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艷 李銳

【摘 要】 目的:分析研究他汀類藥物與其他藥物聯用時所致的不良反應,并據此提出可行性建議。方法:選取本院86例聯合使用他汀類藥物與其他藥物治療的患者開展本次研究,納入時間為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所有患者治療期間均出現了嚴重程度不一的不良反應,觀察統計導致出現不良反應情況的他汀類藥物以及不良反應具體臨床表現。結果:引起不良反應的他汀類藥物主要有辛伐他汀、氟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其中所致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的為辛伐他汀,占比50.00%(43/86);聯合用藥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包括肝毒性、肌肉毒性、消化系統不適、皮膚不適、呼吸系統癥狀、泌尿系統癥狀以及神經系統癥狀等,其中發生率最高的為肌肉毒性,占比40.70%(35/86);聯用后出現不良反應的具體藥物主要包括抗病毒藥、降壓藥、抗凝藥、抗糖尿病藥以及貝特類調脂藥,其中尤以聯用降壓藥所引發的不良反應最多,占比34.88%(30/86)。結論:引發不良反應最多的藥物是辛伐他汀類藥物,聯用降壓藥所致不良反應占比最高,在制定具體治療方案時,需綜合考慮各種風險因素,保證聯合用藥方案的科學性及有效性。
【關鍵詞】 他汀類藥物;聯用;不良反應;辛伐他汀;降壓藥
他汀類藥物是臨床治療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首選藥物,其所獲療效不言而喻。在短時間內使用該類藥物進行對癥治療,在達到十分理想治療效果的同時,不會出現較多的不良反應[1-2]。但是隨著藥物治療時間的不斷延長,患者往往會表現出嚴重程度不一的不良反應情況,同時又加之同其他類型藥物的聯合應用,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風險會隨之進一步增加。如此不僅對療效產生不利影響,同時對患者的身體健康也會造成嚴重威脅[3]。鑒于此,本科開展了此次他汀類藥物與其他藥物聯用時所致的不良反應的研究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86例聯合使用他汀類藥物與其他藥物治療的患者開展本次研究,納入時間為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所有患者治療期間均出現了嚴重程度不一的不良反應。所有患者皆知情同意并簽署了相關意見書,并且本次研究獲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支持。其中男女性患者的比例為51∶35;平均年齡為(53.06±1.72)歲。
1.2 方法
觀察統計導致出現不良反應情況的他汀類藥物以及不良反應具體臨床表現。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聯合用藥后所致具體不良反應表現,主要包括肝毒性、肌肉毒性、消化系統不適、皮膚不適、呼吸系統癥狀、泌尿系統癥狀以及神經系統癥狀等,分別計算各自發生率并對比;對引發不良反應藥物種類進行總結分析,主要包括辛伐他汀、氟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分別計算各自發生率并對比;對引發不良反應的具體藥物進行分類總結,主要包括抗病毒藥、降壓藥、抗凝藥、抗糖尿病藥以及貝特類調脂藥,分別計算各自發生率并對比。
1.4 統計學分析
以SPSS 22.0統計學軟件統計處理所得數據,以%表示計數數據并實施卡方檢驗,統計值P<0.05時則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常見引發不良反應的他汀類藥物分析
引起不良反應的他汀類藥物主要有辛伐他汀、氟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其中所致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的為辛伐他汀,占比50.00%(43/86),氟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所致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分別為2.33%(2/86)、9.30%(8/86)、33.72%(29/86)、4.65%(4/86)。
2.2 不良反應臨床表現分析
聯合用藥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包括肝毒性、肌肉毒性、消化系統不適、皮膚不適、呼吸系統癥狀、泌尿系統癥狀以及神經系統癥狀等,其中發生率最高的為肌肉毒性,占比40.70%(35/86)。詳見表1。
2.3 出現不良反應的具體藥物分析
聯用后出現不良反應的具體藥物主要包括抗病毒藥、降壓藥、抗凝藥、抗糖尿病藥以及貝特類調脂藥,其中尤以聯用降壓藥所引發的不良反應最多,占比34.88%(30/86),抗病毒藥、抗凝藥、抗糖尿病藥以及貝特類調脂藥分別占比12.79%(11/86)、18.60%(16/86)、8.14%(7/86)、25.58%(22/86)。
3 討論
他汀類藥物的臨床應用十分廣泛,可有效改善患者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對于糖尿病、高血壓以及心血管疾病皆具有十分良好的治療作用。并且他汀類藥物具有耐受性佳、起效快的突出優勢[4]。但相關臨床研究指出,他汀類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有引發不良反應的風險,對患者的預后恢復產生了負面影響,大多數是因藥物之間相互作用、用藥配比不恰當以及用藥劑量欠合理有關[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引起不良反應的他汀類藥物主要有辛伐他汀、氟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其中所致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的為辛伐他汀,占比50.00%(43/86);聯合用藥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包括肝毒性、肌肉毒性、消化系統不適、皮膚不適、呼吸系統癥狀、泌尿系統癥狀以及神經系統癥狀等,其中發生率最高的為肌肉毒性,占比40.70%(35/86);聯用后出現不良反應的具體藥物主要包括抗病毒藥、降壓藥、抗凝藥、抗糖尿病藥以及貝特類調脂藥,其中尤以聯用降壓藥所引發的不良反應最多,占比34.88%(30/86)。
綜上所述,引發不良反應最多的藥物是辛伐他汀類藥物,聯用降壓藥所致不良反應占比最高,在制定具體治療方案時,需綜合考慮各種風險因素,保證聯合用藥方案的科學性及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雷銳.不同劑量他汀類藥物對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效果和安全性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5(09):1078-1080.
[2] 肖立運,李秀麗.瑞舒伐他汀聯合非諾貝特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療效及炎性因子的影響[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7,15(02):55-57.
[3] 龔勇,葛廣豪,馬江偉,等.不同負荷量他汀類藥物對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術后心肌細胞的影響[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16,14(11):1038-1043.
[4] 崔芳.血脂康在他汀類藥物致肝酶升高的不穩定型心絞痛老年患者中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01):221-222.
[5] 裴源源,馬云暉,馬曉路,等.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致急性腎損傷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6,25(09):1166-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