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


摘要:“大智移云”時代的到來給財會行業帶來了新的挑戰,同時業財融合、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技術給行業的發展也帶來了新機遇,給財會從業人員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在剖析“大智移云”時代下企業財會人才需求特點的基礎上,探索適合于新時代的財會人才培養路徑,主要從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內容(專業基礎能力、職業技能能力、綜合職業能力)進行論述。
關鍵詞:“大智移云”;財會人才;培養路徑
引言
“大智移云”時代指大數據、智能化、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時代,“大智移云”時代的到來給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隨著“大智移云”的到來,新型技術解決了供給與需求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這些新型技術把生產要素實時組織起來,使得各行各業的效率都得以提高。
對于財務會計行業而言,新技術實現了企業從會計信息系統的普及、ERP系統的構建、到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發展以及實現業財融合、“財務機器人”的問世等,無不體現了信息技術給財會行業各個方面帶來的巨大變化。在“大智移云”時代的今天,企業的決策源自大數據的支撐,加上新型信息技術可以為企業實現更為精準細化的風險分析和趨勢預判,從而可以全面提升企業綜合分析的能力。與此同時,這些變化給財會從業人員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傳統的核算型財會人員已不再是企業所需的,新時代需要大量具備新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加入企業中。作為高校,培養人才的搖籃,必須看到這種變化,必須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革新,結合學校的層次,探索出適合于新時代的財會人才培養的新路徑。
一、“大智移云”時代下企業財會人才需求特點分析
(一)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方法對企業的招聘廣告信息進行定量分析。通過篩選關鍵詞、分類、制作圖表等,對所選取的樣本對象進行分析,從而描述相關的數據特征。利用描述性統計分析方法中數據的頻數分析,對企業相關的招聘文本信息進行定量分析,從而探析在“大智移云”時代下企業對財會人才需求的新特點。
(二)分析樣本及分析對象
本文分析的樣本來源于企業發布的招聘廣告。企業的招聘信息可以實時地反映企業所需的人才,通過對招聘廣告信息中職位描述、應聘人員所具備的基本條件等進行解讀可以很好地識別企業對人才需求的特征。進一步通過分析招聘廣告中文本信息的出現頻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企業在相關方面的重視程度。
基于信息的時效性和可獲得性,本文選取前程無憂網公開的財會人才招聘信息為分析對象。為檢索到財務管理與會計方面主要的關鍵崗位,本文利用前程無憂網提供的“職能”搜索,并且將相關崗位分為高級財會人才和基礎財會人才兩個層次,高級財會人才職位搜索將財務總監、財務經理、財務顧問、財務主管、會計經理作為關鍵檢索詞;基礎財會人才職位搜索將會計、出納員、財務助理、固定資產會計,財務分析經理、財務分析員、成本經理,成本管理員、資金經理、資金專員作為關鍵檢索詞,地域選擇太原和晉中,時間選擇近三個月,總共檢索到162條記錄。其中有6條記錄無效,因為在廣告信息對招聘條件沒有明確說明,最終確定樣本記錄156條,高級、基礎分別46、110條記錄,將此156條招聘廣告信息作為研究對象。
(三)指標設計
本文借鑒山西省財政廳2019年發布的《山西省財會崗位干部專業基本能力標準》以及一些學者的相關研究,將企業財會人才需具備的能力分為專業基礎能力、職業技能能力、綜合職業能力三個維度,具體包括的指標如表1所示。
(四)結果分析
通過研讀相關廣告招聘信息,篩選關鍵詞,并對關鍵詞進行分析,最終對兩大層次的財會人才分別得出10項核心技能,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從表2的統計首先可以看出,企業在招聘時,不管是對高級財會人才還是基礎財會人才,要求其必須具備基本的財會專業知識能力。其次,對于高級財會人才來說,要具備一定的工作經驗(93.47%),且具有較高的領導管理能力(86.96%)及溝通協調能力(54.35%)。對于基礎財會人才來說,熟練使用Word、Excel等各種財務工具及財務軟件(50.91%)顯得更為重要,其次是溝通協調能力(40.91%)、賬務處理能力(27.27%)。表2中財會人才財務分析能力評價指標分別占到43.48%,24.55%,從而可以看出互聯網、大數據、智能化、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傳統財會人員帶來的巨大沖擊。即使對基礎財會人才,企業的要求也不再僅僅是傳統的核算型人才,在新時代背景下,企業需要的是復合型財會人才,財會人員必須具備基本的職業能力,同時還必須熟練掌握信息技術。
二、高校財會人才培養路徑探索
(一)培養目標
建立以學生為本的培養目標。2017年,教育部發布了《中國本科教育質量報告》,報告中指出本科教育在目標定位、專業課程結構、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仍然面臨著長期又艱巨的任務。教育部在2018年6月召開了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會議中也強調高校在人才培養時要進一步轉變理念,做到四個回歸,并且要以學生為本。新時代企業所需的是復合型財會人才,財會人員不僅僅要具備基礎的賬務處理能力,同時必須具備預算、分析、決策等能力。所以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應以學生為本,制定適合于新時代、滿足學生需求的培養目標。
(二)培養內容
1.專業基礎能力
夯實專業基礎能力。從上述對“大智移云”時代下企業財會人才需求特點的分析,可以看出即使是在智能化的今天,財會人才,必須具備專業基礎能力。會計學、財務管理、管理會計等課程是財會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專業課程,同時也是企業在招聘時對財會從業人才最基本的要求。因此,高校在人才培養時,必須重視學生對基本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可以利用翻轉課堂、網絡優質資源等多種教學、自學方式強化學生專業能力。同時,在學生學習專業理論課程的基礎上,通過會計信息系統、ERP沙盤模擬、財務會計綜合模擬等課程完善學生實踐體系,并且通過模擬企業的實際業務流程及其相互間關系增強學生的感官能力、實踐能力,從而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2.職業技能能力
提升職業技能能力。隨著大數據、智能化、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發展,財會人才必須能夠熟練掌握各種信息技術分析手段,同時人工智能(AI)的應用也在財會行業大展拳腳,AI會逐漸替代簡單、重復性的基礎會計工作,并且相比較于人工而言會使得數據更加準確性、工作效率更高。人工智能會計處理軟件也會將人從過去煩瑣的基礎工作解放出來,但是人工智能永遠取代不了人的智慧,對于財會人員來說,必須要具備數據處理、數據解讀,挖掘數據背后的信息的能力,并且基于對數據信息的深度洞悉,結合專業知識分析服務于企業財務決策等。高校必須完善課程體系,例如開設《大數據財務決策》《商業智能分析》《大數據分析》《財務共享與智能財務》《Excel高級數據分析與可視化》等課程作為財會專業的必修課,在此基礎上,通過在課上或者課外組織案例競賽,增加學生校內實訓、校外實踐等環節,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具備職業所要求的相關技能。
3.綜合職業能力
培養綜合職業能力。在培養學生專業基礎能力和職業技能能力的基礎上,高校還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能。在職場上學生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較強的學習能力、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力等,學校可以通過課堂內外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在課堂上,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在課外組織相關講座、相關活動等。同時,要積極鼓勵學生考取相關的專業證書,初級會計師、中級會計師等。此外,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提供給學生實踐機會,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提高自身各種能力。
結語
新的信息技術給各行各業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傳統的核算型財會人才已不能滿足企業的需要。在新態勢下,高校需要探索出適合中國特色、適合新時代的財會專業人才培養路徑。本文通過剖析需求特點,從培養目標以及培養能力兩方面對高校財會專業人才培養提出建議。
參考文獻
[1]彭穎,鐘男.財務共享趨勢下高校財會類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探索[J].財會學習,2018(16):214+225.
[2]董紅杰.“大智移云”時代財會類專業人才培養實踐與探索[J].財會通訊,2018(31):42–44.
[3]郭文,姚文韻.財務共享服務趨勢下的高校財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商業會計,2019(05):108–110.
[4]李愛民.“互聯網+”形勢下財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科教導刊(下旬),2019(03):24–25.
[5]李朋磊.高校財會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困境與出路[J].長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4):42–47.
[6]劉秀英.基于“互聯網+”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轉型的探討[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8(07):23.
[7]孫曉陽.“互聯網+”背景下的會計教學[J].科技風,2018(13):31.
[8]黃琳.基于產教融合的民辦高校財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黑龍江科學,2019(05):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