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茜/西北民族大學
“雙創”教育即創新、創業教育,二者是相互依托發展的,旨在通過科學、先進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而推動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提高,是高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的一種良性循環教育模式。
美國在 20 世紀 40 年代開展了高校創業教育,并開設創業課程,成立創業教育項目,目前,美國的高校已基本全部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高校教育的融合,并提出創新創業教育是關于學生良性發展的承諾,而并非“就業式”教育,實現“學術創業化、知識資本化”的創業型大學的教育模式。在中國,2018 年 9 月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將創新創業教育教育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以創造之教育培養創造之才,以創造之才造就創新之國家。

圖1
在本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上,尤其在西部地區的高校中,由于地域導致信息獲取的滯后,在教學內容中多以傳統的知識傳授為主,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創新設計的方法、創新能力的提升、創新創業價值的塑造、創業的團隊精神、社會責任感等基石內容關注度不夠或者沒有與課程內容結合訓練發展。
在環境設計教育領域,我國高校每年培養的本科畢業生數量居世界前列,但我國的設計處于一個“大而不強”的現狀。根源在于教學內容中創業教育的步伐沒有跟上創新教育的發展。雖然在教學過程中一直強調創新設計、創意設計,并且通過“以賽促教”的模式提升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但是創業教育相對落后,學生沒有創新創業平衡發展的意識。當下社會,伴隨著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國家戰略,在環境設計專業教學的發展中更需要強化創業意識教育,推動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并產生社會經濟價值及社會文化價值。
目前,在全國大部分高校中,環境設計專業中創新創業教育平臺的搭建更多依托于第二課堂、社團活動等與教學脫離的學生組織,導致僅僅部分對于創新創業感興趣或者了解過創新創業教育的同學得以學習,并沒有形成創新創業教育覆蓋環境設計全課程教學的教育理念,受惠學生群體通常達不到學生群體的半數以上。最終,使得專業學習與創新創業教育斷軌發展,而不能形成相輔相成的良性教育循環體系。
以西北民族大學環境設計專業課程為例,專業課程的課程構建主要分為實踐創新課程、學科平臺課程、專業平臺課程三大類。專業課程的學分分布如圖1所示。
環境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為《室內設計》《建筑設計》《景觀設計》三門課程,其主要內容是教授對環境設計所開始的其它專業課程的綜合運用方法進行實踐教學,也是環境設計專業學生與社會需求銜接的主要課程,是環境設計專業學生最主要的就業、創業方向。因此,本文所探討的對于雙創教育融入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教學的方法研究的主要內容也是以這三門課程為出發點進行的。因為這三門課程是環境設計專業前期所開設全部課程的一個終端輸出課程,所以,如何將雙創教育與這三門課程的教學融合后所產生的教學成果可以直接作用于其它課程的發展設計。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授課內容一般包含理論講授與實踐訓練兩部分,具體融合方法如下:
一切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基石都是扎實的基礎知識學習,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教學內容的更新,教學手法也應當按需設定。


圖2
生,而且,學生對于課堂知識的接受程度也是層次不齊。針對這一現象,筆者認為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當代教育背景下,為了讓學生更全面,更扎實、更主動的接受專業課理論知識,授課方式、授課內容應建立圖2教學系統。
通過豐富的互聯網知識和在線教學手段,將課堂內容進行分類、分段講授,并且能夠針對不同學生的學識背景做到有的放矢,實現課堂教學的輕量化翻轉。
互聯網教學擁有豐富的教學互動手段,相較傳統教學可以激發學生更大的主觀能動性,接觸到更廣泛的新型設計思維,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潛在的創業精神。

圖3 1+1+X的教學模式概念
強調“創新創業”的教育知識建構,學生不僅要須掌握顯性的理論設計知識,更要獲得大量內隱性的設計實戰經驗。在課程模式構建上,主要采用項目+團隊的教學組合,加以“X”的實踐模式,完成設計目標為導向,教師/企業導師指導,學生根據項目要求整合資源,以團隊的形式完成設計過程,在設計實踐的過程揉入了田野調研、分項討論、頭腦風暴、對外交流等積極的學習互動,在完成整個項目的設計流程中,加入更多地是對所面對的不同問題的具體分析,使得學生的學習時間過長充滿了主動能動性,而在項目的設計過程中,就不僅僅是依托環境設計專業的相關理論知識就可以很好的完成設計方案了,有時候會需要結合多門課程的知識和技能,以及許多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沒有教授的課外知識和技能,如大數據的概念、人工智能的技術、數字化的結構、商業調查分析等等,這就需要團隊發揮配合精神,各取所長,主動組織多樣化資源、學習各種方法去解決項目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期最終完成項目設計目標,實現傳統課堂所無法獲得的大量綜合性創新創業訓練。
“X”的實踐模式有三大類,這三大類實際也是“創新創業”教育融入課程設計的三大階段,這三個階段的發展決定了之前的“1+1”模式的構建方式,但是團隊組合成為了一個必要的組合模式,這也有助于學生潛移默化的形成一個合作意識、溝通能力,為創業能力訓練打下社交基礎。以參賽為目標的階段側重于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業訓練能力為輔。“產學研一體”的課程階段則側重于設計到實踐階段的設計問題解決意識培養,注重設計作品的實效性、實踐性、社會經濟價值性,在這一能力階段的培養中更注重學生的創業能力培養,是第一階段的延續性培養。在這兩個階段的培養過程中,不同的課程、不同的賽制、不同的企業要求必然會產生不同的問題,這就進入最后一個反思的階段,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進而解決“創新創業”教育在教學模式構建融合過程中產生的實際問題。
在環境設計專業課程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發展的過程中,使得教師為傳導主體的傳統知識傳授隨著課程的深入,轉變成大學生自我創新能力的提升即應用能力的提升,并且這種創新能力在后期訓練以及應用層面都會有較大幅度提升,從而成功塑造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價值觀,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首創精神、企業家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推進創新、創業與課程構建的有機融合,形成一個良性的培養模式,如圖4所示。

圖4
通過三門核心課程的改革考評、創新設計方法訓練考評、創新創業應用能力考評,設計出環境設計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應用能力的方法與標準及評價體系。由于環境設計專業的前沿內容更新速度較快,為了更好的融合“創新創業教育”理念,還應包含針對教學內容時效性的評價方法及標準、針對組織的創新創業訓練體系的評價標準。其中創新創業訓練體系的評價標準可以參考OBE(學習產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Education)模式,評價體系應包含課程模塊、技術支持模塊、組織模塊,如表1。

表1
本研究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在于如何通過改革使得課堂授課模式能夠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互補互促、共同發展,提升環境設計專業學生的自我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業競爭意識,避免“以賽促教”、“以賽促創”、“產學研一體化”培養流于表面,沒有真正實現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最終目標。