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雙
摘 要:隨著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方向發展,黨員干部日常監督作為預防腐敗、提高黨員干部自律的手段作用越發重要。當前黨內日常監督管理系統規范,但是在具體實施方面仍有不足,使得黨內日常監督這種監督黨員干部的重要管理方式沒有真正發揮其監督管理黨員干部日常行為的作用。本文重點從黨內監督主體、重點人群、方式方法、實現的目標等方面系統闡釋了開展黨內日常監督的方式方法,通過實現對黨員干部的黨內日常監督無縫化,強化黨員干部自律意識,夯實全面從嚴治黨的基礎。
關鍵詞:政治建設;黨內日常監督;管黨治黨
中圖分類號:D2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08-0099-02
黨內監督在黨和國家各種監督形式中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是全面貫徹從嚴治黨要求的基礎和前提。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干部隊伍中的不良風氣得到明顯改善,其中有效的干部日常監督方式發揮重要作用,加強黨內監督需要抓在日常,覆蓋全體,較真碰硬,見物見人。
一、強化黨內日常監督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重要保障
(一)黨內日常監督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的基礎性工程
自我監督是中國共產黨的良好品格。中國共產黨從建黨之初就十分重視黨內監督。黨的一大就提出“地方委員會的財務、活動和政策,應受中央執行委員會的監督”。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無論任何人,犯了錯誤都要檢討,都要受黨的監督,受各級黨委的領導,這是完成黨的任務的主要條件。”[1]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突出強調全黨要“講政治”“守紀律”。他說:我們這么大一個國家要團結,“一靠理想,二靠紀律”,這是“我們的真正優勢”。在新時代的歷史征程中,我們的黨經受“四大考驗”、遭遇“四種危險”,要在全面從嚴治黨進程中,始終把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作為重點,不斷深化對管黨治黨規律的認識。我們黨的奮斗歷程充分表明,嚴肅認真的黨內政治生活是黨的旺盛活力的動力源泉,加強黨內監督是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的重要條件。
(二)黨內日常監督是深化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手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期以來,我們黨內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不愿監督、不敢監督、抵制監督等現象不同程度存在,監督下級怕丟‘選票,監督同級怕傷‘和氣,監督上級怕穿‘小鞋”[2]。當前在不少地方和部門,黨內監督形同虛設。世界上一些老牌執政黨衰敗落伍、丟權垮臺的教訓是管黨不力、治黨不嚴,使其失去群眾基礎和執政根基,最終被歷史淘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很多,因此,執政黨的自身建設至關重要,管黨治黨一刻不能松懈,黨內監督永遠不能放松。因此,全體黨員干部要做到慎獨,各級黨組織要一刻不放松地將從嚴治黨抓在手上,做到真管、敢管、嚴管。在整治腐敗問題上做到寸步不讓,有效防范腐敗問題的滋生蔓延。
(三)黨內日常監督是健全權力監督體系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這是一條鐵律。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人民群眾最痛恨腐敗現象,腐敗是我們黨面臨的最大威脅。”[3]當前一些重點領域、關鍵崗位、重要部門的領導干部發生腐敗的概率高一些,一個關鍵的原因在于對他們手中掌握的權力缺乏有效監督,尤其是缺乏來自權力結構外部的監督。因此,強化黨內日常監督應該將重點放在抓早抓小上,不但要時刻警惕小毛病,而且要做到治病救人,預防治療。增強黨員干部的免疫力,以免擴散病情,造成大面積的“疫情”。抓小就要認真做好“小題大做”的文章,高度重視小問題,防微杜漸,使權力在制度化、法制化的框架內運行。黨內監督作為權力監督的重要力量,應該與各方面的監督手段相互配合、相互協調、相互補充,從而形成強大的監督力量,成為預防腐敗的重要手段。
二、當前黨內日常監督存在的問題
(一)監督主體和監督客體的監督意識薄弱
一是領導干部接受監督的自覺性不強、接受監督的意識有待提高。個別領導干部特權意識濃厚,“人治”思想和“官本位”觀念根深蒂固,當了官就有了居高臨下的優越感,放松了黨性鍛煉和思想道德修養。二是個別黨員干部缺乏監督的自覺性。當前的機關干部中好人主義還一定程度存在。民主生活會、組織生活會經常是“多栽花少種刺,留下人情好辦事”,特別是在個別領導班子內部紅紅臉、出出汗的事情始終落實不夠,總是怕因為正當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傷了同事情面,導致黨內監督開展不順暢。在一個系統的上下級監督方面,上級對下級的監督由于怕失去群眾基礎,會出現不愿監督的情況。
(二)對重點對象特別是“一把手”日常監督有待加強
對于“一把手”的權力監督不力,其結果是:上級對下級的監督只見表面,難見本質,深度廣度頻度不夠。有的搞親疏關系而放棄監督,有的搞利害相關而回避監督,總之,監督是落了空;同級監督缺乏氣度、軟弱無力,相互之間礙于情面,一團和氣,內部監督流于形式。一般在征求意見時,多數都是“好”“無意見”等不能真實反映下情和實情,造成不透明監督和不真實反映民意,監督只是表面文章。
(三)對重點領域的日常監督麻痹大意
縱觀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重要領域腐敗,原因在于:一是重點領域干部的權力濫用存在隱蔽性,日常監管難以發現,一些領導干部與利益集團存在穩定的關系圈子,暗箱操作十分隱蔽不易察覺。二是重點領域干部崗位特殊,專業性強,某些崗位干部交流不暢,致使一個崗位上同一個干部長時間任職。三是重點領域干部活動區域大,日常監管難以跟蹤,個別崗位工作時間不只是在八小時之內,尤其是涉及經濟部門的關鍵崗位,監管力量手段受限,監管工作不及時。因此,這些領導干部八小時外行蹤不可控,信息的不對稱,成為監管的盲區。
(四)對人事任免等關鍵環節的日常監督存在薄弱環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內監督制度不斷完善,干部管理監督工作日趨規范,但在干部選拔任用和考核等關鍵環節仍存在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一是對候選干部的選任范圍方面,領導和組織的推薦比例仍然較大,有時不能充分體現群眾的基礎性作用,導致群眾參與干部選任的積極性不高;二是考察干部環節,廣泛聽取群眾意見不夠,很多群眾意見反饋不到組織層面,尤其是考察對象生活圈、社交圈范圍的群眾意見不充分;三是干部考核環節,選取的考核方式一般是民主測評或者談話方式,存在群眾了解不多,參與不夠,考核面相對較窄,信息面不廣的問題。
三、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加強黨內日常監督
(一)全員參與,充分發揮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的作用
加強黨員干部的日常監督是黨內監督的基本方式之一。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中規定:“要建立健全黨中央統一領導,黨委(黨組)全面監督,紀律檢查機關專責監督,黨的工作部門職能監督,黨的基層組織日常監督,黨員民主監督的黨內監督體系。”[4]《條例》鮮明指出黨委(黨組)在黨內監督中的重要職責,明確了黨的基層組織在黨內日常監督中的主體性作用。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在新時期加強黨內日常監督中仍然十分重要。黨的基層組織的堅強有力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重要保障。要注重嚴格黨員干部日常管理監督并將工作做實做細,讓每一個黨組織、每一個黨支部都成為黨內監督的重要關卡,讓黨員干部的清正廉潔成為日常習慣,黨內監督的強大合力才能最大化。
(二)抓住“關鍵少數”,使其真正成為以上率下的“領頭雁”
要加強對廣大黨員干部的遵紀守法教育,要善于發揮領導以上率下作用,形成機關管理干部看領導,基層看機關、群眾看黨員的良好局面。“關鍵少數”必須成為黨內監督的重中之重,紀檢部門要充分發揮執紀監督作用,對“關鍵少數”既要監管又要信任,要充分發揮“關鍵少數”在一個系統、部門、單位的示范引領作用;要出臺相關制度,讓“關鍵少數”把握法律紅線、掌握紀律底線,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要讓這些重點人群敬畏手中權力,依法行使權力,不做超越自己職權范圍之外的事情。要通過“關鍵少數”的帶動形成一級帶一級、一級抓一級的示范效應,用“領頭雁”帶動全體黨員干部風清氣正。
(三)強化預防性監督,發揮好監督執紀“四種形態”作用
一是對黨員干部身上存在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充分運用“第一種形態”,采取談話提醒的方法做到早發現、早提醒、早糾正。二是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到黨內監督管理中,能進一步暢通監督渠道,實現不同監督主體在信息、技術、手段、成果等方面的信息共享,通過技術手段充分利用多元化的信息資源,提升監督的準確性和高效率。三是對違反政治紀律的行為,嚴肅查處。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查處違紀違法問題必須堅持有什么問題查清什么問題,發現什么問題查清什么問題,不能裝聾作啞、避重就輕。”因此對任何違紀違法行為,必須嚴格按照法規制度處理,不能姑息養奸,不能避重就輕。將從嚴治黨制度落到實處不能打折扣,嚴格執紀是紀檢監督的準則,知法守法是全體黨員的準則。
(四)從監督的目標入手,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規范權力運行
2018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頒布實施,《條例》對管黨治黨中的突出問題進行了詳細說明,有力保障了全黨令行禁止。作為基層黨委(黨組)要嚴格按照中央統一要求,切實履行主體責任,牢固樹立“第一責任人”的意識,充分發揮表率作用,自覺做學習貫徹《條例》的引領者,帶頭維護黨規黨紀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以黨員領導干部的模范行動推動《條例》的深入貫徹。總之,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既是對權力的保護也是對黨員干部的保護。要使全體黨員干部牢牢記住:權力和責任并存,責任需要擔當精神支撐,行使權力就必然接受黨和人民的監督。強化黨內日常監督,目標在于通過監督,時刻規范黨員干部手中的權力,讓權利在陽光下運行。
參考文獻:
[1]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2163.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85.
[3]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7.
[4]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