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鄰里交往是大眾居住生活的基本需求,良好的鄰里關系是居民情感溝通的必要條件,有利于舒緩情緒,讓人們獲得歸屬感。文章以鄰里關系和公共空間為切入點,分析現代鄰里關系及公共空間藝術,為鄰里關系的轉變和公共空間藝術的完善提供相關建議。
關鍵詞:鄰里關系;公共空間;藝術設計
注:本文系浙江省文化廳2016年度文化科研項目(zw2016043)研究成果;浙江省教育廳2018年度高校國內訪問工程師“校企合作項目”(FG2018035)研究成果;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職業技術教育分會2018年度課題項目(GZYYB2018117)研究成果。
在社會經濟體制迅速變革情況下,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轉變,無形中促進了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發展。我國城市公共空間建設較為緩慢,整體規劃大多缺乏系統性,缺乏街區內部鄰里交往空間。充分完善公共空間藝術,有利于打造堅實穩定的社會關系,從而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和現代鄰里關系新價值的提升。
一、基于現代鄰里關系的公共空間藝術設計
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缺少系統規劃。現階段,我國大多城區內公共空間普遍匱乏,導致鄰里交往空間少之又少,鄰里關系愈加寡淡。面臨錯綜復雜的城市問題,人們更樂于將有限的資金應用在基本生活條件的改善上,尤其是物質方面。目前,城區內各街區內部的鄰里交往空間普遍自發形成,例如街道口、道路交叉口及街區內部空地等,并且空間過小,不利于進行系統性規劃及設計。
二是鄰里交往空間受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住宅區內鄰里交往空間十分受限制,公共空間的利用率不高,利用質量也較為低下,大多數居民都表示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鄰里公共空間。現有的大多交往場所,具備流動性及隨機性,不利于打造穩固的鄰里關系。此外,住宅區內鄰里交往空間質量也不如意,大多鄰里交往空間地點設置不夠人性化。有的鄰里交往多應用邊角空間,導致公共交往空間自然環境惡劣,沒有充足的綠化,無法為鄰里交往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同時,很多鄰里交往空間設施過于簡陋,公共交往空間界面單一,不具備超強的吸引力,僅僅依靠綠化用地和空地等,無法真正滿足現代鄰里的實際交往需求。
三是建設過于簡單。一般來講,公共空間藝術要求鄰里交往空間與住宅區生活密切貼合。鄰里空間是住宅區居民頻繁應用的交往空間,然而現如今的鄰里交往空間不能真正為居民生活帶來便利。例如,有的居民有京劇愛好、打牌愛好、下棋愛好及跳舞愛好等,這些愛好的實現都需要有良好的鄰里交往空間。在進行鄰里公共空間設計時,很多設計師沒有真正深入思考居民的生活習慣,不利于居民真正展開鄰里交往。另外,那些綠化環境、建筑環境等都較好的鄰里交往空間,有些嚴重忽略了居民的休閑空間,過分注重對觀賞空間的打造,降低了百姓活動空間的實用性。
二、基于現代鄰里關系的公共空間規劃原則
一是系統性原則。完善的空間結構,有利于科學劃分公共空間的等級秩序。鄰里交往空間自帶公共屬性,建立科學的鄰里交往空間,能夠進一步強化街區內部鄰里交往關系,最大限度發揮公共空間應用效率。鄰里交往空間的良性發展,能為公共空間系統的建設注入力量,進而高效發揮公共空間的整體效能,促使公共空間應用效率穩步上升。
二是人性關懷原則。基于現代鄰里關系,科學創造公共空間,需要遵循人性關懷原則。以居民利益及需求為出發點,因地制宜,科學設計鄰里交往空間。與此同時,還應充分應用閑置場地既滿足多數人的住宅區環境需求,又不會對大多數人的切身利益造成損害。在一個城市改造項目中,居民是居住主體,不應被動接受改造事實,對自己所處的生活環境及鄰里公共空間的建設始終擁有發言權。因此,在住宅區公共空間建設中應科學策劃公共空間,并遵循以人為本的根本原則。在規劃具體的鄰里交往空間時,一定要實現空間功能多樣性,以人性化需求為尺度搭建公共空間尺度,為鄰里關系交往帶來開放性支持及使用性支持。
三是小規模漸進式原則。鄰里交往空間的營造應符合當前城區小規模循環漸進式改革模式,日益增強街區居住、商業及工作等環境質量,從而避免城市公共空間建設進程滯后及人們生活需求得不到滿足的現象,促使公共空間建設與城區整體改造相互同步,進而助力優良鄰里關系的搭建。
三、基于現代鄰里關系的公共空間
規劃指導要素
一是明確類型及性質。一般來說,鄰里公共交往空間的類型和性質,需要根據實際居住地功能、應用者狀況和地段情況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例如:在一些舊城區,鄰里交往空間里多數為老人和兒童,他們渴望有休閑空間和運動空間;在歷史遺跡附近的住宅區,使用者大多都是游客和本地商家,他們更需要通達性的公共空間,便于旅游參觀及開發商業服務。對各種住宅區的功能特性及人口構成狀況進行分析,才能保障各種人群的鄰里交往需求達到滿足。
二是科學規劃布局及選址。公共空間級別不同,公共空間的建設標準也就相差甚遠。一般來說,鄰里交往公共空間的服務半徑,大多以步行活動范圍進行衡量。鄰里交往公共空間需要擁有可達性,通過加強交通聯系及交通規劃,提高鄰里之間的交往頻率,為鄰里交往帶來便利。完善的人性化鄰里交往公共空間,能激發人們社區活動的熱情,為人們帶來更為舒適的交往氛圍。在進行鄰里交往公共空間設置時,需要充分考慮氣候條件,還應保障每一寸土地都不被浪費。針對兒童群體,鄰里公共空間的規劃應添加趣味型空間,通過精致的地面鋪裝以及安全設施,最大程度滿足兒童運動和娛樂需求。鄰里交往公共空間的設置,需要與商業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相連接,最大程度為居民生活帶來便利,以及提供更優良的服務。
四、基于現代鄰里關系的公共空間規劃要點
一是控制空間尺度。鄰里公共空間的尺度,在某種意義上能夠直接決定鄰里公共空間的功能以及空間氣氛。在大多數場合中,人們能接受的最小絕對距離,其實就是個人距離。個人距離要比親密距離遠一些,在公共場合中處于個人距離內,人們通常難以被忽略。社交距離就是在這個范圍內可以相互看清對方的面孔,但又不會給人帶來親近感,用正常的音量就能進行交談。處于社交距離范圍中,人們由微笑和點頭等打招呼方式開始進行交談,當他們聊天聊得投機,就會越走越近,最終由社交距離轉變成了個人距離。鄰里交往距離,實際上就是社交距離和個人距離的融合。此外,鄰里活動不穩定,即使處于同一空間,也可能會產生多種多樣的聯系。為此,在設計鄰里交往公共空間時,一個交往空間應考慮多種空間距離。
二是明確空間歸屬。真正的鄰里交往空間,應該充分避開道路,為居民提供更合適的交往場地,建立鄰里交往安全監視體系,助力鄰里之間的交往。圍合性公共空間有利于塑造歸屬感,但由于具有較強的私密性,其應用人群過于單一。如果空間明確了少數居民的歸屬權,那么居民就可以自發地對他們自己認為已擁有的空間進行改造,增強空間的舒適性。公共空間規劃師應為相關居民提供指導與幫助,并激發其改造的熱情,讓他們能更用心經營公共空間。
三是豐富空間邊界。對于住宅區來說,住宅區的邊界是最重要的空間邊界,高效規劃邊界,有利于增加居民的邊界偶遇率。相關公共空間規劃師需要充分應用陰角空間、支持物、柔性邊界等。在住宅邊界中,陰角邊界最容易獲得,只需要令部分住宅的邊界稍稍凹進去就可以,陰角空間越多,住宅邊界就會越生動。邊角上的支持物數量越多,越能夠吸引更多人們停留。例如,沿空間邊界合理設置座椅,能為弱勢居民群體帶來方便,便于弱勢群體歇息,在歇息過程中能增加與鄰里的交往頻率。柔性邊界存在私密性,但私密性并不強。這種半私密性的空間能滿足人們戶外休息、戶外交談及戶外搭建花籬等舒適環境的需求,進一步為鄰里戶外交往及戶外逗留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
總而言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深入,當代鄰里關系也發生了轉變。從現代生活模式中的鄰里關系入手,觀察現代鄰里交往空間現狀,根據鄰里交往中需要面臨的問題做好空間規劃,改善日益冷漠的鄰里關系。公共空間規劃師應抓好內部公共空間及外部公共空間的建設,引導住戶多參與群體活動,為實現和諧的鄰里關系而努力。
參考文獻:
[1]李玉鵬.魯中地區傳統村落鄰里空間的設計研究[D].山東建筑大學,2019.
[2]北京工業大學大柵欄課題組,李阿琳.老舊街區鄰里關系的空間轉向:以大柵欄為例[J].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2019(1):27-43.
[3]李阿琳.空間中的行動:大柵欄院落空間與社會關系的調整[J].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2019(1):44-59.
[4]許曉萍.基于人文理念現代居住空間環境設計案例分析[J].藝術科技,2015(9):194.
作者單位: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