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珊
邵陽廣播電視臺
高等院校的新聞傳播學科是新文科建設的重要部分。文章遵循新聞傳播學科的應用性特點,從傳播行業深刻變革的客觀實際出發,分析傳播行業新的生態環境對傳播學科的影響。尤其是新技術在傳媒行業的應用,令社會傳播在內涵和外延兩個維度上都進行了延展,新聞傳播學科也勢必要做出相應的調整,以確保人才培養能夠適應傳媒行業的新要求。
數字技術改變的不僅是新聞生產和傳播發行的具體流程與形式,還通過整合資源促使傳媒行業發生變革。這就要求從業人員除具備基本的新聞專業能力,還需要具備豐富的知識體系。隨著資本和技術愈發向頭部互聯網企業聚集,在世界各大經濟體中,那些掌握海量數據和先進算法的互聯網公司正在兼并、整合和替代傳統傳媒企業和機構的大部分業務。世界范圍內,Google、Facebook、Amazon等公司成為整合多場景應用的平臺型媒體。在國內,百度、騰訊、阿里和字節跳動等公司不斷吸收資本、技術和人才這些重要的社會資源,并在發展規模與業務覆蓋方面與歐美企業形成抗衡。在新媒體內容制作與傳播過程中,從業人員不僅要在硬件設備操作方面做到一專多能,熟練運用各種新媒體技術,還需要綜合理解和運用一些有助于提升傳播效果的底層知識,如計算機科學中對數據處理邏輯的理解,以及基礎經濟學、心理學、藝術學等知識。
數據新聞的重點是數據思維以及學習新技術手段的能力。實際上,在課程設置中卻往往忽視了數據思維。(1)課程設置上重技術輕思維。這體現在課程設置上,僅開設數據新聞有關課程,較少開設數據思維、數據倫理方面的課程。新聞專業的學生應樹立數據新聞創作或報道中的數據意識。專業方向課程可分為理論和實務兩類,把數據新聞課程作為專業核心課程,理論包括傳統新聞和數據新聞理論,實務則包括采編業務基礎和數據技術。(2)數據新聞課程定位不明確,缺乏系統性。目前,在全國范圍內數據新聞教育還沒有統一的課程標準,不同院校設置的課程也不一致,課程計劃的變動大,導致課程效率和效果的不足。比如,有的院校僅在已開設的新媒體實務課程中增加數據新聞的板塊,有的院校增設了編程課程,很難達到同等的學習效果。
當前,各種社會子系統既各自封閉,又相互嵌套,信息則在其中流動串聯,形成認知的開放。中心和邊緣的界限在無遠弗屆的聯動交通中逐漸消弭,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對新聞和信息產生強烈的需求。互聯網的發展路徑及其治理體系的建構與發展,無一不需要新聞傳播科學的發展提供支撐。因此,新聞傳播學科不應陷入單純的學科內部學理反思而失去學科自信力。典型的話題如有關新聞學學科地位的討論、傳播學與社會學關系的思辨等。思考這類問題對學科健康發展是有益的,但是過于深陷其中,容易引起學科內部的自我損耗,降低師生的積極性。提高新聞傳播學科對社會整體運行關鍵性作用的認識,既能夠提升學科自信,使教師、學生不斷加深理解信息社會發展的底層邏輯,提升研究和學習的動力,也有助于從教育到產業全方位地傳導學科影響力,提升學科地位,進而為學科發展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進一步來說,新文科時代的新聞傳播學在遵循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育的傳統人文學科使命的同時,還要處理好人文性、價值性與物質性、技術性之間的關系。新聞傳播教育雖然起訖僅百余年,但是其發展歷程和人文思想依然彰顯厚重的歷史傳統。
校企合作是當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重要模式,該模式的應用十分普遍。它是增加學生實踐機會,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打造綜合、應用、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的重要路徑。在大數據的背景下,為了確保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高校應主動與當地的媒體企業進行合作,為學生頂崗實習開辟路徑,拓展平臺。高校應利用大數據的便利性,通過多種途徑與企業建立深度合作,并在合作中充分利用各種數據資源,提升雙方合作的有效性。一方面,學校應尋找優質的新聞媒體企業,為學生實習打通渠道,并做好與企業各方面的溝通與交流。不僅要保障學生實習機會的均等性,還要將實習嚴格落實到每一位學生中去,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鍛煉。另一方面,在學生實習的過程中,教師應做好指導與點撥工作,及時為學生提供實習中的幫助,讓學生對相關傳媒崗位加深認知,以真正落實“理論+實踐”。
數據倫理是以人為本的數據素養的核心,數據新聞制作應以數據倫理為核心。目前,國內很少有新聞專業開設數據倫理專業課程。數據倫理課程一般是基于對大數據時代數據特性的深刻探討,分析大數據時代可能產生的社會影響以及新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大數據時代職業倫理與個人道德倫理的問題,例如權利、隱私、安全風險、管制等,引導學生思考大數據時代職業倫理與個人道德倫理的問題。新聞專業也應開設該課程,學習從事數據處理技術工作的社會責任和倫理義務。
回應現實必須對當前的新聞傳播規律和社會發展問題有更為清晰和深入的認識。新聞傳播學的主要培養對象是記者、編輯等新聞專門人才,熟練掌握新聞傳播規律仍然是這類人才在接受新聞教育時所要學習的核心知識。技術環境變化導致的行業巨變需要學科理論研究不斷創新思維,既要回應現實問題,又要對未來的發展趨勢做出準確研判。記者在面對人工智能計算和機器人寫作替代的壓力下,如能進行更有深度的選題策劃和內容挖掘,更能凸顯其自身的專業性和職業的不可替代性。這就需要新聞傳播專業學生除掌握技術性的采寫編評等操作規則外,還要不斷拓展對當前國內外現實問題的思考空間,從而提高新聞敏感性,開掘深層的分析視角。需要建立跨學科的教學研究團隊,在教學設計上突出新聞傳播學科在不同領域的延伸,這一過程并不一定是某一外部學科知識體系的完全平移,而是以新聞傳播的學科思維,從實際應用的角度,形成以新聞傳播學為主要場景、串聯多種人文社會學科的新型通識教育。
大數據時代,數據新聞悄然走入并迅速充盈人們的視野,它成為了新聞挖掘與敘事方式的主流。在數據新聞的發展下,收集數據、分析數據、處理數據等一系列的流程讓新聞傳播呈現出巨大的魅力,這對傳統新聞傳播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力。傳統新聞傳播行業要實現轉型,必然需要向高校吸納更優秀的人才。為了滿足社會的發展,高校一定要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緊跟數據新聞發展步伐,為培養創新型、應用型、綜合型人才培養做出一定的教學變革與調整。教學變革首先應表現在對課程體系的優化建設。在進行課程體系建設的同時,應精準把控時代發展脈絡,將大數據相關內容納入到整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建設中來,配備好課程比例,優化專業課程布局,以培養適應社會市場需求的新聞傳播優秀人才。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上升,國際經貿往來激發了國際傳播的巨大需求。建設與之相匹配的對外傳播人才隊伍是新聞傳播學科建設的重要著力點。在對外傳播主體日益多元的今天,新聞傳播教育在學科建設方面應區分不同主體,進而產生更為直接的社會效益。例如針對企事業單位等機構主體,高校可成立專門的智庫,并有針對性地制定傳播方案。這就需要新聞傳播學科在研究和管理上更為靈活和專業化,綜合應用多種科學研究方法,推動研究成果順利轉化。做好國際報道的組織策劃,完善駐外記者管理制度,提高工作和管理效率;做好國內新聞的對外傳播,以新文科視角創新表達話語體系,綜合運用各種傳播手段提升傳播策略,都是新聞傳播學科建設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