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春
摘要 ? ?農作物秸稈是一種重要的生物質資源,充分合理利用農作物秸稈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介紹了湟中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狀,闡述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模式及特點,總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改進措施,以期為綜合利用秸稈提供參考。
關鍵詞 ?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狀;問題;改進措施;青海西寧;湟中區
中圖分類號 ? ?X712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20)17-0150-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隨著人類活動的不合理開展,全球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直接影響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高。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導理念,保護生態環境已提升到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符合歷史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1 ? ?西寧市湟中區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狀
湟中區是青海省傳統農業大縣,耕地面積為5.63萬hm2,主要種植小麥、油菜、馬鈴薯等農作物。農作物秸稈資源巨大而永久,每年可產生農作物秸稈數10萬t,但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其綜合利用率并不高,絕大多數秸稈未被利用,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近幾年,隨著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引導,全民環保意識增強,秸稈綜合利用率逐年提高。湟中區2019年農作物秸稈理論產生量達234 113.3 t,可回收利用量達177 539.645 t,實現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149 133.3 t,其中,農作物秸稈還田93 383.47 t,占全區年秸稈綜合利用的52.59%;農作物秸稈離田49 977.16 t,占全區年秸稈綜合利用的28.14%;截至2019年底,湟中區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4%。全區擁有農作物秸稈打捆機102臺、摟草機75臺、秸稈還田粉碎機65臺、深松整地機319臺、旋耕機16 121臺。已培育農作物秸稈離田作業新型經營主體逾30家,農作物秸稈還田作業新型經營主體2 077家。
2 ?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模式及特點
西寧市湟中區農作物秸稈利用模式主要有秸稈離田模式和秸稈還田模式,即飼料化模式和肥料化模式。此外,還有離田與還田相結合的綜合利用模式。
2.1 ? ?農作物秸稈還田利用模式
2.1.1 ? ?秸稈直接粉碎還田。即通過深翻深耕作業將農作物收獲后的秸稈(或機械粉碎)直接還田于耕作層中[1]。一是農作物秸稈實現了“肥料化”利用,減少了農業資源的浪費,保護了生態環境;二是秸稈還田有利于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培肥耕地肥力,耕地的產出率明顯提高,有利于農業農村經濟的循環發展;三是減少化肥施用量,改善和提高農作物產品品質,為實現“一控二減三基本”目標和發展生態農業提供了肥料保障。
2.1.2 ? ?秸稈間接還田。將收獲后的農作物秸稈在田間直接焚燒或通過飼料化過腹后,結合耕作施肥于耕地中。一是能無成本解決如丘陵山區等無法收集秸稈的問題,省工省力;二是直接焚燒秸稈能夠消除田間滋生的病蟲草害,減少來年病蟲草害發生;三是過腹還田既發展了畜牧業,又培肥了耕地。但是,其也存在部分缺點:一是浪費資源,污染環境,是違法行為,應堅決禁止焚燒;二是焚燒秸稈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影響民航、交通和林草安全等;三是焚燒秸稈時的高溫會殺死耕作層中的微生物和有機質,導致耕地質量變差,不利于增產增收。
2.2 ? ?農作物秸稈離田再利用模式
西寧市湟中區農作物秸稈離田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肥料化利用,一方面直接將秸稈堆漚發酵腐熟后作為漚肥施入土壤;另一方面將秸稈先作飼料,經畜禽消化吸收后變成畜禽糞便,經無害化處理實現過腹還田。二是飼料化利用,充分利用農作物秸稈中豐富的營養元素,飼喂牛、馬、豬、羊等牲畜,發展畜牧業。三是基質化利用,利用秸稈中豐富的礦物元素,發展食用菌產業。四是原料化利用,作為造紙、秸稈板材、新型墻體材料、秸稈餐具、包裝材料等的工業原料。另外,秸稈還可作為農村新型能源,如秸稈氣化、秸稈制沼氣等。五是燃料化利用,作為傳統的生活和生產燃料,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能源的多元化,傳統的燃料用途已降低,逐漸被經過加工后的秸稈碳棒類產品所取代。
2.3 ? ?農作物秸稈離田和還田相結合的模式
西寧市湟中區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以離田和還田相結合的模式,既適應湟中區冷涼性氣候條件,又有利于生態農業的發展。一是秸稈離田利用,用途十分廣泛,能提升秸稈的附加值;二是發展畜牧業的不可替代飼料;三是增加農民收入,減少污染,發展有機農業廉價的新型原料;四是既能拓展產業鏈,又能解決因還田過多而影響播種及種子發芽的困境。
3 ?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存在的問題
3.1 ? ?未建立長效機制,扶持政策不完善,專項資金匱乏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是一項短期投資大、長期見效的工程。但目前各級政府只重視秸稈的焚燒工作,只“堵”不“疏”,未能從秸稈綜合利用的長效機制方面下功夫,缺乏有效的政府扶持機制,未能建立連續性的惠民政策、專項扶持資金,農民和生產企業的生產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市場化、商業化運行成本高,制約了秸稈綜合利用的開發和發展[2]。湟中區僅在2019年爭取到省級秸稈綜合利用專項資金100萬元,秸稈綜合利用的資金沒有延續性、規模性,與實際需要相差甚遠。
3.2 ? ?秸稈利用渠道單一,綜合利用缺乏產業鏈
由于秸稈利用主要以農用為主,再加上現階段秸稈生產地塊小且分散,秸稈收集貯運成本過高,造成秸稈利用的附加值偏低、產業鏈單一。
3.3 ? ?秸稈焚燒執法主體不明,群眾環保意識不強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是一個系統工程,應在政府部門的大力主導下,各職能部門要各負其責、通力合作,“堵”“疏”相結合。在積極開展“疏”的同時,明確秸稈焚燒的執法責任主體,依法依規加大秸稈焚燒的宣傳、檢查、處罰力度。通過法律手段提高群眾守法的自覺性,增強群眾的環保意識、法制意識。
3.4 ? ?高原冷涼氣候不利于秸稈全面還田
高原冷涼干燥的自然環境,不利于施入土壤中的秸稈當年腐熟并轉化為有機質被作物吸收。因此,秸稈還田只能因地制宜,根據當地自然條件將部分秸稈經過粉碎直接還田,可加入腐熟劑,效果更好,避免影響種子發芽、生根和下茬耕作質量。
4 ? ?提高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的改進措施
4.1 ? ?優化秸稈綜合利用模式
農作物秸稈利用要立足當地的自然條件、經濟條件、耕作模式、秸稈深加工企業現狀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學合理選擇適宜當地秸稈利用的模式[3]。既有利于農業農村資源的再次循環利用,又能增加農民收入和保護生態環境。因此,在不影響耕作和種子與土壤充分結合的前提下,增大秸稈還田量,提高秸稈利用量,增加土壤有機質,培肥土壤肥力,從而減少化肥投入量,以達到節本增效的目的。北方農田收獲以后氣溫低、濕度小,秸稈還田后不易腐爛,土壤中存留過多秸稈,從而影響下茬耕作和種子的正常發芽,不利于農業生產。因此,北方要采用離田和還田相結合的模式,“離”多少、“還”多少秸稈要根據當地綜合條件而定。但若方法不當,也會導致土壤病菌增加、作物病蟲害加重及缺苗、死苗等不良現象。因此,采取合理的秸稈還田措施,才能起到良好的還田效果。
4.2 ? ?加快秸稈“離田后”產業鏈的培育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雖然有離田模式、還田模式及離田還田相結合模式,但目前制約秸稈綜合利用的最大瓶頸是秸稈離田后的產業鏈單一,秸稈資源未能得到充分開發和利用。要想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必須培育和拓寬秸稈離田后的產業鏈,扶持和組建生產品種豐富的秸稈深加工企業,形成穩定的多元消化渠道,促進秸稈資源向飼料化、肥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基質化轉化利用。因此,在做好秸稈焚燒“堵”的同時,加大秸稈綜合利用政策、財政、稅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積極培育多層次、多產品的秸稈新型深加工企業,以擴寬產業鏈、拉長產品鏈、提升價值鏈[4]。最終實現農作物秸稈的綜合有效利用,全面提高秸稈利用率,實現秸稈資源的“零”浪費,增值又環保。
4.3 ? ?加大農作物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研究和推廣
農作物秸稈還田有利于土壤團粒結構的改善、肥力的提高、減少秸稈資源的浪費和生態環境的保護等。因此,進一步研究和推廣農作物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是在秸稈綜合利用缺乏產業鏈時合理提高秸稈利用率最可行、最重要的途徑。就目前湟中區各綜合條件來看,農作物秸稈機械化還田的最優方案:第一步是農作物收獲留茬高度控制在15 cm左右,然后用專用摟草機和撿拾打捆機將70%左右的秸稈打捆離田;第二步是用專用秸稈粉碎還田機把剩余秸稈粉碎成長度小于10 cm左右的草截,越碎越好,均勻覆蓋于地表,然后結合深翻或深松整地作業,施入耕作層中,經過1年的碳化變質腐熟轉化為有機質。
4.4 ? ?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培育農作物秸稈綜合新型經營主體
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和農業裝備水平的提高,農業生產方式和模式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新型經營主體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政府部門應加大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組建一支專業的秸稈收貯經紀人隊伍,為農民與秸稈利用企業搭起服務橋梁,培育秸稈收購銷售的暢通渠道,形成穩定的秸稈收集、貯存、銷售、運輸和加工的產業鏈[5]。拉動秸稈利用的需求量,使秸稈禁燒現象由“要我不燒”轉變為“我不要燒”觀念。通過秸稈收貯經紀隊伍,不僅能解決農民無法收集和運輸田間過多秸稈的問題,又能解決養殖業及秸稈綜合利用企業無原料的困境。因此,培養一支秸稈收貯經濟實體,既能解決小農戶無力進行秸稈收集和運輸的問題,又能解決養殖業和加工業的原料需求。建立需求互補、利益共存的運行機制,既解決了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又促進了養殖業及企業的發展,還增加了各方經營實體和農民的收入。
4.5 ? ?加強宣傳,加大執法力度
農作物秸稈是十分重要的生物質資源,應系統開發和有效綜合利用。一是需要政府部門充分利用電視、網絡、廣播等多種媒介,宣傳秸稈綜合利用的重要意義、相關支持政策、秸稈焚燒的危害和法律責任等;二是出臺秸稈綜合利用激勵機制,增加資金投入,扶持秸稈收貯經濟實體和加工企業,培育和創新產業鏈,建立利益互惠共同體;三是農業部門充分利用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提高秸稈農機裝備水平,增強秸稈綜合利用新技術、新機具的引進和推廣力度;四是明確秸稈禁燒的責任主體,加大秸稈焚燒的查處、懲罰力度,依法禁燒,增強農民的環保意識和法制觀念[6]。
5 ? ?結語
加快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能夠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培肥地力、增加農民收入、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對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6 ? ?參考文獻
[1] 喬鳳霞.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重要性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20(13):164.
[2] 馬仁萍.青海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狀問題及對策[J].農業與技術,2016,36(20):25.
[3] 郭松朝.秸稈綜合利用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探究[J].山西農經,2020(6):81-82.
[4] 孫艷華.新賓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推廣[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6):83-84.
[5] 趙生軍,羅忠香.吳忠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示范[J].農機科技推廣,2020(2):43-45.
[6] 湯立斌,杜靜,張應鵬,等.高郵市秸稈綜合利用現狀、問題及對策[J].浙江農業科學,2020,61(2):324-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