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堅
【摘要】新中國成立70多年以來,我國政黨制度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形成了新型政黨制度。新型政黨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頂層制度設計,同樣還是國家治理體系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引領了從“管理”到“治理”的轉化,并著重突出了“治理”效能。基于此,本文從時代內涵、最新成果、顯著優勢及守正創新等方面來剖析中國共產黨發展的新時代力作——新型政黨制度。
【關鍵詞】新型政黨制度;多黨合作;政治協商;“治理”
一、新型政黨制度的時代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作為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偉大政治創造,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
新型政黨制度的時代內涵主要包含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從社會制度形態角度來看,新型政黨制度的關鍵是“領導”“合作”,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民主黨派積極開展合作,中國共產黨是唯一的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新型政黨制度重視發揚“協商、議事”的傳統。二是從政黨合作角度來看,新型政黨制度的核心在于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政協作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主要組織模式及政治形式,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前提,為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而團結奮斗,通過最大“公約數”構建最大“同心圓”,中國共產黨就是該“同心圓”的圓心。三是從治國理政角度來看,民主協商反映出的是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團體以及無黨派人士間的相互監督與政治協商,其根本目標在于讓各方訴求得以表達,盡可能地凝聚各方共識。四是從民主表達方式角度來看,《憲法修正案》(1993)的第四條添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的內容。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均承擔著保護憲法尊嚴、確保憲法“落地”的重任。人民政協應全面發揮專門協商組織及民主協商關鍵途徑的重要功能,避免民主協商的盲目性以及隨意性。
二、新型政黨制度的新時代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型政黨制度是時代發展的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一)核心內涵
新型政黨制度的核心內涵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縱覽新中國發展的70多年歷史,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包含各民主黨派、各民族、各團體、各界人士以及各階層等在內的全國群眾做出的重要選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本質的特征。辛亥革命以來,為挽救中華民族于危難之際,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都曾嘗試建立各式各樣的政治體制,然而最后都走向失敗。在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過程中,全國民眾及各民主黨派意識到唯有中國共產黨才可以挽救中國。1948年4月30日,中國共產黨發布了“五一口號”,得到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積極回應,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都表示愿意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新政權。
(二)基本要求
新型政黨制度的基本要求是堅持多黨合作,這是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在長時間的合作過程中累積的重要歷史經驗。在多黨合作中應嚴守“十六字”方針,即“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多黨合作的思想基礎為民族文化當中的“協和萬邦”“和而不同”以及“多元和合”等理念,踐行于新型政黨制度不斷發展的環節。在新型政黨制度中,所有團體與黨派均代表著自身所聯系的民眾,多黨合作是盡可能團結一切能夠團結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型政黨制度正是通過多黨合作這種具備強大包容性、代表性及政治整合能力的方式,團結全國人民,爭取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三)基本特征
新型政黨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堅持政治協商,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形式。在政治協商模式下,對于關乎國計、民生方面的重要問題,中國共產黨可直接與無黨派人士、民主黨派開展協商,通過規范化、制度化的運作體系匯集各方的建議與意見,促進決策的民主化。除此以外,無黨派人士與民主黨派還可通過各類渠道廣泛采集各個方面的意見,集思廣益,以履行好參政議政、政治協商以及民主監督等各項職能,確保國家重大戰略決策的合理性,進而實現本身的政治價值和使命。政治協商采用“有事好商量,眾人事情眾人商量”的方式,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全國人民的智慧、共識和力量。
三、新型政黨制度的顯著優勢
(一) 更高的凝聚力
新型政黨制度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可以“廣泛、真實、長期”地代表及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科學防止傳統政黨制度代表個別集團、少數人利益的問題。基于此,新型政黨制度可以將廣大民眾有效團結起來,密切聯系無黨派人士與各民主黨派,為實現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奮斗。與此同時,新型政黨制度不僅提出要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同樣還提倡要積極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主要包含民主監督、政治協商以及參政議政等。從根本上實現“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有事會商量”,在政黨協商這個制度途徑及民主模式的支持下,共同完成好中國的各項事情。大量實踐表明,新型政黨制度具有更高的凝聚力。比如:在新冠肺炎戰“疫”中,各民主黨派、全國工商聯堅決執行黨和國家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及時設置專門的工作小組、發出通告,強調所有人員都應將行動與思想集中到黨和國家所做的決策部署上來,全面發揮出智力優勢、人才優勢等,安排6萬多位民主黨派醫務工作者前往戰“疫”前線,圍繞疫情防控常態化、企業復工復產等重要問題開展調研、建言獻策,并且號召大家捐物、捐款,為全國戰“疫”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二)更好的執行力
新型政黨制度在規范化、制度化的部署下,匯集各方面的建議與意見、促進國家重大決策的民主化與合理化,具備較為顯著的效率優勢。當前,在部分國家內有著較為嚴重的多黨惡性競爭問題,解決問題拖拖拉拉,決策效率偏低。很多國家的主流政黨支持率大幅降低,政黨力量過于分化,國家政局異常繁雜、動蕩不安,導致經濟社會發展很不穩定。與其形成明顯對比的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有效防止了受地區利益、黨派利益以及階層利益等因素影響而造成的社會撕裂問題。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各民主黨派積極參加國家的各項事務,實現了民主和集中的高度統一,具備更強的活力,切實做到了“集中力量辦大事”,妥善處理好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新中國成立70多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多黨合作,進入新時代,多黨合作有著更加廣闊的空間。實踐表明,新型政黨制度具有更好的凝聚力。例如:自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各級政府部門共計派出了25.5萬多個駐村工作隊、總共選派290余萬名縣級以上黨政部門與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干部到“軟弱、渙散、貧困”村擔任駐村干部或者第一書記,為精準扶貧工作的實施提供“領路人”。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基層干部的工作能力,同時強化了基層黨組織的建設。
(三) 更強的廉潔保障
新型政黨制度始終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原則,科學防止了一黨缺少監督的問題,為構建廉潔型政黨提供強有力的保障。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外部監督和黨內監督相結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人民政協民主監督,重點監督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和重要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明確提出:“各級黨組織應當支持民主黨派履行監督職能,重視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提出的意見、批評、建議,完善知情、溝通、反饋、落實等機制。”新型政黨制度具備極強的民主監督效用,為確保權力的廉潔運行奠定了扎實的制度基礎。比如:中共湖南省委注重發揮各民主黨派的民主監督功能,在2012年到2014年的3年間組織各民主黨派開展以“同心系湘江,共護母親河”為主題的專項監督活動;自2016年開始民進湖南省委幫助民進中央對口湖南、其他的民主黨派湖南省委對口支援各市州開展精準扶貧工作;2017年,湖南省還安排無黨派人士及各民主黨派對洞庭湖和湘江的保護及治理工作進行民主監督。截至目前,湖南大約有6000名黨外人士在政府相關單位及司法部門任職。
四、凝聚中國智慧,推進新型政黨制度的守正創新
(一)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應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從現代化國家制度構建角度來看,政黨是現代化國家構建的核心主體,其根本目標在于實現國家的制度化及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提出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突出政治建設在黨的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新型政黨制度的題中之意,中國共產黨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管是中國共產黨與無黨派人士、各民主黨派間開展的政治協商,又或是中國共產黨在人民政協中與無黨派人士、各民主黨派以及社會各界間開展的政治協商,中國共產黨始終處在核心領導地位。這一領導地位是通過艱苦奮斗逐步形成的:在革命、建設、改革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發揮著無可取代的作用。在多黨合作過程中,各民主黨派享有憲法規定義務與權限范疇內的組織獨立、政治自由以及法律地位平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僅是人民與歷史的選擇,也是無黨派人士與各民主黨派自愿做出的選擇。大量實踐表明,唯有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可保證多黨合作事業始終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從而推進新型政黨制度的守正創新。
(二)不斷加強對新型政黨制度理論的研究
進入新時代,中國的新型政黨制度被賦予了更多全新的內容,亟待進行理論創新,以更好地指導新型政黨制度的全國實踐。新時代要推進新型政黨制度的守正創新,就要不斷加強對新型政黨制度理論的研究。
首先,更深層次地研究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理論來源,梳理、歸納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形成、發展、變遷的歷程及基本規律,新型政黨制度在促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中的巨大作用,針對政黨文化開展全方位的研究,積極培育新型政黨制度文化,深度分析新型政黨制度中“新”的具體含義,不斷摸索、實踐強化新型政黨制度建設的渠道等等。通過大量的理論研究以達到理論方面的足夠“清醒”,通過理論創新促進實踐創新,為提高新型政黨制度自信提供強有力的理論保障。
其次,建立健全政黨理論機制,打牢新型政黨制度的理論基礎。強大的理論自信不但需要扎實的理論基礎,更需要邏輯縝密、系統完備的理論機制。進入新時代,要在回答好“建設何種形式政黨制度”問題的前提下繼續回答好“如何高質量地建設此政黨制度”的理論問題。中國共產黨及各民主黨派作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主體,都需要不斷加大理論研究力度,不但應完成好新型政黨制度建設理論分析工作,還應完成好新型政黨制度功能運作理論分析工作,從機制建立層面整體性闡述新型政黨制度理論的系統化架構,最后通過健全的理論機制推動中國多黨合作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三)進一步加強民主黨派基層組織的建設
第一,加大對各民主黨派成員理想信念教育力度。可以安排所有成員全面學習落實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精神、組織“不忘初心,攜手前進”專項教育活動等,以持續堅定政治信念,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認同、政治認同以及情感認同等。號召各民主黨派的所有成員積極投身于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建設的偉大事業中。
第二,積極改革組織發展體系,強化各民主黨派的社會基礎。現階段,各民主黨派面臨著組織發展的難題及困境,所以需重視“外造形象、內強素質”。對于剛進入的新成員應做到“知人善任”,搭建能夠展示才華的平臺,激勵其參加各類黨務活動。通過代表性人物的案例進行宣傳,大幅度提高民主黨派的社會美譽度、知曉度及影響力,進而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進入到民主黨派中。進一步強化與各級統戰部門間的聯系,“巧借外力”推進民主黨派基層組織的發展。
第三,打造綜合素質較高的基層思政工作團隊。有意識性、計劃性地培育若干政治素質過硬、理論水平強、熱心民主黨派工作、作風踏實、熟練掌握現代化科技工具的黨員干部來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激勵其分析、歸納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特征及基本規律,積極開創基層組織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五、結語
綜上所述,新型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偉大政治創造,其形成及不斷發展有助于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以及經濟的高速發展,有助于在全球政黨舞臺上講好“中國故事”,有助于凝聚全國群眾的力量爭取早日實現偉大中國夢。新時代環境下,可通過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斷加深對新型政黨制度理論的研究、進一步加強民主黨派基層組織的建設等渠道,推進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守正創新。
參考文獻:
[1]翟桂萍,羅嗣威.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治理意蘊[J].理論與改革,2020(01):120-128.
[2]楊琳瑜.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六重邏輯[J].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0(04):27-33.
[3]陳愛蓓.準確把握新型政黨制度的豐富內涵[N].新華日報,2018-07-19.
[4]殷嘯虎.新型政黨制度法治化發展的理論與實踐[J].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8,000(005):29-35.
[5]崔建西.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蘊含的中國邏輯論析[J].湖北社會科學,2018.
[6]孫存良.新型政黨制度:中國國家治理能力的制度邏輯[J].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9,113(01):19-22.
[7]鄧凌.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發展的邏輯、動力與方位[J].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9(4):21-26.
[8]杜俊奇,張獻生.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人類政治文明的重大創制[J].統一戰線學研究,2018,2(003):5-12.
[9]張獻生.“五一口號”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奠基[J].黨史文苑,2018,000(006):63-64.
[10]曉云.“新型政黨制度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理論研討會在北京舉行[J].中州學刊,2018,263(11):179.
【作者單位:中共上海市浦東新區區委黨校(上海市浦東新區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