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到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落后、整體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農村小學生厭學成為客觀存在的問題。教育改革背景下,農村小學教師可以從學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兩個層面入手,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課堂,強化對農村小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并積極發揮家長的育人職責,共促農村小學生厭學情緒的轉化。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厭學;成因;轉化對策
所謂厭學,是指對學習失去興趣,用消極的、冷漠的、厭倦的情緒面對學習,對學習有心理和行為上的抵觸表現。按照厭學的程度不同,厭學可以分為輕度厭學、中度厭學和重度厭學。在學生群體中,厭學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厭學情緒一旦產生,對學生的學習將會產生極其嚴重的影響。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基礎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農村經濟發展落后因素的影響,農村基礎教育發展落后是客觀存在的。在社會轉型升級時期,農村地區不乏大量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落后,使得農村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缺乏目標性、缺乏理想信念,進而導致學生厭學情緒的產生。文章中,筆者立足農村小學教育,探索農村小學生厭學的主要成因極其轉化對策。
一、 農村小學生厭學的主要成因
(一)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教育的因素不可或缺。尤其是這對小學階段的孩子而言,其學習的態度、行為習慣等等,都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然而,在農村地區,家庭教育缺失的現象普遍存在。我們知道:隨著社會的轉型升級,大量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將孩子留在農村老家由老一輩監管,留守兒童現象由此而生。近年來,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務工,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上缺乏指導和監管的現象普遍存在。正是因為農村地區家庭教育的缺位,導致學生因得不到很好的教育和指導、精神和情感上的空虛,導致了農村小學生厭學情緒的產生。
(二)學校教育落后
農村地區,學校教育是學生接受教育的最為主要的陣地。學校教育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的好壞。然而,受到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農村小學基礎教育落后也是客觀存在的問題。這種落后,不僅僅體現在硬件層面,更是體現在軟件層面,即農村地區很難招聘到優秀的老師。縱觀農村小學教育,應試教育依然是主要的教學模式。我們知道: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新課程改革明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目標,然而,當前的農村小學教育,其教育目標依然停留在“知識”層面,忽視對學生技能和能力的培養,忽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導致農村小學生理想信念缺失,對自己的學習、生活以及人生缺乏規劃,得過且過的學習心理,是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社會環境因素
社會環境因素,是農村孩子成長的大環境。和城市的孩子相比,農村孩子生活在整體素質不高的環境中,家長以及周圍鄰居等受教育水平低,理想信念不足,這也是導致農村孩子產生厭學情緒的因素。例如,一些本來對學習有濃厚興趣、積極性的孩子,卻經常聽到來自鄰居以及家長的“讀書無用”“不分配工作”“大學生也找不到工作”等思想,久而久之,學生會對學習產生懷疑,害怕讀書真的無用,從而產生對學習的抵觸心理。卻不知“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
二、 農村小學生厭學的轉化策略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農村小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落后以及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生厭學成為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那么,作為農村教師,如何轉變學生厭學的情緒,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呢?筆者認為:關于學生成長的社會環境因素,作為教師無力改變,但我們可以從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兩大模塊入手,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理念,為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奠定基礎。
(一)學校教育層面:以學生為主體,強化理想信念教育
學校作為農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最為主要的陣地,轉化農村小學生的厭學情緒,學校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筆者認為:為了實現轉化學生厭學情緒的目標,學校教育應當立足教育改革的目標,以學生為主體,強化理想信念教育,激發農村小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首先,以學生為主體,不斷改革創新教學模式。針對當前農村小學教育中應試化、滿堂灌的教育現象,筆者認為:農村小學老師應當立足新課程改革的思想,積極改革創新教學模式,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課堂。同時,借助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不斷優化農村課堂教學形式和內容,通過富有趣味性的表現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內驅力,為轉化學生的厭學情緒奠定基礎。
其次,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在教育層面,筆者歷來強調理想信念教育。我們知道:如果學生的學習,一直需要他人的監督,那其學習效果可想而知。反之,如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明晰的目標,有理想信念,那學生將會有很強的自律性,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會得以增強。因此,農村小學在教育的過程中,應當強化理想信念教育,讓學生明晰自己的學習目標和方向,深知“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農村小學教師可以將其融入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也可以通過專題講座的方式,借助一些勵志故事,樹立農村小學生的理想信念,對轉化學生的厭學情緒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家庭教育層面:家校合作,發揮家長的育人職責
家庭作為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學校教育應當與家庭教育相互配合,方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針對當前農村地區留守兒童較多,家庭教育缺失的現象,農村小學老師可以巧妙地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的支持,構建家校合作的育人模式。例如,建立班級微信群,傳播先進教育理念,轉變農村家長“讀書無用論”的思想,同時引導農村家長積極參與到孩子學習習慣、態度的培養中,通過家校合力,共促農村小學生厭學情緒的轉化。
參考文獻:
[1]龔燕.學習本質觀視角下中小學生厭學的反思研究[D].鎮江:江蘇大學,2016.
作者簡介:
嚴鴻飛,貴州省銅仁市,貴州省江口縣怒溪鎮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