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命安全,是一個人存在于世界上的根本所在,只有擁有了生命才有了后面一系列的事情。當前,中小學生安全事故層出不窮,對家庭和學生自身都帶來了毀滅性打擊。加強安全教育,樹立安全意識,已經成了學校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因此,要加強物理知識宣傳,樹立安全意識,進一步減少和避免安全事故的發展,為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創設良好的環境。文章主要從加強學生安全意識的重要性以及用物理知識增強學生安全意識策略,這兩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
關鍵詞:物理知識;學生;安全意識
在《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中對社會安全、公共衛生、意外傷害、網絡、信息安全、自然災害以及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六個模塊做出了明確要求。從中小學公共教育需要出發,利用物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為正確應對日常生活中突發事件奠定基礎,從而最大限度降低和避免突發事件帶來的傷害,保障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物理知識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利用物理知識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能夠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樹立安全意識,利用科學理論對存在的安全隱患做出了解釋,實現了雙贏。因此,利用物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是符合當前中小學身心發展需要的。
一、 加強學生安全意識的重要性
首先,學校是學生系統接受教育的地方,也是發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地區之一。教師開展安全教育有利于創設和諧、平安校園。提升他們自我保護能力,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習義不容辭的責任。其次,加強學生安全意識培養是推動學生發展的基礎。只有保護自我安全,才能夠學習和生活,才有了后面無限的可能。總之,加強學生安全意識的培養,是學校教育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而利用物理知識開展安全教育,則是利用物理學科優勢,對安全教育課堂的改革和優化。
二、 用物理知識增強學生安全意識策略
(一)利用物理知識開展交通安全教育
交通工具,為人們實現了最大限度的便利,但也是造成意外傷害的重要因素之一,每年因交通意外死亡的人數大約為6~10萬人,其中兒童占據了其中的百分之四十左右。開展交通安全教育,是相當有必要的。利用物理知識去計算發生車禍時的種種影響因素,將車速、人的反應時間以及奔跑速度等因素置于理的環境之中,進行科學計算。此時60km/h車速所產生的沖撞力,遠遠超過大腦骨骼的承受力。因此,在遇到人行道的時候,車輛要減速行駛。行人在車輛行駛區域不要突然奔跑、轉彎等等,司機沒有思想準備時,反應速度和剎車滑行距離不易控制,極易出現交通事故。在具體計算理論上的交通安全教育,前置性將所產生的傷害讓學生提前了解,對其樹立安全意識具有一定的幫助。
(二)開展全面的安全教育
在生活中存在物理知識是相當多的,利用物理知識開展安全教育,搭建起物理和生活之間的橋梁。首先,在前面提到利用速度相關知識去解決交通安全問題。其次,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去講解不會游泳千萬不要貿然下水的科學性。我們肉眼看到的清澈水底由于光的折射,遠遠比實際要深得多,以防眼睛受騙,發生溺水事故,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另外,正確使用電路。任何線路的短路超負荷運行都會造成線路的短路,埋下火災的隱患。在講解電路的物理知識時,教師可以從實際生活出發,增加學生的實際經驗,讓學生了解一些不正確的用電習慣,為養成正確用電的安全意識奠定基礎。最后,還有高壓鍋的使用。高壓鍋,是較為常見的廚房炊具,具有一定的危險性。輕易取下限壓閥,大量高熱的氣液將會噴涌而出,釀成十分嚴重的燙傷事故。全面的安全教育,將生活的中安全隱患利用科學理論進行說明,幫助學生樹立安全意識。
(三)培養學生的自救能力
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個先來,我們所要做的便是做好一切準備工作,打好有準備的仗。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救能力,培養突發情況的處理能力,對于一些常見的安全隱患應該如何處理。例如,發生火災,應該可采取伏地而行、用濕毛巾捂住口鼻等逃生措施,這些都是在平時積累的。培養學生的自救能力,才能把握好安全知識這把生命的金鑰匙,才贏得了生存下去的權利。其次,還可以將一些急救電話告知學生,遇到危險正確撥打急救電話,將傷害降到最低。另外,在培養自救意識的時候,應該關注見義勇為的度,在保證自我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營救他人,盡量尋求成人幫助。
三、 總結
安全教育,也是生命教育,是一項常抓不放的工作,需要放在重要地位。在當前的發展中,教師要以《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為指導思想,利用物理知識為學生樹立科學的安全意識,前置性了解一些行為背后隱藏的安全隱患以及帶來的傷害,逐步讓學生樹立良好的安全意識,珍愛生命。另外,我們在利用物理知識增強學生安全意識的同時,不僅僅是了解哪些行為存在安全隱患,還應該讓學生學會在危險的環境下自救,將傷害降到最低,從而樹立“珍愛生命、注意安全”的生活態度。
參考文獻:
[1]丁淼.物理知識在校園交通安全預防中的應用[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7,46(14):66-67.
[2]陳新生.用物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J].物理教師,2011,32(5):52-53.
作者簡介:
張國震,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市勝利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