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希 李愛華
摘 要: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有力推動了黨建工作創新相關理論的研究,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黨建工作面臨著新機遇、新挑戰。本文通過研究分析當前高校開展“互聯網+黨建”的現狀,提出了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如思想認識不夠到位、功能作用發揮不夠明顯、網絡運行制度體系不夠健全、專業骨干隊伍力量不夠充足、精準服務保障有待提高等需要解決的問題,并從創新工作思路、創新組織結構、創新學習模式、創新制度體系四個方面,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推動“互聯網+”和高校黨建工作融合發展的具體路徑,以期在促進高校黨建工作發展創新上能有所啟發。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黨建工作;路徑優化
中圖分類號:D2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09-0113-02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高度重視信息化發展對黨的建設的影響,做到網絡發展到哪里,黨的工作就覆蓋到哪里[1]。目前“互聯網+”高校黨建作為一種新常態,已融入到高校黨組織活動的各個方面,眾多高校順應信息化發展趨勢積極主動探索,創新“互聯網+”高校黨建工作方法,開辟了新時代黨建工作新模式。但高校黨建在融入互聯網過程中,還存在線上作用發揮不明顯、線下配合不緊密、運用新媒體服務管理黨員能力不強等諸多問題。因此,優化推進“互聯網+”高校黨建深度融合、探索優化信息化條件下的高校黨建工作路徑,是加強和改進高校黨建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互聯網+”高校黨建工作模式的積極作用
“互聯網+”是指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2]。開展“互聯網+”高校黨建工作是利用互聯網的創新成果,在線上開展學生黨建工作,同時與線下傳統的黨建工作方法、形式相結合,從而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高校黨建工作模式。
1.搭臺子,方便了黨的宣傳教育。高校黨建工作宣傳教育對象涵蓋教師、學生、黨員、群眾等各類人員,集中上黨課、搞培訓等傳統方式有諸多限制,而便捷高效的網絡學習模式能有效打破限制,提升教育效果。一是豐富了學習內容。“互聯網+黨建”可充分利用易于獲取的豐富網絡資源,借助學習強國APP、微信公眾號等平臺,開展黨建工作宣傳,組織黨員學習。二是突破了條件限制。通過網絡平臺發布學習內容、工作要求、活動動態等,能有效打破時間空間界限,確保將黨員納入黨組織的管理和教育中,實現隨時隨地參與學習、接受教育和進行管理。三是加強了互動交流。通過網絡載體可以打破不同年級學生、不同職務教工間難于互動交流的阻隔因素,黨員即時通過網絡平臺交流心得體會,進一步拓寬了交流領域。
2.當主角,發揮了黨員主體地位。首先,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得現代化的信息互動變得更加快捷、方便,信息傳播者及接收者之間的界限逐漸被淡化,高校黨建工作的主、客體能依靠這樣的背景真誠地討論及交流。其次,高校黨建工作的網絡運營不僅由運營團隊負責,各黨支部也參與到網絡黨組織的管理建設中,大大提高了基層黨組織的參與度,發揮基層黨員的主體作用。黨員群體享有了更多的民主參與權,更多的黨員自愿、主動地參與到黨內事務的管理中。
3.搞活動,豐富了組織生活形式。相對于形式較為固定單一的傳統黨建活動,“互聯網+黨建”模式下的高校黨組織活動更加靈活多變。組織形式上,將線上線下活動對接,廣泛開展學生黨組織“互聯網+社會實踐、黨日活動、志愿服務”等活動,從線下搬到線上或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展開,拓展了活動開展的方法渠道。具體內容上,運用新媒體模式下大家關注度高的網絡用語和表現手段,通過新穎活潑的方式內容,將宣傳教育、活動方案、新聞報道等欄目設置到信息化黨建平臺中,實現較高的黨員參與度和獲益度。
4.做服務,拓展了管理保障功能。通過各類網絡載體,面向黨員打造了一個服務、開放、共享、互動的綜合黨建平臺,使“互聯網+黨建”工作在堅定黨員理想信念、暢通服務保障渠道、解答疑難問題等方面發揮作用[3]。如面向學生群體,圍繞學生關心的評獎評優、考研保研等問題,在微信平臺設置文件政策解讀板塊,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幫助。面向有入黨意愿的群體,通過網絡平臺將入黨條件、標準程序和材料填寫等問題規范化,在搜索界面只需輸入關鍵詞,便可快速查看。面向黨員群體,借助網絡平臺部署任務、討論交流和督導工作,及時進行活動宣傳和報道,提升黨組織網絡影響力。
二、創新“互聯網+”高校黨建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
1.思想認識不夠到位。部分院校將“互聯網+黨建”簡單定義為黨建活動報道、黨建信息統計等狹義范圍。有些工作者習慣于傳統黨建工作模式,對開展“互聯網+”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積極性不足。還有部分院校在“互聯網+黨建”工作中缺乏實質支持,較難形成“互聯網+黨建”工作合力,不能給予有效指導和幫助,進而影響工作開展。
2.功能作用發揮不夠明顯。通過調研發現,部分高校“互聯網+黨建”類社交賬號、微信平臺、網站及應用軟件等,形式簡單、內容單調,只是單純借助網絡進行報道宣傳,枯燥地上傳學習資料,內容更新不及時,瀏覽人數少,缺乏吸引力。有些平臺建立后幾乎處于荒廢狀態,缺少維護運營,導致出現很多的“僵尸公眾號”“僵尸群”“僵尸APP”,以及無發布、無更新等現象,沒有實質性發揮作用。
3.網絡運行制度體系不夠健全。目前在高校中推開“互聯網+黨建”工作還存在管理制度不夠健全、法規政策不夠明確、規范化運行不夠順暢等諸多問題[4]。如果在工作落實上沒有針對性強的指導文件和配套可行的規范措施,“互聯網+黨建”可能較難發揮它應有的積極作用。我們需要在合理合法運行的基礎上,整合網絡資源和力量,規范運行方式,不斷提升“互聯網+”高校黨建工作標準化、現代化水平。
4.專業骨干隊伍力量不夠充足。據了解,當前很多“互聯網+黨建”平臺的運營團隊主要成員為學生,大部分學生黨齡時間較短,缺乏黨務工作經驗,運用網絡開展工作的能力素質相對較弱。此外,因激勵措施不足或資金支持有限等問題,學生參與網絡黨建平臺運營建設的積極性不高,進而導致運營質量不佳,“互聯網+黨建”工作開展效果不夠理想。
5.精準服務保障有待提高。部分“互聯網+”高校黨建平臺的有效服務項目內容與學生所需所盼還有一定差異,且學生群體年齡、喜好等呈現多樣化,互聯網很難實現精準服務,需要運用分析采集數據等方式找準學生需求,滿足服務對象期盼。此外,當前大部分高校因硬件配套設施建設不夠及時,缺乏軟硬件支持,在開發新程序、建設新模塊、打造新平臺上達不到要求,導致基層黨組織信息化保障不充分,現代化、科技化運用程度不高。
三、創新優化“互聯網+”高校黨建工作的路徑
1.要創新工作思路,提高“互聯網+黨建”工作認識。強化思想認識,理清工作思路是推進“互聯網+”高校黨建工作的前提。一是要認清形勢。在信息化時代,黨建工作必須要順勢而為,從傳統的黨建工作思路中轉變觀念,打造一個更加便捷、高效、開放、共享的新時代黨建工作模式。二是要端正態度。高度重視“互聯網+”對高校黨建工作的影響,認清網絡資源在提升黨建效果中的重大作用,加大對“互聯網+黨建”的資金和人力支持。三是要明確工作思路。將線下工作向線上拓展,建立“互聯網+”工作思維,構筑“互聯網+”黨建育人平臺,落實“互聯網+”黨支部組織生活制度,開設“互聯網+”黨課課堂,組織“互聯網+”社會實踐,不斷提升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5]。
2.要創新組織結構,加強“互聯網+”黨員管理。當前各大高校、各個學院,甚至各個部門都開通了微信公眾號,應適當進行資源整合。一是充分利用“燈塔—黨建在線”等網絡大平臺,將線下黨組織和黨員信息做好線上同步,嚴格黨組織和黨員管理。二是通過建立網絡社交群,將全體黨員管理納入到“互聯網+”平臺中,實現網絡和現實中黨員都有組織、組織都有上級,為在網絡平臺開展組織工作打下基礎。三是要發揮組織功能,網絡平臺中黨組織同現實黨支部一樣,可以開展組織生活,落實好黨建基礎性、例行性工作,確保“互聯網+黨建”工作規范有序運行,提升黨建引領能力。
3.要創新學習模式,開展好線上線下活動。創新線上線下黨建結合工作,構建集教育和服務為一體的上下聯動、雙向運作的“互聯網+”黨組織建設模式[6]。一是開展線上集中學習,利用網絡平臺解決人員分散難統一、時間零散難集中等問題;同時通過布置任務、監督進度、發表體會等方法,將線上學習延伸到線下現實工作中,提升教育效果。二是完善網站建設,持續豐富線上內容和優化服務功能,實現黨組織生活制度落實、大型活動開展等工作線上線下有機融合。三是加強互動交流,對關注度高、傳播快的話題,做好線上引導解答和線下反饋跟蹤,線上線下接續展開,確保工作不斷線。四是主動服務配合,結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的宗旨以及更好服務于用戶“互聯網+”目標,“互聯網+黨建工作”落腳點更應是服務黨員群眾,要樹立好服務的建設理念。
4.要創新制度體系,提升信息化黨組織保障功能。按照有效管用的要求,切實增強“互聯網+”高校黨建工作的實用性。一是要調研高校黨員群眾所需所盼,采納吸收意見建議,開設相應網絡專欄答疑解惑 ,同時線下實際開展整改幫扶,提升“互聯網+黨建”工作的實際作用。二是要完善保障體系,制定“互聯網+”高校黨建工作制度,明確工作標準和要求,使各項任務落實能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實現規范化、科學化管理。針對工作中可能出現的保密安全、網絡輿情等風險,專門研究制定防范措施和處置預案,確保“互聯網+黨建”活動組織有序正規。三是加強骨干隊伍建設,聚力培養一批懂黨建、會網絡的“互聯網+黨建”骨干隊伍,調動素質高、能力強的優秀學生黨員參與建設“互聯網+黨建”的熱情和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楊靜.淺析黨建信息化的必要性[J].今傳媒,2018(5):62-63.
[2]呂國鋒,李萬波.高校“互聯網+黨建”模式的內涵與應用[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5):223-224.
[3]劉劍.“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黨建工作的實踐與探索——以銅仁學院為例[J].才智,2017(28):176-177.
[4]鄭澤萍,林夢潔.“互聯網+”高校黨建工作品牌化建設現狀及路徑探討——以廣東省部分高校為例[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12):54-56.
[5]李國緒.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互聯網+黨建”模式建設[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1):6-8.
[6]肖瀟.O2O視域下高校基層學生黨建平臺的創新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7(9):36-37.
收稿日期:2020-03-05
作者簡介:趙瑞希(1990-),女,山東威海人,輔導員,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李愛華(1979-),女,山東威海人,組織員,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