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韻

提到鋼琴這個樂器,大家會聯想到什么呢?動人的旋律,流暢的指法,還是夸張的表現力?當抒情又感人的樂曲在指尖流淌,誰又能想到,被稱作樂器之王的鋼琴,其實是打擊樂器的一員呢?
事實上,最初的鋼琴跟古典吉他還能沾上一點親故,而那時的鋼琴還是一架“平平無奇”的非流行伴奏樂器。那么,鋼琴又是經歷了多少歷史的更新換代,多少作曲家跟演奏家的發揚光大,才發展成現在我們熟悉的樣子的呢?
我們今天見到的鋼琴,可以追溯到以下三種樂器:管風琴(Organ)、擊弦古鋼琴(Clavichord)和羽管鍵琴(Harpsichord)。
管風琴作為最早的鍵盤樂器,從古希臘時期就已經存在。它有很多長短不一的金屬管道,聲音洪亮并可以無限延長,因此在教堂中是十分重要的樂器,代表著“神的聲音”。它一般有兩到三層短短的鍵盤,腳底下有著很多踏板,演奏時手腳并用。鋼琴的鍵盤就是以它的鍵盤為原型的。

擊弦古鋼琴(Clavichord)

羽管鍵琴(Harpsichord)
在14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小巧精致的擊弦古鋼琴風靡一時。受管風琴構造的啟發,它的外形像個長方形的盒子,演奏時可以放在桌子上。它的鍵盤有4到5個八度不等,按下鍵盤時內部的金屬桿敲擊琴弦,但聲音不大,經常被貴族用于娛樂私人生活。
同時期,羽管鍵琴誕生于意大利,它有著兩到三層鍵盤,外觀與我們熟悉的鋼琴基本一致;區別于擊弦古鋼琴,它是撥弦樂器,發聲原理更接近于吉他。羽管鍵琴作為室內樂以及樂隊中“和弦”與“伴奏”的主要樂器,頗受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喜愛,譬如塞巴斯蒂安·巴赫和多梅尼克斯·卡拉蒂等,他們為羽管鍵琴創作出了一系列獨奏舞曲、十二平均律和小奏鳴曲。
在1700年左右,一個名叫巴爾托洛奧·克里斯托福里的意大利人,發明了一種有明顯強弱對比、可在短時間內迅速擊鍵的裝置。這個新發明被稱作古鋼琴(Fortepiano),而它就是現代鋼琴的雛形。
18世紀到19世紀,伴隨著西方工業革命的興起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手工業逐漸被機器取代,工廠流水線的生產模式提升了產出,帶動了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活也逐漸富裕。
隨著中產階級的擴大,學習樂器和享受音樂不單單是貴族的特權,人們走進歌劇院、音樂廳和音樂沙龍,在家中購置樂器,并請來老師教導兒女。同時,古鋼琴演奏者越來越多,并帶有濃厚的個人特色,這門樂器也更加受到歡迎。為古鋼琴所創作的曲目也大幅增加,使得古鋼琴逐漸成為了獨當一面的獨奏樂器。
被稱作樂器之王的鋼琴,其實是打擊樂器的一員。
社會需求的提升、演奏空間的擴大、作曲形式的不斷創新,都推動著古鋼琴的發展。慢慢地,它的鍵盤逐漸拓展為現有的7個八度,琴弦弦長增加,并用金屬包裹,同時增加的支撐結構讓鋼琴變得厚重龐大,內部機械的改進則讓琴槌可以更迅速地重復擊弦,聲音也更加洪亮,腳踏延音踏板的增加讓聲音得以延續,現代鋼琴就這樣誕生了。
提到現代鋼琴,便不得不提到它的踏板。現今的鋼琴有三個踏板,從左至右,分別是弱音踏板、持音踏板和強音踏板。
著名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說過:“踏板是鋼琴的靈魂。”踏板的作用,不僅在于可以放大或減少音量、修飾和聲,還在于可以改變音色、打造特殊的聽覺體驗。
擊弦古鋼琴是沒有踏板的,而一部分羽管鍵琴有著膝蓋踏板,位于鍵盤正下方,需要演奏者抬起膝蓋,踮起腳尖觸碰踏板。古鋼琴與現代鋼琴相似,有著腳踏踏板。而意大利鋼琴品牌Fazioli的f308 型號的三角鋼琴擁有四個踏板,體積也比別的三角鋼琴大出一些,這也是品牌的創新設計。
鋼琴作為一個結構復雜、制作精妙的大型獨奏樂器,彈奏起來也不簡單。“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它極為抽象,稍瞬即逝,并且相對主觀,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表現方式。
鋼琴演奏者不但需要訓練手指的機能、演奏技巧和觸鍵的靈敏度,還要隨時調節音色、音質、速度和音量,以及對樂句的處理和對樂曲整體的把控。因此,演奏者需要在平時的練習中,也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還要掌握對和聲與曲式的分析,對作曲家和創作背景的了解。其實,不只是鋼琴演奏,各門樂器的演奏都需要綜合學習,并且需要時間去加深理解和沉淀。

著名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說過:“踏板是鋼琴的靈魂。”
社會整體對古典樂欣賞的熱情在下滑,鋼琴演奏也很難獨善其身。
與此同時,哲學家、作曲家和演奏家也以他們的形式,為彈奏鋼琴加了一個又一個高門檻。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提出的“超人主義”,把“超人”等同于勇于冒險和挑戰的“天才”,加強了人們對于英雄的崇拜。貝多芬便受此影響,作品中呈現出與命運斗爭、不對貴族諂媚的高傲靈魂,表達出對人性的思考和強烈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也正因如此,貝多芬成為了古典時期開創浪漫主義的第一人。
從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集,可以明顯看出他的早期作曲風格偏向于歡快,著力描繪田園景色。受老師海頓的影響,其曲式結構清晰,篇幅較短,是典型的古典奏鳴曲式。到了中后期,個人特色逐漸突出,篇幅越來越長,奏鳴曲格式已經松懈,并夾雜著變奏曲跟賦格等不同的作曲手法。到了創作末期,貝多芬徹底失去聽覺,他的奏鳴曲更像是一首首濃縮著過往人生的長詩,在思想和技巧上也都愈加晦澀。
1831年,在聽完意大利小提琴家尼克羅·帕格尼尼堪稱魔法一般的演奏之后,弗朗茨·李斯特在震驚之余受到啟發,寫下一套改編自帕格尼尼為小提琴所作樂曲的超技練習曲。
以李斯特為代表,在鋼琴演奏和作曲上展現高超技術和速度的炫技演出層出不窮。又因長相英俊、舉止優雅,李斯特吸引了一批為他瘋狂著迷的女性聽眾,儼然是19世紀鋼琴圈的頂流偶像。據說,當李斯特把擦手的手帕扔到臺下時,引起瘋搶,而接到手帕的女性因為過于激動而昏了過去。
交響詩也是由李斯特首創的曲式,顧名思義是用鋼琴來表現整個交響樂隊的效果,對演奏者的技巧跟感染力都要求十分苛刻。而李斯特的演奏,肯定了鋼琴作為獨奏樂器“帝王”的地位,他的個人魅力使得鋼琴獨奏興盛起來。在此之前,鋼琴演奏不過是交響樂團中的一部分。

李斯特,1858年
在他之前的年代,鋼琴演奏者一般都是照譜,背對著觀眾演奏,而李斯特為了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側面輪廓,也為了更好地展示他精彩絕倫的演奏技巧,把鋼琴橫了過來,這也成了現在我們熟悉的擺放方式。同時,李斯特背譜演奏,不但是為了炫耀,還提高了自己身為演奏者的競爭能力。類似打擂臺的音樂會競賽,引領了當時的潮流。
自從1877年愛迪生發明了留聲機以來,錄音、錄像、電影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人們可以記錄每一個精彩瞬間,并收藏、分享給更多的人。
已知世界上第一首被機器錄制下來的鋼琴曲,是在1888年由英國作曲家亞瑟·蘇利文創作的“the lost chord”。自此,大師們的CD、唱片和影像資料逐漸盛行,也從一定程度上給年輕的演奏者們增添了演奏壓力。畢竟有如此完美、精彩的詮釋在前,誰都會心生怯意。
但其實,錄制CD是一個漫長又精細的過程,不單只靠大師們的彈奏,更多時候取決于錄音設備、場所和專業的錄音團隊,后期的剪輯、調音等工序一道都不能少。很多時候,為了保證CD的精良,甚至會一小節一小節地錄音。
而大師們的現場,也會出現一些失誤,比如錯音或者忘譜,但這也是現場的魅力所在,因為每一次帶給聽眾的體驗都是截然不同的。各個音樂廳的音響效果優勢,是音響不能比擬的,小的瑕疵也不足以影響整體的聽覺享受。
CD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古典音樂會的售票情況,后者絕大多數時候只能依賴“老票友”的支持。欣賞古典音樂,又需要對西方文化有一定的理解,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這阻擋了一部分潛在的古典音樂愛好者。同時,相對正式的著裝要求和略顯昂貴的票價,也讓古典音樂會這種非生活化、“不接地氣”的舶來品,不僅生存空間被不斷壓縮,還拉開了古典音樂和人們的距離。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當今社會發展之快,導致CD行業竟只盛行一百余年。數字化的出現讓下載音樂、在線購買和觀看變得更加便捷。許多平臺開放了付費甚至免費的各類古典音樂演出,不但高清攝像頭的切換提供了多個視角,用戶還可以任意快進或重播。相應地,越來越多的實體唱片公司,因為線上平臺的興起而倒閉。古典音樂的現場演出事業,也被進一步限制。
而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很多愛樂樂團已經取消全年演出,轉為線上表演。但交響樂、歌劇等需要大量樂手聚集的曲目,如何線上排練是一大難關。鋼琴獨奏音樂會雖相對具備優勢,但社會整體對古典樂欣賞的熱情在下滑,鋼琴演奏也很難獨善其身。
現在,古典音樂亟需被賦予新的理解。如果只是一昧地著重于歷史,去復原傳統,隨著老一輩藝術家們逐漸謝幕,古典音樂就會逐漸喪失在新時代活躍的途徑和意義。新冠疫情更是給古典樂敲響了警鐘,如何將表演和教學成功轉向線上,從而拓展群體、發現新可能、打破固守局勢?畢竟,我們所熟知的古典音樂,在歷史上也曾是最火的流行音樂。
編輯郵箱 wh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