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留守兒童在物質生活上有了較大的提升,但是留守兒童的精神生活,特別是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不佳,亟待解決。一是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二是培養語文閱讀習慣,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三是挖掘心理教育資源,助力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四是讓閱讀不斷延伸,助力留守兒童健康心理。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閱讀教學;留守兒童;小學語文
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標是使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將語文閱讀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讓學生通過閱讀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留守兒童群體人員不斷地增加,當前,留守兒童在物質生活上有了較大的提升,但是留守兒童的精神生活,特別是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不佳,亟待解決。
一、 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
(一)細品文章的創作背景
在教學當中,很多課文,離我們的時代較遠,因此,應該細品文章的創作背景,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例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其具有深刻的內涵。在教學當中,小學生對文本閱讀并不感興趣。為了讓學生在閱讀當中,更好的理解文章,感悟內涵,應該補充時代背景,細品文章的創作背景,采用適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理解文章的同時,感情共鳴,進行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別是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明確,《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魯迅先生逝世時他的侄女周建人的女兒周曄,失聲痛哭并寫下了這篇文章。要引導學生,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給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幾件事,感悟先生的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激發對魯迅的懷念、熱愛與敬仰之情。
(二)帶著問題閱讀理解
教師要引導小學生帶著問題閱讀理解,積極進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在《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學當中,要讓學生帶著為什么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樣的問題去閱讀課文。積極引導、點播學生,讓學生明白只要善于觀察,不斷發問,就能夠實現從“?”到“!”的過程。培養學生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的追根求源的良好品質。培養學生獨立思考,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特別是堅持不懈的良好心理品質。
二、 培養語文閱讀習慣,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
(一)精讀中引領心理健康
要著眼語文閱讀習慣培養,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要培養小學生的良好的心理狀態,需要關注留守兒童的語文學習,在閱讀學習過程當中引領學生在精讀中不斷培養積極的心理狀態。積極為學生塑造良好的課堂心理健康環境,進而打造小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因為小學語文課本中很多文章與閱讀材料語言優美,表情達意流暢,思想健康狀態良好。我們要積極引領,讓學生在鏡頭中感受語文人物的思想,讓他們更加深刻的體悟其中的情感。通過人物經歷與狀態的精讀化學習,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通過與文本的充分對話,實現學生與作品的心理交融,確保學生形成豁達的心胸,積極向上的心理健康狀態。讓學生在課內閱讀當中感受到世界的美好,進而有效提升學生基本能力與心理健康狀態。
(二)交流中引領心理健康
培養語文閱讀習慣,要讓學生在交流當中閱讀,在交流當中,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交流閱讀體驗,能夠更好地展現學生心理,在交流當中積極引導,利用一種特殊的表達形式,分享自己的想法,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要把學生培養成為善于交流,樂于表達的孩子,養成交流的習慣,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培養積極向上的心理。教師通過問題的,把學生培養成為善于交流的學生,促進良好的人際關系,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既要學會贊許他人,也要能充分展示自我的閃光點,培養自信、樂觀的新時代學生。
三、 挖掘心理教育資源,助力留守兒童心理健康
(一)充分挖掘教材心理教育資源
語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是進行心理教育的優秀資源,運用得當可以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一夜的工作》教學當中,解說總理工作的時代背景,介紹當時的國情,讓學生充分感受課文內容,插入總理的生平。讓學生自讀課文,體會人民對周總理的崇敬之情,使學生產生心靈的共鳴,從而受到感染與教育。教材當中的心理教育資源有很多,要充分挖掘,時時培養學生高潔的志趣。這對完善學生人格、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大有裨益。
(二)增加課內外閱讀量
在課堂閱讀之外,學生的課外閱讀也十分重要,因此,要增加學生課外閱讀量,進而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課外閱讀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響與作用,因為課外閱讀關系著學生的視野,特別是留守兒童,視野不是十分開闊。因此,要增加課外閱讀量,開闊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閱歷,進而促進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教師要拓展學生的閱讀量。
四、 讓閱讀不斷延伸,助力留守兒童健康心理
(一)閱讀與寫作鏈接
寫作與閱讀密不可分,因此,可以讓閱讀不斷延伸,助力留守兒童健康心理。寫作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義重大。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之后,積極進行寫作,充分的表達之后,緩解情緒,促進心理健康發展。寫作可以幫助學生十分準確、委婉地解決心理的問題。特別是閱讀教學之后的延伸性練筆,教師可以看出學生學習的收獲,感受與把握學生的基本心理情況,積極解決學生在實踐當中遇到的問題。成為一種新的溝通形式,通過寫作的交流,表達出來的感情進行心理的引領。
(二)閱讀與活動鏈接
通過課外活動,實現閱讀與活動鏈接,能夠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生活素材為心理教育提供豐富的資源,適時開展課外活動,有利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語文課外活動具有開放性、愉悅性、知識性和自主性等特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讓學生在具體實踐中磨煉心性、完善人格。
語文閱讀可以通過文章中對美好品質的描寫,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影響小學生的心理成長。因此,教師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培養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積極挖掘心理教育資源,同時,還要讓閱讀不斷延伸,助力留守兒童健康心理。總之,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做的就是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本,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達到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倩瑩,占莉娟.農村兒童閱讀現狀與對策新思考[J].出版參考,2019(5):11-15.
[2]余姣萍,劉楊.農村中小學生閱讀環境調查分析與對策研究:以河南省信陽市農村中小學生為例[J].四川圖書館學報,2019(2):65-68.
[3]張麗娜.淺談繪本閱讀療法與中小學心理輔導[J].教育與裝備研究,2016,32(8):30-32.
[4]霍國強.陽光閱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新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15(12):78-80.
[5]鄧倩.農村留守兒童閱讀現狀調查分析:以重慶市為例[J].中國出版,2015(2):35-39.
作者簡介:
陳錦珍,廣東省茂名市,廣東省茂名市信宜市貴子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