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園園



摘 ?要:志愿服務是高校實踐育人的重要載體。培訓作為提高大學生志愿者能力素養和服務質量的重要手段卻未得到應有重視。當前,各高校的志愿服務培訓存在形式單一、內容不成體系、師資隨意性較大、效果鮮有問津等問題。各級培訓有頂層規劃、課程設置有內容要求、培訓師資有選擇“標準”、培訓形式有鮮明特色、培訓質量有跟蹤問效是提升培訓實效性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志愿服務;培訓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0)21-0001-06
Abstract: Voluntary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prac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n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college volunteers' ability and quality of service, training has not been given due attention. At present, the voluntary service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many problems, such as single form, unsystematic content, great randomness of teachers, and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effect.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raining to have top-level planning at all levels, content requirements in curriculum setting, selection standards for training teachers, distinctive training forms and tracking training quality.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 voluntary service; training
一、研究背景
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1]。志愿服務作為高校實踐育人的重要載體已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共青團中央2014年下發《關于推動團員成為注冊志愿者的意見》的通知;教育部2015年頒布實施《學生志愿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國務院先后于2016、2017年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志愿服務條例》。系列法規不僅體現了中國志愿服務體系的逐步完善,更標識著中國志愿服務邁入了法制化發展時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各項志愿服務法規中,不約而同對志愿者培訓提出要求。《學生志愿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第二十條明確提出“高校應建立健全學生志愿者骨干專業化培訓體系,提高學生志愿者骨干參加專業化志愿服務的素質和能力。”《志愿服務條例》第十六條明確提出“志愿服務組織安排志愿者參與的志愿服務活動需要專門知識、技能的,應對志愿者開展相關培訓。”第二十二條明確提出“志愿者接受志愿服務組織安排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應當服從管理,接受必要的培訓。”開展志愿服務培訓,有利于大學生理解志愿精神,認同志愿理念,明確志愿服務的基本要求,掌握服務所需知識技能,提升安全意識。
不難發現,在歐美等志愿服務發展相對較為成熟的國家,對志愿者開展系統培訓是增強其服務實效性、持續性的重要方式。美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對志愿者的培訓主要分為通識培訓、技能培訓和理念培訓。在培訓方法上則通過課程、網絡和會議等相結合的方式[2]。德國體育組織為俱樂部志愿者提供初級、高級和未來培訓的系列課程。志愿者培訓不僅保障了參與者的工作能力,同時,也成為吸引志愿者加入的主要手段之一[3]。
反觀國內,近年來,各高校在志愿服務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媒體各界給予了海量的光鮮報道。然而,隨著大學生志愿服務中出現了“擺張桌子、拉個橫幅、擺個pose、寫篇稿子”的現象以及山區孩子們那句“哥哥姐姐,你們不要再來了!”這樣呼聲的發出,大學生志愿服務不得不開始承受質疑的目光。事實證明,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確存在與社會期待之間的差距,這種差距產生的負面效果不僅影響了大學生志愿者的形象,降低了廣大學子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也消減了實踐育人的實效。對于大多數參加志愿服務的大學生來說,志愿熱情有余,服務技能和志愿精神缺乏,在服務過程中克服困難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夠。因為對服務流程不熟悉、準備不足、協作不暢而導致服務過程中出現失誤的案例時有發生[4]。志愿服務開展前的培訓顯得尤為重要,然而,長期以來這個問題一直未得到部分高校的充分重視。
二、調查方法和樣本概況
本研究在吸納部分國內志愿服務相關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就大學生志愿服務培訓現狀相關問題自行設計了系列評估體系,并做了部分樣卷,也經過專家指導。本次調查的問卷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關注受訪者的個人信息,包括其政治面貌、是否是注冊志愿者等。第二部分主要關注了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整體現狀,重點分層次調查了培訓的形式、內容、師資和效果。
本次問卷選擇了安徽省16地市35所高校開展調查,所選的學校中既有985、211等重點大學,也有一般本科、專科院校;既有綜合性大學,也有農業、醫藥、教育、商貿等專業型學校,具有很好的代表性。依據學校類型和學生數,每校發放學生問卷60至100份不等(涵蓋不同年級和專業),志愿服務指導教師問卷8至15份不等。共發放學生問卷3400份,收回3290份,通過篩選得到有效問卷3117份,有效率為91.68%。共發放教師問卷460份,回收448份,通過篩選得到有效問卷414份,有效率為90%。
三、全省各高校志愿服務培訓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一)現狀梳理
從整體調查情況看,全省各高校在參加和組織志愿服務培訓方面投入的力度都相對有限,規范化的培訓系統尚未建立。
1. 參加培訓的整體現狀
在參加調查的3117名學生中,參加過志愿服務培訓的同學人數為1064,占學生總數的34.1%,沒有參加培訓的同學人數為2053,占學生總數的65.9%。在參加調查的414名指導教師中,參加過志愿服務培訓的指導教師人數為159,占總數的38.4%,沒有參加培訓的教師人數為255,占總數的61.6%。其中,參加培訓的基本情況統計如表3。
學生層面參加過市級及以上各類培訓的比例,均不超過9%,參加校內各級培訓的比例不超過23%。指導教師層面,參加過市級及以上各類培訓的比例不超過20%,參加校內各級培訓比例不超過36%。大部分老師和同學對培訓很期待,無奈于參與培訓的機會有限。
2. 組織培訓的整體情況
在參加調研的35所高校中,當問及“您所在高校是否建立志愿服務相關制度時”時, 47.3%的指導教師認為本校建立了培訓相關制度,而在問及“您所在高校是否開展志愿服務相關培訓”時,比例上升至63.8%。數據說明雖然有部分高校沒有建立志愿服務培訓相關制度,但是更多高校有了志愿服務培訓的意識,并已經針對不同對象在相應層面開展了培訓。具體情況如表4。
由表4可以看出,在面向學生的培訓中,臨時性培訓多面向普通志愿者或者全體學生開展;而專題培訓中面向志愿者骨干的比例要明顯高于面向普通志愿者和全體學生的培訓,培訓比例分別為21.11%、17.1%、19.28%;系列培訓中,面向志愿者骨干和普通志愿者的比例又明顯高于全體學生,比例分別為5.71%、5.55%和3.91%。其中,211及985高校針對幾類對象的專題培訓比例均最高,一般本科針對幾類對象的系列培訓比例均最高。然而幾類培訓比例最高也只有30.42%,相較于75.17%(2343人)高校參加過志愿服務的大學生而言,這個比例的培訓力度,顯然不能滿足所有志愿服務同學培訓上崗的需求。
同時,無論是面向指導教師還是面向學生的培訓,系列培訓的比例都明顯少于臨時性培訓和專題培訓。面向教師的專題培訓比例為31.4%,與表3中校團委和學院團委組織培訓比例相當。可見,對于大多數學校而言,距離專業化、規范化、科學化培訓體系的建立還有相當一段差距。
(二)存在問題
結合問卷的調研,課題組還同步開展了與不同高校學生代表的訪談,了解到無論是組織培訓比例相對最高的211及985高校、一般本科還是高職高專學校,志愿者培訓中都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問題:
1. 培訓形式相對單一
具體表現為:(1)培訓具有象征性。不少同學反映所謂的志愿服務培訓是與出征儀式相結合的臨時性培訓(臨時性培訓在已組織培訓中的比例分別為:面向志愿者骨干的培訓中占41.49%,面向普通志愿者的培訓中占50.98%,面向全體學生的培訓中占49.41%,面向指導教師的培訓中占39.39%),臨時性的動員和象征性的提醒說明構成了培訓的主要內容,與學員們心目中的專業化培訓相距較遠。(2)培訓多集中進行,半天安排兩場報告的形式居多,幾個小時的集中宣講需要培訓對象高度關注,否則,培訓效果將大大折扣。(3)培訓多為理論宣講,“填鴨式”課堂教學為主,極少安排交流互動和實踐體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培訓質量。
2. 培訓內容不成體系
具體表現為:(1)安全教育赫然成為“主菜”。頂著安全包保的高壓線,安全教育成為所有志愿服務培訓中不可或缺的內容。然而安全固然重要,但是成為最重要的內容,甚至成為全部內容,顯然與志愿服務培訓的初衷不相符合。(2)志愿精神講解不夠“透徹”。志愿服務作為實踐育人的重要載體,是對青年大學生進行有效思想引領的重要途徑,但是在具體的志愿服務培訓中往往對崗位任務的解釋居多,對“志”“愿”由來的解釋,對志愿精神傳承意義的闡述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志愿者對“‘志在奉獻、‘志在服務”這一精神層面成就感需求的渴望,將志愿者們的主觀“志向”降低為了被動的“愿意”,給同學們一種按照組織要求完成任務和工作的感覺。(3)對志愿者權益的維護“有限”。“不能是講奉獻、講犧牲的時候想到了志愿者,當志愿者受到損失、遇到危險的時候卻孤立無援[5]。”目前,多數培訓重點強調志愿者在服務中應注意自身的言行、禮儀,對服務對象風俗文化的尊重,忽視了對志愿者權益的保護。因此,團隊重點對四個有代表性意義的志愿者權益維護文件師生的了解程度進行了調查,結果如表5。
面對志愿服務蓬勃發展的三十年里頒布的四個文件,教師層面基本了解程度以上分別為65.9%、56.3%、61.5%和55.8%,沒有超過70%;學生層面基本了解程度以上分別為40.2%、42.1%、49.3%和38.7%,不超過50%。而這些比例中基本了解又占據一半份額,大部分指導教師和同學對志愿者的注冊、管理、表彰流程不太了解,對志愿者服務期間的權利義務辨識不清,可以想見,志愿者同學在志愿服務過程中不知道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遇到突發狀況時,不知道通過什么樣的程序來協調處理,會一直處于相對被動的局面。
3. 培訓師資隨意性大
具體表現為:(1)“領導”擔任主講教師。一般來說領導在志愿服務領域無論是視野還是經歷都應該走在指導教師和普通志愿者前面。領導親自授課一方面顯示學校的重視,另一方面也能起到思想引領的作用。但在部分培訓中,為了顯示學校的重視,聘請的領導并不都是志愿服務專家,他們往往會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長來授課。這種“領導特長式”的課程,通常會使培訓學員產生一定的逆反心理,不僅不能加強或許還會減弱其他培訓課程的效果。(2)缺乏“專業”教師的介入。這里的“專業”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是志愿服務方面的專家,在志愿服務的理論研究、實踐經驗方面有較深造詣的專業人員。另一方面就是指高校的專業教師,因為隨著志愿服務專業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項目需要專業教師的指導和參與,使同學們能學以致用。遺憾的是,受時間、經費、工作量統計等限制,現實培訓中這兩方面的人員參與到培訓中的比例都相對較低。
4. 培訓效果鮮有問津
具體表現為:(1)對學員學習效果有考核無問效。在已參加過的培訓中,45.98%(657人次)的學生和59.85%(158人次)的指導教師反饋有結業考核(參加過培訓學生人次為1429,參加過培訓指導教師人次為264)。考核以學習心得和志愿服務實踐小結形式為主,然而,小結中所描述內容和學員在培訓班學習有多少聯系,沒有考證。同時,參加過培訓的教師和學生在后續志愿服務活動中的作用發揮,沒有跟蹤問效,完全處于學員自覺自發狀態。(2)對培訓的組織實施無反饋評價。80%以上的教師和學生表示,所參加的培訓班對培訓效果、時間安排、課程設置、師資選擇、組織形式等沒有反饋評價,學員完全處于被動接受狀態。這顯然是各類志愿服務培訓持續有效開展過程中必須關注的問題。
(三)原因分析
各高校在志愿服務培訓中投入的時間精力不同,培訓過程受志愿者的行為自覺控制,培訓結束無跟蹤問效。由此可見,培訓效果出現參差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現狀的產生應該有三個方面原因。
1. 思想認識不到位
好的培訓可以幫助志愿者了解志愿精神以及服務對象的需求,從而更好的參與服務[4]。十八大報告提出“廣泛開展志愿服務”的新要求,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新方向。然而,各高校對志愿服務的重視程度不同,更不用說志愿者培訓這個志愿服務前置環節了。
2. 人員安排不到位
各高校負責志愿服務組織指導和志愿服務項目承接的,大多為學校或學院團委老師兼任,幾乎沒有專職人員。開展志愿者培訓,要將來自不同年級、專業的志愿者進行信息統計、時間整合,同時還要負責課堂考核、實踐環節等的協調安排。面對學團系統繁雜的日常事務,要把志愿者培訓這項甚少有明確要求的工作做到細致入微,僅憑指導教師個人的工作熱情和投入是很難高效持續運行的。
3. 政策保障不到位
甚少有學校或部門將志愿者培訓列入學院或志愿服務組織年終考核的指標體系,實際上高質量的志愿者培訓是發揮志愿服務實踐育人實效的有效抓手。另,形式豐富的志愿者培訓也需要適量的經費支持,當然,這需要高校、社會、政府三方共同努力。
四、提升培訓實效性的途徑
在發達國家,伴隨志愿事業繁榮發展的是其合理的志愿者培訓體系和先進的管理經驗[6]。各高校只有圍繞志愿者培訓的層級規劃、課程設置、師資遴選、授課形式、反饋機制進行不斷完善,才能提升志愿者培訓的實效性。
(一)各級培訓有頂層規劃,增強規范性
根據現實需要,當下各高校志愿者培訓可以分為系列培訓、專題培訓和臨時性培訓。無論是什么類型的培訓,培訓前有頂層設計與規劃,對于培訓預期效果的實現和培訓的可復制性、規范性都會大有益處。
系列培訓即為了傳承志愿精神,營造良好的志愿服務氛圍,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的培訓。不同主體在志愿服務中發揮不同的作用:指導教師以思想引領和項目策劃為主,志愿者骨干配合指導教師進行項目策劃并負責組織實施,而普通志愿者通常是項目的執行者,也是主要實施者。針對不同主體,系列志愿服務培訓應有相應的層級規劃和內容設置。一般可分為初、中、高三級培訓,初級培訓的培訓對象為普通志愿者,中級培訓的培訓對象為志愿服務骨干,高級培訓的培訓對象為志愿服務指導教師。
專題培訓即圍繞某個主題或某個項目開展的志愿者培訓。培訓是為特定項目的組織運行做準備,為了增強培訓的目的性,培訓前的調研顯得尤為重要。(1)對服務內容的調研是核心。課題組依據大學生志愿服務現狀,將大學生志愿服務分為如下十種類型,分別是:愛心支教、環保教育、理論宣講、禮儀接待、扶弱助殘、心理輔導、無償獻血、文明勸導、語言翻譯、法律援助。不同的服務類型需要有各自的理論知識儲備和崗位技術要求,無論是知識儲備還是技術能力都直接決定了服務任務能否完成,因此,專項培訓開展前對服務內容的調研是核心。(2)對服務對象的調研是前提。不同的服務類型對服務內容有不同的需求,即使同樣的服務內容,不同對象對服務時長、內容、形式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培訓前對服務對象的整體情況有掌握,讓志愿者對即將服務群體的特殊性有充足的認識和準備,必然會提高服務的效能。(3)對服務條件的調研是基礎。大部分志愿服務項目都需要一定的基礎設施和條件,服務地的條件會在較大程度上限制服務的形式和效果,服務前加強對服務條件的了解,有利于在培訓中有針對性的引導志愿者準備服務工具或調整服務形式。(4)對服務主體的調研是關鍵。大學生志愿者是志愿服務的主體,所有的服務內容都要通過志愿者的言行傳遞給服務對象。依據志愿者的年級、專業、特長、志愿程度開展有側重點地開展思想引導、知識技能培訓,有利于志愿服務項目的有序高效開展。
臨時性培訓是為了某項突發志愿服務工作的有序開展而組織的培訓。培訓應對工作的內容要求、任務分工、環境條件、注意事項做完全告知。
(二)課程設置有內容要求,增強針對性
各類培訓均要圍繞培訓目標進行課程設置。同時,每一期培訓都應根據培訓對象、工作內容、服務對象等變化對培訓內容進行課程內容修訂和調整。以系列培訓中,初、中、高三級培訓為例,進行說明。培訓層級間應有遞進關系,不同層級之間在培訓內容上應具有延續性,既有共同點,也應各有側重。
共同的培訓內容:(1)志愿精神的起源。了解東西方志愿精神的歷史溯源、各國志愿服務的發展現狀和近代中國志愿服務的發展歷程有利于志愿者形成思想原動力,因此,應成為培訓的首選內容。(2)志愿服務相關條例法規。近年,國家相繼頒發《關于教師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指導意見》《關于推動團員成為注冊志愿者的意見》《學生志愿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志愿服務條例》等文件,這些法規意見的頒布實施無疑加速了志愿服務法制化進程,志愿者多學習了解,有利于服務過程中服務者和受益者雙方權益的保護和責任界定,也有利于志愿者清楚志愿服務評優體系和激勵措施。
各自側重的內容:(1)普通志愿者培訓應側重文明禮儀教育。志愿者不僅提供服務,更是通過自身的點滴言行來踐行志愿精神,傳播文明。特別是面對一些社會弱勢群體時更應具有同理心,用對方能夠接受的方式來提供服務。對于普通同學來說,志愿服務前的禮儀培訓顯得尤為重要。(2)志愿者骨干培訓應側重條例辦法的講解和突發事件的處理。骨干熟悉了解志愿者的權利和義務,可以很好地指導隊員進行自我保護,同時,可以幫助志愿者適時參加評定,增強榮譽感和歸屬感。凡事預則立,在志愿服務現場,服務骨干往往發揮第一責任人的作用。對突發事件處理的學習,可以使更多的意外傷害和損失降到最低。(3)指導教師培訓應側重志愿精神的解讀和自媒體環境下志愿服務的宣傳、策劃與實施。在活動中途遇到困難、不被理解時,指導教師的首要職責是開展思想引領,而志愿精神是支撐志愿者堅守陣地的精神支柱。自媒體環境下志愿服務活動的宣傳、策劃如何貼近學生實際,以更適應時代的方式讓青年學生入腦入耳入心,讓志愿服務成為大學生活的新風尚是志愿服務指導教師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三)培訓師資有選擇“標準”,增強引領性
師資選擇有標準。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7]。”志愿服務是一門實踐課程,學生更渴望老師言傳身教。教師工作的“示范性”和學生特有的“向師性”,決定了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特殊位置。(1)培訓教師對志愿服務現象要有態度。近年來,大學生志愿服務是社會焦點之一,社會各界對此的評價褒貶不一,培訓教師應對大學生志愿服務中存在的問題要有正確的認知,從而引導志愿者正確看待大學生志愿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并在自己的服務過程中有效避免。(2)培訓教師對志愿服務活動要有情懷。培訓教師如果自身是注冊志愿者,或者組織參加過志愿服務項目或從事志愿服務相關的理論研究,課堂上結合實例和數據的分析講解會對志愿者有更強的說服力和影響力。(3)培訓教師對志愿服務理解要有高度。志愿服務培訓的課堂上不能單純的只談奉獻或者講解志愿服務如何組織實施宣傳,而應該站到合理配置社會資源,緩解社會矛盾,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解讀大學生志愿服務。
(四)培訓形式有鮮明特色,增強時代性
志愿服務作為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載體,其培訓應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志愿服務培訓應幫助培訓對象完成從概念認知到情感認同,從克服意志考驗到敢于行為實踐的全部思想過程。在培訓的形式上,可以做到:(1)理論講授與案例分析相結合。無論是西方的慈善精神還是東方的仁愛精神,志愿精神的起源無不和特定時期、特定的歷史環境歷史事件相關,正是這些特殊的時期和事件促成了志愿服務在全球的興起和發展,理論教學中結合案例進行講解與分析,可以使概念講解得更清晰,理念闡述得更深入。(2)經驗分享與研討交流相結合。目前的志愿服務培訓,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部門舉辦,或多或少都會安排優秀志愿服務組織或個人的經驗分享,問題在于多數分享停留在經驗介紹這一認知層面,缺少了提問與交流環節。而事實上,通過深度交流才會發現現實問題的共通性,學員們在這一過程中會產生良好的情感共鳴。看到優秀的組織和個人在同樣境遇下呈現出克服困難的勇氣,分析問題的思路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會堅定學員克服困難的決心,產生更好地引領與示范效應。(3)實地考察與角色體驗相結合。志愿服務培訓應該努力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向發展,如在一些優秀項目考察中安排實踐環節,同時最好兼顧學員在組織者、普通志愿者、服務對象以及部門協調者幾種角色之間的互換。一方面可以增加角色體驗,更重要的是體會到不同角色在遇到困難時看問題的視角與出發點不同,可以增進對自我的認知,促進團隊內部的理解與包容,從而使志愿服務項目開展得更加堅定與順暢。
(五)培訓質量有跟蹤問效,增強客觀性
培訓結束開展跟蹤問效,可以增強培訓評價的客觀性,更有利于后序培訓質量提升。任何一次培訓,從策劃到組織實施,無論是組織方還是學員,都會投入不同程度的人力物力財力,對培訓效果會有不同程度的期待。然而,培訓結果是否有利于志愿者服務意識能力水平的提升,需要系列考核評價來評估。
從考核對象上看,可以分為對培訓學員的考核和對培訓課程的考核。對培訓學員的考核可以通過考勤與考試的形式,對志愿服務意識、相關知識、相關技能進行考核,也可以通過撰寫培訓總結等形式完成。對培訓課程的考核可以通過座談或深度訪談的方式進行了解,也可以通過問卷的形式對培訓整體效果、培訓課程內容、課程形式、時間安排、師資力量等進行評價。從而給后續培訓的課程設置、師資選擇、形式安排提供借鑒和參考。
從考核時間上看,可以分為培訓結束時的考核和后續跟蹤記錄。培訓結束時的考核可以包括上述兩個部分,即對學員的考核和對培訓課程的考核。后續跟蹤記錄主要是針對學員開展,對學員在培訓課堂上的所學進行跟蹤問效,可以通過學員策劃的志愿服務項目書,在組織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發揮的作用,以及其他志愿者對其評價上來進行考核。無論何種形式,有考核的培訓比沒有考核的培訓效果會有明顯提升。
參考文獻:
[1]武漢大學哲學系.《實踐論》《人的正確思想是從那里來的》解說[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47.
[2]郝運,王屾.淺析當代美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運行機制[J].外國教育研究,2010(4):91-96.
[3]吳飛,張銳,鄭曉瑛.德國體育俱樂部志愿者體系及啟示[J].體育與科學,2017(9):44-49.
[4]李興睿.淺析志愿者培訓中的參與式方法[J].天府新論,2008(12):14-15.
[5]人民日報評論員.讓制度護航志愿服務[N].人民日報,2014-04-24.
[6]邵振剛,鐘婉儀.大學生志愿者培訓發展模式研究[J].廣東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3(6):24-29.
[7]楊伯峻.論語譯注(子路篇)[M].中華書局,201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