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基礎教育”理念對我國的學校教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尤其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新基礎教育迎合了廣大教師和學生的需求。它要求還原教育的本色,以學生的健康發展為本,改變學校日常的教學生活,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空間和時間,關注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使教育體現生命關懷,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而目前我國小學基礎教育存在較多問題,為了提升小學體育基礎教育的效果,文章主要分析總結了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新基礎教育理念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體育教學;新基礎教育;理念滲透
一、 引言
小學階段開設體育課,目的在于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使他們有足夠好的身體狀況去承擔任務繁重的課程。盡管體育對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與文化課程相比,體育的地位往往不被重視,甚至經常把體育課調成其他課程。許多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注重教學方法,更不注重新基礎教育理念的滲透。實際上,在體育課上進行新基礎教育理念滲透有著許多有利的條件,通過新基礎教育理念的滲透,使學習過程充滿活力和熱情,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從而使形成健全的人格。并且通過對每位學生的關注和聚焦,使學生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具備避免因受外界不利因素影響而走上歧途。因此,應如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新基礎教育呢?文章就此展開論述。
二、 以人為本,關注學生
新基礎教育最關心的是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要把教育的價值集中到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上。學生在體育運動的過程中需求是否得到了滿足,身心健康是否得到了促進,要以學生的參與度來衡量。因此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要做到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找到“新基礎教育”所帶來的好處。首先從教學活動開始,教師要擺正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創設要一個輕松開放的教學環境,來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例如在體育教學中,不宜安排過多消耗體力的運動項目,這樣不僅會讓學生感到上課的壓力,還會使學生對體育課的期待值降低。其次,要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空間。體育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自主性較強的教學方案,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通過與其他同學的合作與交流,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例如,教師可以結合學校的場地,設計多種教學活動,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練習方法,從而達到本節課的教學效果。
三、 分層教學,師生互動
新基礎教育要求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態,促進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在體育教學的實施過程中,由于每位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與興趣愛好都有所不同,為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還需體育教師進行分層教學。體育課分層次教學是指在體育課教學中,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要求,針對不同類型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興趣愛好,設計出針對不同類型學生的教學目標,并根據教學目標提出不同層次的教學要求,給予不同層次的教學輔導,同時進行不同層次的測試,從而激發每個學生的學習動機。在分層教學中,教師也要注意與學生的有效溝通和互動,不能將不同層次的練習任務分發下去之后,對學生不聞不問。課堂教學的本質就是師生進行互動和交流,共同成長和進步。因此,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將展開對話,積極與學生去交流,詢問練習情況,讓體育課堂變得活躍起來。例如,在籃球教學中,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優秀的學生以強化訓練為主,表現中等的學生以輔導教學為主,對打籃球不太熟悉的學生為主要的教學對象,并且關注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展開積極的教學與互動。總之,體育教師無論是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還是教學目標的確定上,都要認真分析學生的發展特點和個人需求,使每位學生都能在體育課堂中得到應有的體育鍛煉,獲得良好的發展。
四、 以身作則,注重育人
新基礎教育理念強調一堂好課的標準是有意義,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既能學到知識,提高能力,還能有良好的情感體驗,得到健康的發展。體育教育不僅要使學生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還要擁有良好的人格以及道德品質。尤其是小學生,培養良好道德品質非常重要。老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首先要求教師有較高的道德修養,言行舉止要得當,儀表端莊大方,以此來給學生留下好印象,做學生的好榜樣。老師應以高度的熱情對待工作,從內心熱愛本職工作,能認真嚴謹地對待工作,工作中充滿熱情和活力,從而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認真負責的態度。在日常體育教學中,教師應多給予學生肯定與鼓勵,幫助學生克服自卑、煩躁等不良情緒,樹立積極自信的心態。老師應該對學生充滿耐心和愛心,加強引導和鼓勵,讓學生的體育熱情得到提高,變得更加樂觀和自信。其次,體育課教師要善于發現,把握時機,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如:教育學生講文明,講禮貌,要求師生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使用禮貌用語;開放的體育課,要有紀律約束,使學生養成遵守紀律的意識。
五、 結語
總的來說,新基礎教育理念對小學體育教學的發展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教學的過程以及最終的結果,更多的是由學校環境和教師對當時教學內容、方法等的選擇和處理方式來決定的。要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新基礎教育理念,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人類文化、知識、技能的傳遞上,要真正做到關注學生,成為學生的良師摯友,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挖掘學生在學習中所創造的潛能,使他們有自信,有能力,有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參考文獻:
[1]葉瀾.更新教育觀念,創建面向21世紀的新基礎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1998(2):6-11.
[2]林碧英.構建新的教育活動觀,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論葉瀾教授“新基礎教育”之二[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1999(4):56-61.
作者簡介:
蘇志祥,云南省昆明市,云南省昆明市五華區外國語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