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當前,核心素養背景下的中學課堂教學越來越重視學生活動能力的培養,這從根本上動搖了過去過分依賴教師為中心、以知識傳授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模式。為此,在借鑒、融合相關的現代課堂教學模式理論、結合新課程實施實踐的基礎上,在一線課堂教學中積極探索有利于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動中學”教學策略,以期待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給歷史與社會課教學注入生機與活力。
關鍵詞:歷史;社會;教學
所謂“動中學”,就是積極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這里的活動一方面是指在課堂學習中多做些動手的活動,另一方面還包括學生在課外也能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將所學知識與社會實際生活相結合。
如何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具體落實“動中學”教學策略?筆者主要是結合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的特點以及初中生的身心特點,從三個維度入手,這三個維度分別是:一、 在課堂教學實施之前,以備課為切入點,整合教材知識、有機預設“動中學”任務。二、 在教學過程中,要活化教材和激發問題意識。三、 在課堂教學過程之后,要留足課后拓展的內容,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與社會親密接觸。
一、 在教學實施前,有機預設“動中學”任務
常言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實施“動中學”教學,首先,要求教師在授課之前,也就是在課前教學設計的時候,充分預設相關內容。特級教師斯霞說:“要上好課,首先要備好課,我常常把備課比做指揮員在組織‘戰役,我總是反復推敲,直到設計出自己認為比較滿意的方案為止。”
教師在進行“動中學”教學的設計時,首先,要有“動中學”的宏觀視野,文章所謂的宏觀視野,就是學生的“動”不但是狹義的課內學習的動,在課前教學設計的時候,也能讓學生參與進來。一句話,就是改變過去教學設計由教師一人編制的做法,改為師生一起做教學設計。其次,教師必須設計出可以讓學生在課內“動”起來的教學環節,且課堂各環節學習情景的預設必須具有吸引學生情不自禁地集中精力思考、探究,不明白、不罷休的特點。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及對此問題可能出現的不同看法。
例如,在教學設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下冊《行政區劃》一課時的時候,在教學設計前,我首先征求學生的建議,我們該如何上這一課時?問題拋出后,我請學生分小組,每組提出自己的上課建議,在最后的教學設計中,我把學生的合理建議融入教學設計之中,這樣就做到了學生在課內學習之前的“動”。
接下來,如何引導學生在課內學習時動起來呢?也是在教學設計前,我對班級學生的籍貫進行了全面摸排,掌握了班級內的學生除了多數來自浙江省內的之外,還有來自湖北、貴州、山東、安徽、河南等省區的學生。基于這一事實,在教學省級行政區劃的時候,我和學生一起將本課時教學的環節設計為:一、 說我國行政區劃的級別;二、 說我國省級行政區有多少個;三、 說并畫我國各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及輪廓圖;四、 說我國省級行政區名稱的由來。
很顯然,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在教學進行到我國有多少個省級行政區的時候,我請來自不同省區的同學站起來說自己的籍貫;在這些學生說完之后,我再投影我國所有省級行政區的輪廓圖,請這些來自不同省區的同學找到自己省區;還安排了學生為其他同學講述比如山東省簡稱魯的來歷,等等。
可以說,所有這些教學環節的安排,都是為了學生能在課堂中“動”起來而設計的。
二、 在教學過程中,做到活化教材與問題激發
(一)活化教材
在“動中學”教學中,活化教材更為重要。文章所說的活化教材就是對教材進行二次處理,活化教材就是在教學中以現有教材為范本,但又不拘泥于它,能將既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聯系,又能圍繞教學目標達成的教學素材融入課堂教學中來。為什么要活化教材?這并非嘩眾取寵,更不是畫蛇添足,而是要讓教材吻合自己任教班級學生的學情,符合學生的認知,也有利于學生的“動”。
以教學七年級《傍水而居》一課時為例,在學習此內容前,我就給學生布置了調查瓜瀝鎮河流水質的狀況的任務,把調查本鎮區范圍的水樣狀況作為課時教學的內容。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把用小瓶收集到的各條河流的水樣進行對比化驗,有的同學為增強說服力,甚至拍出了實地照片供大家傳看。通過交流,大家深切感受到了本鎮范圍內河流污染嚴重的事實,從而既讓學生自發地萌生了環境保護意識,增強了保護周圍居住環境的責任感,又讓學生的思想認識與實際生活發生了碰撞,調動了學生保護環境的自覺行動。有的學生成為學校“環境監督員”,有的在家阻止父母、鄰居隨意傾倒生活垃圾,有的更注意自身行為對周圍環境的影響……事實勝于雄辯,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其作用遠勝于空洞的說教,同時,教材活了之后,就給學生的“動”創造了更廣闊的天地。
(二)問題激發
偉大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這說明了在教學中對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重要性。眾所周知,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傳統的教學倚重于知識的傳授,把學生當成了接受的容器。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能激發學生問題意識的教學才是真正的教學,是更高質量的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問題意識“動”起來,成為教學的必然。如何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呢?從我校徐建章老師的著作《破而后立》中,我受到了極大的啟發,將徐老師探索出的“破題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予以充分運用。所謂破題教學法,就是在每一個教學主題(課題)呈現出來之后,引導學生圍繞教學主題提出問題、梳理問題、解決問題直至總結問題的完整教學程序。
以教學七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第二單元第一課《大洲與大洋》為例,我將此課時教材“活化”為“大洲”和“大洋”兩個課時來教學。在教學“大洋”這一課時的時候,我首先投影了人類從太空里拍攝的地球的照片,問學生藍色的區域代表什么?學生回答出是大洋之后,我引導學生分組圍繞“大洋”這一課題每小組設計一個該組最想知道的問題出來。各個小組將問題板書在黑板上之后,我再請學生代表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在學生梳理的過程中,教師適時介入予以引導和點撥,最后梳理出了“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大洋?”“這些大洋的分布如何?”“大洋對我們人類有什么作用?”以及“我們人類該如何對待大洋?”等一系列問題。問題梳理好之后,我再引導學生或自主回答,或合作探究解決這些問題。等所有問題解決好之后,我最后再請學生談學習的收獲以及學過之后又產生了哪些新的疑惑?
從我以上的描述中,大家可以看出,無論是問題的提出,還是問題的梳理和解決,直到最后的小結反饋,學生始終是問題的主人。基于破題式教學方法的課堂,學生的“動”得以充分地表達。
學生在問題的“牽引”之下動起來了,課堂教學也有活了。比如有學生在每月一次的“學后感想”本中寫道:“以前在小學的時候,老師總是先設計好問題,請我們學生回答,現在的郭老師卻讓我們自己提出問題,還要我們自己回答,這樣的課堂,對我們來說既是挑戰,又覺得很新鮮!”還有的學生寫道:“雖然這樣的課堂我們一開始有點茫然,但是隨著老師的輔導,我們慢慢適應了,有時我設計的問題被板書在了黑板上,覺得特別有成就感。”
要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動”起來,達成“動中學”的效果和目的,教師一定要找到具體實施的路徑。同時,教師要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能夠充分認識到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指導者和解惑者。
三、 在課堂教學之后,引導學生走向社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育是依據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的人。”反思我們的傳統教學,把學生束縛于課堂這片小小的天地,力圖達到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實際卻往往培養出一大批高分低能者。問題出在什么地方?在于我們的學生與社會接觸太少,理論與實踐脫節。
依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布置課后拓展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課后動起來是我們新的嘗試。我們采取的具體做法是把班級學生分成8個學習小組,確定一名活動能力強的同學擔任組長。其次是圍繞課時教學目標的要求,在每單元課堂教學完成之后,都結合本地實際設計出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的內容。下面以七年級《歷史與社會》為例,我們設計的課后拓展任務內容如下:
課堂教學不能僅囿于三間教室這方小小的天地,教師要有宏觀的視野,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教室中走出來,走向更廣闊的社會大學校。
例如,在學習完七年級下冊《歷史與社會》第七單元第一課《規則的演變》這一目教學內容后,我就把學生組織起來,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走進交警隊,走進工廠和社區,調查本鎮范圍內交通規則的情況。教師首先和學生一起設計一份調查表,共有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對規則的看法等八大項訪談內容,然后逐項展開調查,最后各小組都順利完成了訪談與調查任務,有些小組還寫出了有一定深度的調查報告。通過這次深入實際生活的訪談和調查,學生都深有體會地說“為什么現在的交通事故率高,不僅因為我們的道路好了,車速快了,而是因為部分行人和司機的交通規則意識淡薄,自覺性差。如果人人都有嚴格的規則意識,自覺遵守交通規則,那么違章率和事故率就會大大降低,人身安全就有保障。”
四、 總結
總之,以上是筆者為了促進學生發展而采取的“動中學”教學策略,所有的策略實踐,鑒于實踐者能力有限,不足之處在所難免,請廣大讀者予以批評指正。最后,筆者認為,旨在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動”起來的做法肯定有很多條路徑,不管采用哪一種,我們都應該在教育教學中去勇于嘗試,只要行走在路上,才有遇到“慶典”的可能。
作者簡介:
郭希穎,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瓜瀝鎮第二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