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巴拉克?斯坎旦爾
烏魯木齊市藝術劇院
在進行舞蹈藝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全面培養學生的舞蹈技能,而情感表現力作為舞蹈的一種高層次的技能需要學生在日常的訓練中去積累和揣摩,這樣才能夠將這種表現力充分融入到他們的舞蹈表演過程中,使表演更加能夠引起觀眾的喜愛和贊許。但是在以往的舞蹈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重于對學生舞蹈動作的糾正以及對于節奏感的把控,只要求學生按照音樂的節奏順利地完成動作,但是在此過程中沒有充分重視學生舞蹈表演過程中情感表現力的發揮。舞蹈教學僅僅停留在較為基礎和表面的階段,這樣的舞蹈教學方式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表演素養,也不利于幫助他們在舞蹈領域中獲得顯著的進步。因此,教師需要充分認識到情感表現力的重要價值,并且能夠挖掘影響其的各個因素,從而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提升學生的情感表現力。
在指導學生進行舞蹈表演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提升他們的情感表現力,這主要是因為舞蹈藝術本身就是一種聲畫結合的藝術,其中既有音樂的配合也有舞者本身所展示動作的配合,它們共同組建了舞蹈作品本身[1]。因此舞者在表演的過程中更需要生動的去展現出音樂和舞蹈動作的深層情感,從而有利于體現舞蹈作品的內涵,讓觀眾在賞析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這種情感表現力,并且能夠從中引發他們的共鳴。這樣的舞蹈作品才能夠真正受到觀眾的歡迎和喜愛,契合舞蹈作品的要求,給觀眾帶來更多藝術的享受。
在進行舞蹈表演時,學生通過提升自己的情感表現力可以在跳舞的過程中維護一種良好的表演意境。這無論是對于自身來說還是對于觀眾來說,都能夠從舞蹈表演中獲取更多的信息傳遞,能夠通過表現和觀賞舞蹈的兩方面都能夠看到其本身所滲透出來的情感要素。這樣的表演方式是舞者向舞蹈作品注入了更多的自身情感,這使得作品本身有了更為生動的靈魂,也是舞者進一步成就自身作品的基本要求。
在提升舞者對于舞蹈表演情感表現力的過程中,有幾個重要的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外部環境所帶來的重要影響,這里的外部環境要素主要包含了舞者所成長的家庭背景,以及他們所接受的文化熏陶。例如很多學生從小就開始接觸舞蹈學習,因此他們比其他學生更早地掌握了舞蹈這門藝術的展現方式,能夠更快地從舞蹈作品中感受到其內涵與情感要素,從而可以在表演展現的過程中呈現出高于常人的表現力。此外,還有一些少數民族的學生他們的民族文化和風俗也傾向于舞蹈文化,因此在這樣的民族文化氛圍中學生的舞蹈表現力也就會進一步增強。
學生舞蹈情感表現力不僅僅受到他們一些先天性學習能力和生長環境的影響,舞蹈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所采取的教學方法也對于學生的情感表現力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2]。很多舞蹈老師由于教學觀念不同,因此在教學方法的使用上也存在較大的差異。例如,一些教師所采取的舞蹈教學方式是比較單一和傳統的,這樣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就只能刻板的按照教師的要求來進行舞蹈動作的學習,在此過程中缺乏對于情感表現力的提升。但是一些教師如果在舞蹈教學的過程中非常注重對學生情感表現力的培養,那么就會對于他們的表演效果產生積極的影響。
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雖然教師在給學生進行舞蹈動作指導的過程中,只能給他們傳授一些基本的舞蹈技巧技能,對于舞蹈藝術的感悟需要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去進行學習和領悟。但是教師在此過程中還需要給學生充當好榜樣的作用,能夠運用自身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舞臺表演經驗來給學生言傳身教,讓他們能夠更加高效的把握舞蹈表演的情感表現力。從而可以在舞蹈訓練的過程中,先從模仿自己的教師開始逐步提高自身的情感表現力,教師也需要在此過程中注重對于學生的情感引導。
由于學生所成長的環境不同,對于他們的心理環境塑造也是不同的,所以學生在進行舞蹈作品表演的過程中的情感表現力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3]。這主要是由于學生對于一個舞蹈作品的感受和體會存在主觀傾向性,因此一些情感體驗較為豐富的學生來說,就更容易在舞蹈表演中來體現出其中的情感要素。而一些對于情感感知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在舞蹈表演的過程中就很難融入自身的真情實感。
為了提高學生的情感表現力教師首先應該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加強對于學生的技巧性訓練,讓他們掌握舞蹈表演的基礎能力之后,再在此基礎上融入一定的情感表現力的訓練。這樣學生才能夠掌握舞蹈表演的正確學習方法,在扎實自身舞蹈基本功里的同時也能夠深入到舞蹈本身去進行探究,從而掌握其中的情感要素。在進行表演的過程中能夠通過肢體動作更好地傳遞出這些情感信息。同時,學生在基本功扎實的前提下,才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對舞蹈作品進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對于提升他們的綜合表演效果來說具有重要的價值。
學生在進行舞蹈學習和表演之前,首先應該全面了解自己所表演的這個作品其中的內涵和故事背景,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進行作品背景的講述,并且讓學生可以先聆聽舞蹈音樂,能夠靜下心來在音樂中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從而使學生從中產生一定的共情能力。這樣有利于學生在之后的舞蹈動作展示過程中能夠更加真實地融入自身的情感體會,將自己與舞蹈合二為一,從而提升舞蹈表演的情感表現張力[4]。例如,在表演一些少數民族舞蹈作品的過程中,學生應該先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音樂故事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夠根據其中所表現出來的曲調和情感的特點配備與之相對應的肢體動作。
在編排舞蹈表演動作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根據教師的要求進行相應的表演,也能夠在此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舞蹈排練的過程中能夠聯系自身的情感體驗,從而去主動地設計和優化舞蹈作品中的動作,讓作品能夠呈現出更加完整和豐富的藝術價值。這樣不僅可以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創造力,還能夠讓他們充分運用自己的肢體語言來表達出舞蹈作品,傳遞出情感內涵,這樣學生的舞蹈情感表現力會在現有的基礎上更上一個層次。
舞蹈作為一門藝術,學生的情感表現力則是對于這門藝術的真實解讀。因此在舞蹈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應該注重提升學生的整體審美水平,讓他們能夠在表演的過程中充分的表達出真善美的情感。在課余時間能夠閱讀一些與舞蹈、音樂和美術相關的藝術類書籍,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這對于促進他們的音樂表現能力也具有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在舞蹈表演中不斷強化學生的情感表現力,一方面能夠提高他們對于舞蹈作品的感悟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他們的創造力和審美能力。這樣在以后的舞蹈學習和表演過程中,能夠為普通的舞蹈作品注入不一樣的活力和情感要素,使其具備高度的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