡,許多少數民族的文化都是通過特有的語言記錄,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年輕后輩并不懂這門語言,從而導致文化的消逝,而且消息不對稱使傳承人收徒也變得困難。還有一些傳承人進入商業領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創新和開發,從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真性”產生了沖擊。
三、嚴肅游戲與土族盤繡的結合
(一)土族盤繡的開發意義
土族主要聚集在中原地區、藏族區和西域地區文化的交界之處,多種文化相融合,因此呈現出多元的文化特色。
土族盤繡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因鮮為人知而陷入繼承和流傳的危機。另外,因為盤繡工藝復雜,耗時耗力,不少土族的年輕人已經不愿意學習這門傳統手藝,盤繡的傳人出現了老齡化的趨勢,土族盤繡也因此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因此,筆者以盤繡為主題,探索挖掘文化工藝特色,將其與游戲的現代化技術相結合進行再創作,用戶通過在游戲中的親身體驗,了解學習土族文化和盤繡傳統工藝,以此來實現傳統文化和現代科學技術的融合,拯救瀕臨失傳的土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讓人們更好地了解中國少數民族及其文化的價值內涵,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延續。
(二)土族盤繡美學解析
土族盤繡不同于其他織繡手法,不需要其他輔助工具,也不需要用棚架,單憑雙手即可完成。盤繡的質感也很獨特,盤繡獨特的制作技法不僅使盤繡結實耐用,而且質感好,立體感強烈,給人以精妙絕倫、巧奪天工的審美感受,讓人為之感嘆。
土族有著“彩虹之國”之稱,強烈的視覺效果是土族盤繡特有的色彩設計特征。在色彩搭配的技巧上,土族人追求強烈的色彩對比,土族盤繡鮮艷大膽的配色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借助各種顏色各種色階由深到淺的彩線,通過靈巧的雙手制作出彩虹般絢麗的盤繡作品,在視覺感官上給人以美好的視覺享受。
(三)土族盤繡在嚴肅游戲中的應用
1.游戲內容設定。游戲劇情根據土族“彩色花袖衫”的民間故事改編而成,具有一定的神話色彩,通過玄幻的潤色和修飾使劇情不會乏味枯燥。在前章讓玩家了解主角小女孩的故事后,使其充當主角,親身體驗制作盤繡的過程。游戲主線是通過找尋物體并回答土族相關知識問題從而收集碎片來完成盤繡的制作。盤繡最特殊的點在于其“兩針一線”的繡法,所以在游戲中加入了手勢動畫,以此來讓大眾了解這項工藝。
2.游戲視覺設計。一是服飾。人物角色的服飾雖然在土族傳統服飾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現代化改造,但保留了土族的特色,例如錢褡褳、七彩袖和盤繡腰帶等。二是場景。主場景土族村落作為游戲場景的核心,設定濃厚的宗教氣息,這也是土族場景的一大特色,土族村民生活的村落大部分都是依山傍水,盤繡碎片收集的大場景是根據現實中土族村落進行改造的模擬場景,包含了土族日常的生活元素,遼闊的草原、清澈的湖水,還有標志性的裝飾。格桑花叢作為橙色碎片的收集來源,湖水是藍色碎片,麥垛則作為黃色碎片的原型,綠色碎片原型是草地,黑色代表的是泥土,紅色代表的是火焰。整體的場景設計是三維渲染成二維的場景,以青海當地的環境為主,運用特有的著色器進行渲染,給玩家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角色和場景環境的比例大小也有一定的控制,更接近于現實比例。土族信奉佛教,所以游戲風格主要以唐卡風為主,將唐卡元素和土族盤繡元素相結合,以平面化的上色方法、復雜的線條來體現出盤繡特殊的繡法工藝。三是顏色。土族最具有特色的是豐富的顏色搭配,彩虹般的顏色相互協調,帶給用戶鮮明的視覺沖擊和審美感受。
3.UI設計。游戲中所有字體選用具有民族風格的特殊字體,旨在與總體風格相符合。logo的字體設計融入了部分劇情和民族特色,從象形設計角度添加了唐卡佛像底座的蓮花組成“盤”字下半部分的“皿”字底,上面的“舟”字加入了劇情中神的元素和土族飄帶設計。“繡”字由飄逸的飄帶幻化而成,由此來表現“繡”字的柔美,展現盤繡工藝。
logo后面是一個具有土族代表性的盤繡圖案,細膩的線條表現出盤繡的特殊紋理,背景是唐卡風的土族自然風光,仍然以扁平化的線條為主,色調參考刺繡唐卡的顏色搭配。
四、結語
本文探索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嚴肅游戲的連接點,將土族盤繡文化與嚴肅游戲結合起來,通過本次研究,將文化知識與游戲模式相結合,為用戶搭建沉浸式學習情境,幫助其更好地進行系統的、有趣的知識學習,真正實現寓教于樂的學習模式。
參考文獻:
[1]楊媛媛,季鐵,張朵朵.傳統文化在兒童教育游戲中的設計與應用——以《邏輯花瑤》設計實踐為例[J].裝飾,2018(12):78-81.
[2]徐海峰.嚴肅游戲在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應用研究[D].沈陽航空航天大學,2019.
[3]百度百科“尼山薩滿”詞條[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尼山薩滿/22756757?fr=aladdin,2020-4-11.
[4]張永超.文化自信的生成邏輯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9.
[5]季中揚,陳宇.論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性保護[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1(04):59-65.
[6]黃仲山.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亮點與問題分析[J].城市觀察,2016(03):156-164.
[7]田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式創新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19(08):81-86.
[8]金昱彤.國家、市場、社會三維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D].蘭州大學,2014.
(作者單位:天津大學智能與計算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