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慶輝
【摘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結合梯度閱讀展開階段性寫作活動,進而提升讀寫綜合能力。通過直覺性閱讀,學生能更好地積累素材;在理解性閱讀中,學生能夠分析結構;在評價性閱讀中,學生能領悟作品的特色;在創造性閱讀中,學生能展開多元轉換,掌握各種不同的問題。通過這些方法,學生能更好地提升讀寫能力。
【關鍵詞】梯級閱讀;階段性寫作;初中語文
讀寫結合是初中語文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因為閱讀能促進寫作,寫作能深化閱讀。但是在讀寫結合的活動中,若教師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學情和文本的特點,盲目地展開讀寫活動,那么,反而會讓學生感到困惑,不知道從何處入手展開活動。在初中語文讀寫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多層次、多角度的閱讀活動,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展開由淺到深的階段性讀寫活動,進而讓他們的寫作能力得到層級提升。
一、直覺性閱讀,積累素材
在寫作活動的初級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閱讀的文章嘗試積累寫作素材。在梯度閱讀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展開直覺性閱讀活動,掃清閱讀障礙,整體感知文章,思考作者如何展開創作,嘗試采用摘記、提要、摘抄等方式,理清寫作思路,學會積累素材。
筆者在教授七年級下冊第17課《紫藤蘿瀑布》的時候,組織學生展開直覺性閱讀,在通讀文章的基礎上尋找感興趣的段落記錄下來,并說說這些段落運用了何種寫作手法,說說自己為何認為它們精彩。如,有學生摘抄了“花和人都會遭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組成了萬花燦爛流動的瀑布”這一段文字,認為這里運用了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作者采用以花喻人的方法進行創作,將壯觀的紫藤花的“瀑布”比喻成生命的長河,展現出了生命的張力。在直覺性閱讀中,學生收集到了文本中的精美詞句,也了解了作品的寫作手法,筆者鼓勵他們思考在自己寫作的時候能否借鑒這些方法。
在摘要的過程中,學生嘗試有選擇性地記錄下文章中的重要內容,在此過程中學生學會了整理寫作內容。在編寫提要的過程中,學生將文章中的主要內容通過標題式的詞語或者結構圖的方式,提綱挈領地寫出來,了解作者如何整理寫作素材,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和邏輯能力。
二、理解性閱讀,分析結構
理解性閱讀指教師引導學生圍繞理解文章意思,品味作品語言,揭示作品主題等展開的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充分地了解了如何整理作品結構。在理解性閱讀中,學生可以模仿主題、模仿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這樣他們對文章的情感會有更多的感悟,能提升寫作技巧。
筆者在教授七年級下冊第10課《老王》的時候,鼓勵學生展開理解性閱讀,嘗試分析作品的寫作結構,探究文章的主題。學生發現作者所寫的都是生活中的零星片段,這些片段看似較為凌亂,但是實際上都圍繞相同的主題展開,那就是展現了老王的善良,同時體現了作者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在這個基礎上,筆者鼓勵學生說說自己對該主題的理解,嘗試思考自己如何創作該主題的作品。學生思考自己身邊的普通人,尤其是殘疾人、孤寡老人等弱勢群體,思考在他們的身上有什么閃光點,然后思考如何能合理安排文章的結構,寫出如何和弱關愛勢群體的主題,并展開模仿性創作。
在理解性閱讀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拓展主題,先了解作品的寫作主題是什么,然后思考如何在原主題的基礎上進行拓展,這樣能調動學生的寫作動機。此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圍繞作品中運用的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等寫作方式進行思考,探究如何將它們融入到文章的結構中。
三、評價性閱讀,鑒賞特色
評價性閱讀指引導學生所閱讀的內容做出鑒賞性的評價和理解,嘗試在閱讀作品的基礎上說出自己的個性化理解。教師鼓勵學生結合課本中的人物、情感、寫作特殊等進行評價性的寫作,這樣他們能在閱讀和鑒賞的同時學會表達自己的意見,在自主創作的時候也會將自己對美的理解融入到作品中。
在教授八年級下冊第3課《安塞腰鼓》的時候,筆者組織學生展開評價性閱讀,說說作者如何很好地展現出安塞腰鼓的特點,怎樣將安塞腰鼓和當地的自然環境、民風民俗等結合在一起,如何能體現出人借鼓勢、酣暢淋漓的氣勢和狀態。學生展開了評論文創作活動,首先發現作品詞語十分簡潔明快,給人鏗鏘有力的特點;其次他們發現作品運用了大量排比等寫作手法,體現了雄壯的氣勢;最后學生發現作品的節奏很快,其表現手法給人很熱烈的感覺。在學生撰寫了評價性文章后,筆者又引導他們思考如果自己創作同類型的文章,要如何借助修辭手法寫出事物的典型特點。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表達對于人物的獨特理解,說說如何塑造人物才能更好地體現出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塑造出更符合社會真實的人物形象。此外學生還可以將自己的情感體驗融入到作品中,思考如何展現出情感的沖突點。
四、創造性閱讀,多元轉換
創造性閱讀指教師鼓勵學生跳出文本,嘗試提出新問題,發表新講解。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伴隨著這種閱讀展開轉變視角、文體轉化、想象續寫等各種多元化的寫作活動。這樣他們能更好地建構自己的創造性理解,并學會有創意地表達。
九年級下冊第12課《詞四首》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展現了壯闊的氣勢,筆者在指導學生創作本文的時候,鼓勵他們積極展開創造性閱讀,思考如何能將詞轉換成散文或者小說,寫出作者蘇軾的個人風采。如,有學生用散文的手法展現了蘇軾“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豪邁情懷,寫出了蘇軾一生所遭逢的不幸,然后又展現了蘇軾豪邁的性格特點。還有的學生嘗試將作品轉換成了小說的形式,嘗試想象蘇軾有怎樣的性格特點,思考他密州出獵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有趣的事情,將自己的創意寫到了文章中。這樣的寫作展現了學生的獨特思考,讓學生從命題作文中解脫出來,梯度提升寫作能力。
視角轉換的寫作是指在閱讀基礎上,以不同于作者的敘事角度,選擇另外一個人物的視角來進行敘述,這樣學生能轉換視角,寫出自己的創意。在文體轉換中學生將一種文體轉換成另一種文體,對不同文體的特點會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梯級閱讀中,學生先逐步了解如何積累素材、分析結構,探究作品寫作風格,展開創造性寫作,這樣的讀寫活動層層提升,起到了“立足課文、讀寫結合”的效果,能解決學生寫作難的問題,提升學生的讀寫水平。
參考文獻:
[1]王萍.讀寫結合,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建構[J].新作文:小學(1-3年級),2019(8):82.
[2]蘇曉婷.初中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的方式分析[J].中學語文,2020(9):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